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挑一挑問題,預防一下王晶拍爛片(
簽約王晶是有着雙重好處的,一是爲團火文化爲華語片帶來更多的好作品,二是分化香港影視圈。
要是王晶的電影在團火文化這裏成功了,拿了高票房,那就相當於在香港影視圈丟下一顆重磅炸彈,必然會使他們內部分裂。
有想法的會北上與團火或別的公司合作,沒堅持香港本土的會越來越少越孤立。
何方難道不知道他們推出王晶來試水嗎?當然知道,但何方就是要把王晶給捧起來,只要你上鉤上就沒有還可以掙扎的可能。
所以,與王晶簽約之後,何方讓評估系統先優先評估了一下《追龍》這個故事,果然如何方所說,故事綜合打分86分,僅從故事來看是一部優秀的劇本,然後市場部分再評估。
給《追龍》假設匹配了頂流明星,好的製作等,計算出了一個最高票房預測與最低票房預測。
這個是需要大數據分析的,湖影集團也是從美國買來了數據庫軟件,然後接入了電資辦歷年來的數據,再加上從美國買了六大電影公司都會買的分析軟件。
這種分析會通過歷年來數據,用題材分、劇作分、導演分、演員分、製作分、宣發分、檔期分、競品分……等多項數據來綜合評估的。
每一項都會有一個權重比,比如前期製作一般佔總分的60%,後期宣發佔總分的40%,那麼題材就在前期60%中佔比10%,總分的6%,劇作佔前期分的30%,總分的18%,導演佔前期分的20%總分的12%,演員佔前期的30%總分的18%,製作佔前期的10%總分的6%。
比如題材分,題材分是佔前期權重的10%總分的6%,喜劇題材分在總分中是滿分6分的話,那麼驚悚題材分就會只有2.5分,像年代戲的題材分只有3.6分左右,這得分是哪個年代的,每個年代的還不一樣。
劇作分就是經過劇本評估之後所得的分數最後在市場表現上會給電影帶來的增成是多少分,比如《追龍》在劇本評估時評分是86分,那麼它在劇本評分在總分中就會得18分的86%等於15.48分。
算法大概就是這麼一個算法,這是一套相對比較嚴謹的分析法,當然它不是萬能的。
如果是萬能的話好萊塢就會每年有這麼多虧本的電影,也不會有這麼多的爛片了。
但是,它卻是一個非常有科學依據的參考,有了它基本上可以篩選大部分的爛片,剩下的是可以一試的電影。
這些試一試的電影中能成功的可能也就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機率,但這仍然是非常嚇人的一個成功率了。華爾街的金融回報率也就在25%左右,當然不排除個別公司回報率百分之幾百的,但是平均回報只有25%左右。
所以,投十部電影你能賺兩到三部,放在投資當中這是一個不錯的回報率。因此,湖影集團的投融資平臺纔會讓一些投資人親睞,在投資人看來這種一次投十來部電影的方式比押寶一部電影的收益率更穩定來得更長久。
……
等《追龍》的劇本評估出來,何方就帶着公司的編劇團隊與王晶一起探討了劇本的一些小瑕疵,儘量讓劇本更完善與精彩。
當然,何方還給了演員建議,當然只是建議。就像評估系統給出來的演員建議一樣,評估系統中給的演員建議是伍士豪由周潤發演,雷洛由梁家輝來演。
“我個人覺得周潤發與梁家輝有點老了,不如讓甄子丹演伍士豪,讓劉德華演雷洛。這個組合,一是知名度不輸周潤發與梁家輝,二是演技上也沒有差多少,三是相對來說更年輕更符合觀衆的口味。”何方給出的建議都是很專業的,他從不給非專業性的建議。
“呀,何導,你跟我想一塊去了。”王晶有點震驚。
“呵,那就是英雄所見略同嘛,另外,可以在配角里面先一兩人大陸演員,或者東南亞演員,兩邊的市場都照顧到。”何方再次建議道。
“行,沒問題。”王晶點了點頭,他有一個好處,那就相對來說比較聽資方的建議。
資方告訴他要用什麼演員,什麼時候電影要上映,王晶會真的用了這幾個演員還能按時上映。當然質量上可能是馬馬虎虎的存在。
