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五章 連環計
叛徒家裏發現的科技雖然領先人類文明十幾年,但在托馬斯·維德眼裏不值一提,或許三體文明現在正手握一堆所謂‘高科技’等着他使用黑暗森林威懾去索要賠償。
可托馬斯·維德真正想要的,能用黑暗森林威懾逼迫三體文明交出光速引擎科技?
托馬斯·維德自嘲式搖頭,怎麼可能,三體文明絕不可能交出光速引擎技術。
托馬斯·維德從頭到尾回憶整個事件,這次抓捕行動太過絲滑了,人類叛徒似乎在等着被他抓,就算他們有人被抓捕過程中似乎接到智子通知,就算他們提前燒燬文件,就算人類監控網絡發達。
托馬斯·維德依然認爲這一切太簡單了,他一開始打算頂着智子監聽,找不到任何能用的資料和文件,所有情報只能靠思想鋼印從嘴裏撬出來。
這將會浪費他大量時間,浪費時間?
從目前三體文明一舉一動,以及後續可能會長期執行的狼來了計劃,其核心目的不就是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想要用這種方法拖垮我?
“哼!”托馬斯·維德一聲冷笑,但深思之後又感覺這個方法很實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這種方法很大可能會減少他擔任執劍人的時間!
托馬斯·維德眉頭漸漸皺起,他現在一頭扎進三體文明設下的信息迷宮,算不算浪費時間和精力?
可如果他完全放棄這方面的調查,說不定三體文明就會給他來一下狠的。
三體文明浪費他時間和精力還有什麼好處?他被三體文明拋出的誘餌吸引轉移注意力之前,想做什麼?
告訴星艦地球三體文明擁有光速飛船!!!
這在托馬斯·維德眼裏可不是什麼大事,爲什麼三體文明會阻止自己聯繫星艦地球?
如果星艦地球上有不能讓自己知道祕密,三體文明完全可以派遣光速飛船毀滅星艦地球從而中斷聯繫,而不是用這種奇怪的方法。
托馬斯·維德不管怎麼想,都無法弄明白三體文明背地裏在打什麼鬼主意。
對啊,三體文明爲什麼不攻擊星艦地球?托馬斯·維德突然想到這個問題。
三體文明絕不會害怕自己發現星艦地球被毀滅,自己不可能爲了已經毀滅的星艦地球而使用黑暗森林威懾。
托馬斯·維德腦漿攪成一團,毫無頭緒。
但他知道,這一切和星艦地球脫不了關係,他必須儘快和星艦地球取得聯繫,試探三體文明的態度。
托馬斯·維德立刻拿起智能屏幕和執劍人後勤團取得聯繫,質問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和星艦地球進行通話!
執劍人後勤團立刻回覆托馬斯·維德,“聯合政府依然在推諉您與星艦地球通話。”
聯合政府的推諉讓托馬斯·維德露出殘忍的微笑,似乎還有小老鼠沒有抓乾淨!
他找到線索了。
“通知聯合政府,如果拒絕我和星艦地球通話,那我將會認爲他們中的某些人和三體文明有合作關係(出賣人類文明),後果自負......”
經過托馬斯·維德最後通牒以後,聯合政府不情不願的鬆口了。
他們同意托馬斯·維德與星艦地球進行通話,並且提出了一大串條件和要求:不能告訴星艦地球最新人類科技
托馬斯·維德完全把這些話當耳邊風,根本不鳥聯合政府。
並且確認聯合政府裏面有三體文明的人,之前拋出來的人很可能是替死鬼。
托馬斯·維德接下的目光被星艦地球吸引,暫且讓這些人類叛徒多活一段時間。
他們活着還有一點用,或許能從側面透露出三體文明的意圖,比如這次阻止自己聯繫星艦地球,很可能是三體文明在背後阻止。
然而托馬斯·維德失算了,人類文明中的蠢貨多到他數不過來。
執政官則高興的看着托馬斯·維德終於在他引導下,想起與星艦地球通話。
這樣一來,托馬斯·維德記憶中和星艦地球通話的原因就會被覆蓋,是因爲三體文明的阻攔,他纔會重視與星艦地球溝通,而不是李林隨口提出的一個想法。
執政官也想通過托馬斯·維德,知道星艦地球手上都掌握什麼情報,是否掌握四維科技、武器?
幾天後,托馬斯·維德終於和星艦地球上的章北海取得聯繫。
當章北海從人類文明收到消息:三體文明已經掌握光速飛船並且抵達火星!
他第一個感覺是這不可能,三體文明哪來的曲率驅動引擎技術?
魔戒文明給出的判斷,三體文明最少要花50年時間才能研發曲率驅動引擎技術,魔戒文明的判斷不會出錯。
章北海多次向托馬斯·維德確認情報,才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章北海和托馬斯·維德發送消息,告訴他這個信息帶來的衝擊太大,星艦地球需要召開會議進行討論,隨後掛斷和托馬斯·維德的聯繫。
托馬斯·維德看着章北海掛斷通訊,他似乎知道點什麼。
章北海立刻召集藍色空間號褚巖和兩位副艦長,自然選擇號東方延續與兩位副艦長。
幾人使用虛擬影像召開會議,會議室內提前用魚缸進行過清理,沒有智子。
如果三體文明真有曲率驅動引擎,並抵達太陽系火星,就會形成光飛尾跡+恆星這種在宇宙最危險的聲明!
太陽系已經完全暴露黑暗森林宇宙之中,隨時有可能被黑暗森林打擊毀滅。
三體文明是否知道這條情報?
經過會議討論,大家一致認爲三體文明可能並不知道尾跡+恆星是一種危險,否則他們不敢開着光速飛船進入太陽系範圍!
根據托馬斯·維德提供的消息,三體文明在三年前掌握光速飛船,光飛尾跡+恆星的畫面如果用光速向外擴散,已經飛了3光年。
好消息是3光年內沒有其他文明,壞消息是太陽系已不安全,在往後的時間隨時可能被打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