第六二一章 行動代號:支飲;浩劫!反照射!
“鈞座,這樣太冒險了,要不您還是留在這坐鎮吧?”
“我不喜歡呆在後方遙控指揮。”
姚良川勸阻周長風不要到一線去,結果毫無疑問地被拒絕了。
儘管陸遜號損失於瓦胡島之戰,但大明海軍認可了兩棲指揮艦的價值,很快再次下單了兩艘。
相比起基於貨輪改建的陸遜號,新的兩艘兩棲指揮艦法正號、程昱號都是由澤州級船塢登陸艦改裝而來,底子更好。
二者標準排水量5600噸,滿載排水量6900噸,六座柴油機最大可輸出1.5萬匹馬力,極速19節,配備了比船塢登陸艦本體更強大的自衛火力,關鍵艙室也鋪設了裝甲,可以抵擋美製500磅航彈。
對於登陸作戰而言,船塢登陸艦可以說是革命性的裝備,它內部的船塢可以裝載十幾艘登陸艇和部隊,極大的增強了由海到陸的投送效率,甚至還能簡單維修受損的登陸艇和魚雷艇。
周某人很早就大力推動船塢登陸艦的發展,若是客觀排列重要性,兩棲指揮艦和火力支援艦其實都不及它。
大明海軍在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澤州級船塢登陸艦如今都有13艘服役了,美軍的LSD船塢登陸艦才交付了4艘。
【配圖】
走入裝甲艙裏邊,周長風環顧四周,滿意道:“這船看着就比陸遜號結實,佈局也合理多了。”
只見這兒分區明確,圖上作業區、通信區、休息區、會議區等等各佔一隅,之間用鋼板分隔開,互不干擾,也能在遇襲時最小化損失。
法正號的參謀班底至少有一半是當年陸遜號的原班人馬,周長風現在都還能叫的出好幾個人的名字。
臨戰會議隨即召開,主要是對整個登陸計劃進行復習,查缺補漏,強調在各個階段出現意外時的備份方案。
“……第一梯隊要面對的困難很大,左右兩邊山上的美軍火力可以夾擊灘頭,要做好付出巨大代價的心理準備,戰鬥減員也許要到半數,而且有可能遭到反衝鋒。”
目光銳利的周長風逐個掃視在場的軍官們,語氣尤爲嚴肅。
“督師放心,卑職一定穩住灘頭。”陳珉抱拳保證道。
“我這邊做好損失兩三艘驅逐艦的準備來保證炮火掩護。”鄒浦平淡地說。
周長風點點頭,接着說:“艦隊主要還是防備夜襲,晝間的炮火支援……打的準比打的多更重要。”
其實要是論資歷和軍銜的話,現年五十二歲的鄒浦比周某人高的多,這次他領受的任務是全力掩護登陸行動。
二人早在兩年前就有過搭檔的經驗,當年塔拉瓦海戰時,登陸部隊就是由鄒浦指揮的第三編隊所護航的。
杭州海軍武備學院在二年級時就會分流,一部分學生去“小艦雷擊”的屏衛艦方向,一部分學生去“大艦炮擊”的主力艦方向。
他們畢業後分配服役的艦艇也因此完全不一樣,前者多數去驅逐艦部隊,後者去巡洋艦和戰列艦部隊。
勳貴後裔肯定不願意去條件艱苦的驅逐艦服役,所以必然想方設法選擇主力艦方向,這無疑會擠佔名額,因而往往只有最拔尖的平民子弟才能入選主力艦專業。
鄒浦是二十八期畢業成績排名第三的尖子,在驅逐艦戰術以及複雜水域作戰方面有着豐富經驗。
周長風深吸了一口香菸,吞雲吐霧,沉聲說:“敵人準備充分,而且必定拼盡全力。這是一場硬仗,全體將士務必恪盡職守,做到七分好,爭取九分好。”
“遵命!”
就地形條件來說,毛伊島的面積很大,達到了1886km,總面積比瓦胡島還要大些,整座島嶼呈葫蘆形。
左邊的葫蘆上肚是連綿山巒,這兒在後世有著名的景點伊奧山谷。
右邊的葫蘆下肚有一半面積被大片的山巒佔據,大名鼎鼎的哈雷阿卡拉火山就在此地,在這裏能欣賞到彩色的休眠火山口。
唯有在葫蘆腰、即瓶頸處纔是平原,這片區域呈梯形,北邊約15,南邊約20,南北相距約12,也就是說瓶頸最窄處寬約12。
【配圖】
毋庸置疑,第一要務就是攻佔瓶頸,將葫蘆的兩半給分割開來,使之無法相互照應,各擊破。
根據作戰計劃,第一梯隊乘坐4艘船塢登陸艦和7艘坦克登陸艦率先出發,他們包括陸戰一旅二團、海軍第二一七獨立浮游戰車營、海軍第六十一獨立特務營。
有別於以往,這次大明海軍首次進行了更明確的任務分工編組,艦隊分拆的更爲精細化,可以放心大膽的各司其職。
甲一掃雷隊:11艘掃雷艇、2艘掃雷艦。
乙一炮擊隊:8艘登陸火力支援艦、2艘驅逐艦。
乙二炮擊隊:9艘驅逐艦、1艘重型巡洋艦太行山號、2艘老舊戰列艦元狩號和元鼎號。
丙一支援隊:1艘兩棲指揮艦法正號、2艘醫院船、3艘護衛艦。
以上分遣艦隊專門負責掩護登陸部隊。
擔負護衛任務的分遣艦隊則由鄒浦親自統領,隨時準備迎擊企圖襲擾的美軍水面艦艇部隊。
統共有16艘驅逐艦、2艘超級驅逐艦、2艘輕型巡洋艦、3艘防空巡洋艦、2艘特務戰列艦成化號和正德號。
考愛島、瓦胡島、拉奈島的岸基航空兵將全力提供支援。
海軍航空兵和空軍仍然不和,索性明確各自職責,互不干涉――海軍航空兵負責攻擊美軍水面艦艇,空軍負責奪取毛伊島制空權、爲登陸部隊提供密接支援、打擊毛伊島上暴露的敵方目標。
行動代號:支飲。
明軍做了妥善且完備的措施,美軍亦然。
總司令部印發了多次修改後的野戰條令,以及好幾本作戰指南的精簡合訂本手冊,要求各級軍官和軍士長認真學習。
西蒙-巴克納中將畢業於弗吉尼亞軍事學院,深造於利文沃斯堡陸軍參謀學院,是美軍之中典型的學院派將領。
他的實戰經驗或許只能以寡淡稀少來形容,但是理論水平不可小覷。
在他的親自部署下,毛伊島美軍建立了層層疊疊的防禦陣地,火力配系科學合理。
①灘頭陣地:在明軍最可能登陸的地點的淺近縱深建立灘頭陣地,趁明軍最脆弱的上岸時機半渡而擊,充分發揮火力優勢給予最大殺傷。
②主陣地:在距離灘頭兩三英里處建立強大的主陣地,由多個步兵營的馬蹄形陣地相互連接而成;在個別關鍵戰術要地建立強化環形陣地。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