《整蠱專家》就是這麼拍出來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要求他拍一部賀歲片,只給了他兩個演員,一個周星馳,一個劉德華,然後他就拍了。
所以說,他是一個合格的商業片導演,聽得了安排,聽得進意見。
就怕那種跟人軸的導演,不管是好意見或壞意見都聽不進去。這種人就看發揮,他發揮好了就出神片,發揮不好那就拍爛片吧。
在長沙待了一週的時間,王晶不僅不時的泡在《白蛇緣起》的劇組看何方拍電影,也會了解湖影工業化的這套路數,當然也跟何方以及張藝謀一起喝小酒暢聊電影技術與創新。
別說,王晶聽完覺得受益良多,絕非是香港那幫人瞧不起內地導演說的那樣,其實內地導演還是很有技術水平的。
“王導,伱知道爲什麼香港導演拍大片總感覺不對味嗎?特別是拍那種有大量軍事人員對抗的情節,你們拍出來的,與內地的還有好萊塢的都不是一個味。”在喝酒的時候,何方突然朝王晶問道。
“啊?這個……沒仔細考慮過,很不對味嗎?”王晶壓根沒想過這個問題。
“當然啊,像你拍的《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八大門派與明教在光明頂山下的那場對戰,那就是明顯的不瞭解軍隊作戰的方式,拍出來的五行旗軍隊,拍的跟江湖混混與人混戰一樣,真正的軍隊不是那樣的。”
“當然,我知道爲了效果不一定那麼較真,但這從側面看出來一個短板。那就是香港影視劇創作者沒接觸不過真正的軍隊,也沒參與軍隊的文化。”
“在這一點上,張導可是高手,無論你看他的《英雄》還是奧運會開幕式,那種氣勢就是真正軍隊所能散發出來的。不管你怎麼惡搞,但是軍隊的軍姿、軍容、氣勢以及一些細節上都是不對的。”
何方也是這幾天與王晶還有張藝謀混的越來越熟了,所以就對方的導演理念上的偏差就開始挑出來了。
“嘶,何導,你說這個我倒是認爲你批評的對,是真批評的對。下次我再拍類似的情節需要去軍營裏先去感受一下,要不然真如你說的這些問題。何導,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你覺得咱們港片還有哪些不對的製作方法?我們也好在技術上再成長一番啊。”王晶說道。
張藝謀聽到這,他看了眼何方,想勸一下何方,但想了想又沒說。因爲他知道如果何方一旦沒說好,就容易造成兩邊的理念衝突和誤會。
但這不好提醒啊,怎麼說?就在他在想辦法時,何方都說話了。
“不對的地方倒不多,其實港片整體不錯的。首先香港電影的拍片精神,這在全世界都沒得話說,敢打敢拼,敢來真的,爲了藝術不會在乎形象之類的。這個說實在話,內地的電影人真該好好學學。”
“另一個就是香港電影的創造力還是非常強的,七、八、九這三十年百花爭鳴,人才輩出,且創作沒有約束,所以誕生了一大批的經典電影與電影人。”
“如果一定要給港片挑個刺,那還真有一個。”何方說到這拿起酒杯喝了一口酒,然後點上一支菸。
“嗯,何導,你說,我覺得這是個好機會學習。”王晶謙虛的問道。
但一旁邊的張藝謀有點急了,不過何方立馬伸出一隻手過來拍了拍張藝謀,證明他沒有喝多說糊話。
“這個問題啊,不知道香港電影從什麼時候開始染上的壞毛病。那就是喜歡現場改劇本,流行飛頁,甚至沒劇本就拍電影。這東西你說它不好吧,好多的香港經典電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
“但是,你要說好吧。其實這是破壞電影行業生態的最大毒瘤。當整個行業覺得標準與規範可以隨意踐踏,那你覺得這個劇本的存在的意義在哪?編劇這個職位就慢慢會在行業內擠到了邊緣,最後消失。”
“當影視行業不需要編劇了,那這個好的故事從哪來?那不是人人都編劇了?如果人人都能當編劇,或者人人都可以在片場隨意改劇本改出經典電影了,那我相信影視行將會是另一種生態,那就是人人都是導演,人人都是編劇。你覺得這種狀況會出現嗎?可能嗎?”
