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章 精準規律
從、三維人轉化爲二次元人帶來龐大信息衝擊,大腦無法處理過載信息,於是選擇陷入昏迷進行自我保護。”
很多細節李林一筆帶過,二次元打擊是自己結合曼哈頓之力+dc5維想象力共同起效的結果。
雖然李林嘴裏不斷叫着二次元、二次元,但和真正二次元動畫世界存在相很大不同。
完全可以看成是個用曼哈頓之力創造的獨立宇宙,內部被dc五維想象力填充,dc五維和三體五維世界是2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星人類在想象力世界生活,如果還能進一步進化,將有可能成爲弱現實扭曲者。
何爲弱現實扭曲者,簡單來說就是獲得一些初級搞笑動畫的特性,他們的未來擁巨大發展空間。
見李林不願多談,托馬斯·維德從李林臉上微微勾起的嘴角,認爲這可能是件好事。
李林可以享受擼熊貓幼崽的人生,托馬斯·維德可還有一大堆工作要處理,比如掌控人類文明主權,恢復社會穩定
托馬斯·維德基於從李林口中得到海量情報,用來忽悠地球上的人類和火星基地已經完全夠用。
二次元化太陽可以用太陽風暴幻覺解釋,因爲身處二次元世界的太陽一切正常,這就是最大的證據。
不是托馬斯·維德認爲公衆愚蠢,而是公衆只願意相信對他們有利的消息,天上的太陽只要正常運轉,他們就會把頭埋進沙子裏當鴕鳥,自欺欺人!
托馬斯·維德具體打算做什麼,李林絲毫沒有插手意圖,托馬斯·維德只要存在,就能快速將一盤散沙的人類文明重新統合起來。
時間過去一個月,這其中發生幾件大事。
第一件就是托馬斯·維德利用自己擔任執劍人知名度,以及威懾三體文明多年的威望,從惶恐不安的地球人身上得到他想要的權利。
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多虧人類議會帶着精英逃跑到火星基地、太空城,他們留下的權利真空被托馬斯·維德抓在手裏。
僅憑托馬斯·維德一人,當然無法管理崩潰的社會。
但別忘了前聯合政府高層在智囊團替托馬斯·維德工作,他們是少數知道李林真相之人,會‘心甘情願’替他工作。
托馬斯·維德也不是什麼惡魔,只是無意間泄露出李林講過的‘慢鍾效應’。
比如星艦地球可能在宇宙航行2w年,前聯合政府高層家人全都在羅輯率領的艦隊裏,托馬斯·維德自然不擔心前聯合政府高層不用心工作。
托馬斯·維德在人類社會拿到權利後,第一件事就是推薦前聯合政府高層全面上臺!
人類社會當然有一些反對聲,但總體來說很小。
更多人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就算再差......還能比背叛他們的人類議會差?
就算前聯合政府高層同樣在某種意義上背叛人類文明,但和逃亡火星的人類議會比起來,他們簡直就是良心典範,最出色的一屆政府官員。
果然幸福都是對比出來,公衆突然想起托馬斯·維德、前聯合政府高層威懾時代的美好!
隨着前聯合政府高層成功上位,聯合政府重新組建,整個過程被李林看在眼裏。
托馬斯·維德和聯合政府高層花大力氣勉強恢復了人類文明秩序,立刻和掌握火星基地、太空城的人類議會談判。
與此同時,三維宇宙中的木星和陰影后的太空城也被二次元打擊吞噬,人類文明只剩下部分逃亡艦隊還在三維世界掙扎。
和人類議會談判這件事有一點非常麻煩,因爲人類社會對於火星基地、太空城抱有極端仇恨情緒,甚至不少人叫囂和他們開戰!
托馬斯·維德與聯合政府當然不願意開戰,主要有兩點原因。
人類文明僅剩200多艘恆星飛船,地球上只佔據幾十艘,還被暴民破壞不少。
絕大多數恆星飛船都掌握在人類議會手裏,失去這些恆星飛船,地球與太空的聯繫近乎中斷。
之後有關曲率驅動引擎的研究,需要在太空建立巨型宇宙粒子對撞機,需要恆星飛船運送材料。
托馬斯·維德明面上對外宣稱是研發光速飛船所需,但只有部分人知道,巨型宇宙粒子對撞機擁有有更重要的使命。
它將被用來證明被李林使用二次元改變後的太陽系,和三維世界太陽系之間有何不同。
測試人類文明在二次元世界,能否沿着過往科技樹繼續往下研究,能否在二次元世界成功研究在三維世界光速移動的曲率驅動引擎!
如果兩個世界底層規律不一樣,人類文明科技樹將可能完全廢除。
這將是一項繁瑣、細緻的工作,需要無數頂尖科研人才去進行試錯。
當初人類議會發現黑暗森林打擊,帶着無數托馬斯·維德所需要的頂尖科研人員跑去火星。
這也是托馬斯·維德和人類議會談判重要原因之一,他必須把這些科研人員捏在手裏,用來對比二次元世界、三維世界基礎粒子規律。
四維世界的四維科技很多無法在三維世界使用,托馬斯·維德自然會擔心二次元世界和三維世界之間的巨大差距,導致三維世界科技無法在二次元世界使用。
唯有證明兩個世界底層物理規律完全一致,人類文明才能放心使用過去的尖端科技。
就比如說一個簡單的引力系數,就是托馬斯·維德手下科學家重點測試目標。
太陽系被二次元打擊吞噬後,距離地球同樣被吞進二次元世界存在一個時間差,在二次元世界中的太陽,它的引力是如何計算?能否影響在三維世界的地球?
雖然根據水星、金星、月亮依然在二次元按照規律運轉,科學家大體認爲引力沒有太大異常,但誰也不敢保證引力系數沒有發生一絲偏移。
只要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引力存在偏差,那怕只有些微差距,別看這種差距不起眼,但這就是生與死的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