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詰問
我們算你知道一切情報,難道就真以爲能阻止文化入侵?
各種歷史、故事中有多少任性的國王聽取過先知建議?
此刻的你就像是通話故事中的先知,試圖告訴‘人類’國王‘三體’人非常危險,他們不安好心。
不管是主動贈送人類文明三體科技,解開智子鎖死的基礎物理,手把手教導人類各種科學知識,表現出仰慕人類文化,大聲高呼和平萬歲!
面對如此僞裝的三體文明,你認爲人類文明對三體文明會是什麼態度?
你非常清楚,人類文明對俯首低頭的三體文明會有多寬容。”
托馬斯·維德知道李林沒有說謊,當初三體文明投降,人類對三體有多寬容。
“一邊是執劍人羅輯的暴政,另一邊是高聲呼籲和平的三體文明。
整個人類文明更喜歡誰不言而喻,他們不想生活在達摩克利斯之劍下擔驚受怕,更期望自己友善對待三體文明安撫他們,以換得三體文明友善對待人類。
文明之間也會產生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托馬斯·維德聽着李林的描述,只感覺恰如其份,“難道就只能任由三體文化入侵?”
面對托馬斯·維德的提問,李林則回以聳肩攤手,“因此我得出結論,憑藉幾個天降猛男無法拯救人類文明,最多隻能拖延時間。
人類文明若真想要得到拯救,只能通過所有人類的努力自救,而非被一些巨人捧在手心呵護。
托馬斯·維德,你太溺愛人類。”
“我...溺愛人類?”
托馬斯·維德沒想到在李林眼裏,他——托馬斯·維德冷酷無情,不擇手段,李林居然認爲自己溺愛人類,這簡直太慌繆了。
李林反問,“難道不是嗎?”
托馬斯·維德無法搭話,在內心不斷思考自己是否溺愛人類,他不能理解李林口中的‘愛’到底有多廣大。
李林繼續往後講述正史給托馬斯·維德。
“三體文明因此戰勝人類,逼迫萬有引力號帶着兩枚水滴追擊藍色空間號,隨後被藍色空間號利用四維碎片捕獲,廣播三體文明座標,這事發生在威懾紀元62年。
一年後,三體世界被摧毀!”
聽見三體文明居然被摧毀,托馬斯·維德卻沒有感到高興,他注意到很關鍵的細節,“距離萬有引力號發射座標只過了一年時間,三體文明就被毀滅?這怎麼可能,太快了!”
“沒錯,就是這麼快,一光年距離內應該有外星文明飛船接到座標發動攻擊。”
隨着李林講解,托馬斯·維德指甲刺破手心,危機紀元62年人類文明附近有外星文明?
“目前不用擔心,畢竟是在危機紀元63年左右,該未知文明現在可能距離地球可能還有60光年的距離。”
李林的安慰對托馬斯·維德而言只能說聊勝於無,他強打精神問道,“人類文明呢?”
“人類文明運氣不錯,沒有被髮動攻擊的文明察覺,三體艦隊懼怕太陽系被打擊,選擇放棄人類文明。
這時,階梯計劃雲天明和人類文明取得聯繫。”
托馬斯·維德把屏住的呼吸吐了出來,細密的汗珠佈滿額頭。
“人類文明拿到雲天明用童話傳遞的情報,但並不完整,擁有三個選擇1掩體計劃,2黑域計劃,3光速飛船。”
托馬斯·維德緊張望向李林,“他們選了光速飛船?”
李林咧嘴一笑,“不,掩體計劃。”
托馬斯·維德感到眼前一黑,和李林描述的未來相比,他竟然發現自己所處的世界竟如此美好。
“所以我才堅定認爲人類文明不配被拯救,不管從天而降多少猛男都沒用。”
托馬斯·維德鞋靠着牆支撐身體,“人類文明就這麼滅了?他們爲什麼不選黑域計劃?”
“解密得到的信息不完整,後續還發生過黑暗森林打擊假警報事件。
導致光速飛船計劃被所有人放棄,但根據我的推測認爲假警報太巧了,更大的可能是公衆意識到光速飛船不可能帶走所有人。
於是有人故意弄出假警報,就是爲了放棄只能救一部分人的光速飛船計劃。
爲了滿足大多數人利益,從而選擇掩體計劃,這是人類集體意志。”
看着托馬斯·維德被人類文明的操作拉高血壓,李林感到份外愉悅。
當托馬斯·維德知道這些情報,他還能理直氣壯祈求我拯救人類文明?
“當然,人類文明部分人依然看好光速飛船計劃。”
托馬斯·維德這才感到一陣放鬆,這說明人類文明還有救。
李林當即壞心眼道:“這其中就有程心,她通過雲天明贈送的星星得到一大筆賠償,用這些錢和艾aa創建一個公司,你聯繫艾aa找到程心推薦自己執行光速飛船計劃。
程心同意了,她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在聯合政府封鎖下完成計劃,主動將公司交給你,自己進入冬眠。”
托馬斯·維德聽見程心名字先是臉上一黑,隨後發現程心居然把公司交給自己,頓時喜出望外,看來程心並非無可救藥,很有自知之明,他喜歡有自知之明的人。
李林看着托馬斯·維德露出老懷欣慰的眼神,後面有他樂的時候。
“因爲黑暗森林預警誤報、逃亡主義反人類罪,私下研究光速飛船同樣成爲反人類犯罪,被打上逃亡主義標籤。
你和人類文明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張,到最後甚至在城市埋放反物質炸彈威脅聯合政府,眼看內戰就要爆發。
這時聯合政府喚醒冬眠中的程心,程心爲了防止內戰,利用約定命令你停下對於光速飛船研究,你在絕望中同意,隨後被執行死刑。
當然,你清楚程心會後悔,她將揹負害死80億人生命的詛咒。”
李林偏頭打量着托馬斯·維德由震驚到懷疑人生的表情,那副咬牙切齒恨不得生撕了程心的模樣,讓李林愉悅至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