何方說完吸了口煙,然後慢慢的吐了出來。
王晶聽到這,緩緩的點了點頭。以前他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因爲全香港大家都這麼幹的,而且這麼幹出來了不少經典好片,所以不覺得問題在哪。
“那爲什麼這麼多年下來,香港電影還因此拍出了不少的經典電影呢?”王晶問一個讓人疑惑的問題。
何方敲了敲菸灰,然後吸了一口。
“那是因爲市場寬容度好,然後試錯成本低,還有就是創作人數量多。想當年觀衆想娛樂就四樣,一是看電視,二是看書刊雜誌,三是看電影,四是娛樂場所唱歌跳舞。”
“所以市場上有一部什麼電影出現大家都會去看,對爛片的容忍度低,而且信息不發達導致其他觀衆不知道電影是不是爛片。但是,時代變了,有了互聯網了,只要一人看了是爛片他就會傳播口碑,就會有好多人不去看了。另外,有了互聯網,大家社交娛樂的方式更多了,去電影院不是重要的娛樂方式了。”
“不是好片大家都不進去了,況且網絡遊戲、網絡社交、網絡新聞比電影花樣多,體驗感更強。特別是現在移動互聯網來了,對電影的需求會發生改變。”
“第二個是試錯成本低,以前拍部電影隨便一喊就拉出一幫人大家管頓飯隨便給點錢就幹了。現在你去拉個電影劇組還這麼簡單嗎?甚至現在想拍好看一點,你不上電影特效什麼的觀衆都覺得你這不是好電影。所以,這個試錯成本高了,一旦虧了一本,投資人不再像以前一樣讓你繼續虧了。”
“第三個,就是當年香港電影這麼創作的人多,你王晶導演今年靠在劇組臨場改飛頁發揮的十部電影沒發揮好沒關係啊,他徐克發揮好了,出了兩部經典。或許是他杜琪峯發揮的更好,出了兩部爆款。所以,一百個人試錯,有三五個人出爆款了大家就會覺得這個模式是沒有問題的。”
“這就是爲什麼之前香港電影這樣發展可以,現在這樣發展不行了。現在你們的創作方式沒有改變啊,那爲什麼驚豔的電影越來越少了呢?真的完全是市場的原因嗎?我覺得不全是,如果你拍出一部《無間道》,內地市場會抵制嗎?東南亞市場會抵制嗎?都不會的。”
“根本原因是你們這種靠片場臨場創作的方式太耗人才以及太耗投資數量了,就是需要一百部電影及一百個電影人來支持那麼兩三部優秀的電影。”
“放在經濟上就像當下的中國一樣,原來不管你是什麼人,小學文化也好,初中文化也好,大學文化也好,只要你敢想敢幹都能開廠當老闆。”
“但是,市場變了。不會精細化管理,不會創新,不會成本與質量管控且不懂得建立自己品牌的工廠都統統要淘汰掉。”
何方說到這停下來,看了眼在座的幾位,相信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了,這夠直白了。
何方的話讓王晶陷入了沉思,其實他知道何方說這些話有大首是說他聽的,就是希望他拍片時儘量做到前期創作好,拍攝時不要瞎改劇本。
但是,實際上這種理論讓形成多年慣性思維的香港電影人會產生很大的衝擊,他決定了要先試驗一下這種方式,然後再把這種方式傳回香港。香港電影的問題很多,絕不是表面上的幾個問題,有些是根深蒂固的。
就像何方所說,如果香港電影一直出產如《無間道》一樣的電影,那還會沒落嗎?市場還會丟嗎?
各位老鐵,只差一百四十多票就兩千月票了,最後一天了,能不能幫忙再衝一把?多謝了!!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