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送禮就送
假如有毒藥,也會歌者文明先承受。
假如有糖果,讓歌者文明先嚐,消化,何嘗不是一種智慧。
經過歌者文明檢驗後的果實,分潤一點也足夠三體文明喫到撐。
李林撒在地上的白糖顆粒,三體文明認爲以自己的實力可能接不住,曲率曲速引擎就是前車之鑑。
在三體文明眼中更強的歌者文明,或許能從地上撿取更多的白糖顆粒?
比如類二維太陽系的存在,光靠三體文明自己掌握的科技可能永遠無法研究出一個結果,但歌者文明很快就聯想到小宇宙。
三體文明手裏掌握大量人類文明社會風土人情,更有對李林長達幾百年的接觸經歷,三體文明自認爲對此時的歌者文明不可或缺。
一個掌握和神級文明遺留者如何接觸的文明,怎麼也不可能被歌者文明攻擊,只要和歌者文明打好關係,說不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歌者文明庇護。
歌者文明利用金牛系座標威脅也透露了很多信息,這說明歌者的攻擊範圍可以抵達金牛系,解決和自己相差不大的金牛文明,對歌者輕而易舉。
歌者文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成爲用來對付金牛文明的底牌。
三體文明在被歌者文明利用金牛系座標威脅的時候,就通過智子發現歌者文明手裏擁有大量二向箔,可以完全摧毀金牛系。
只要三體第二艦隊狠心,有能力拉着金牛文明同歸於盡。
只要三體文明和歌者文明打好關係,完全可以把歌者文明的消息透露給金牛文明,利用歌者文明威脅金牛文明,這一招是跟着人類文明學壞的。
當然,這需要二者之間的關係不錯,最起碼歌者文明不介意被自己狐假虎威。
在向歌者文明遞交大量人類文明情報以後,三體文明選擇主動向歌者文明索要禮物。
對三體文明的解釋,這是讓歌者文明熟悉送禮流程,讓歌者文明自己發現該對送禮對象送出什麼樣的禮物才合適,爲之後的送禮積攢經驗。
歌者文明若有所思,發現三體文明索要禮物隱藏的意圖,但歌者文明不在乎,三體文明在他們眼中不如蟲子,終會死在三維宇宙。
歌者文明即將進入二維世界,在某種程度上,科技差距過大就不會存在黑暗森林法則。
作爲對三體小心思的敲打,歌者文明找到三體文明直言不諱將這個問題告訴三體,假如你們世界的科技要追上我,那就要考慮被我毀滅的風險。
隨後歌者文明經過一番思索,將歌者文明淘汰科技當做禮物贈送給三體文明。
三體文明拿到‘淘汰’科技,喜出望外,都是一些基礎科技,給更高的科技,三體文明也無法研究、複製。
三體文明直接索要科技另有原因,智子的存在已經被歌者文明發現,說自己沒有偷歌者文明科技,歌者文明會相信?
三體文明清楚主核+大眼睛的檢測範圍,認爲三體文明所掌握的光速飛船不可能躲過大眼睛監視。
假如在大眼睛範圍內使用偷取的歌者科技被發現,這可不是尷尬就能應付過去的問題。
歌者科技和三體科技存在很大差異,一切都帶着歌謠,就連說明書都像曲譜。
這獨特的科技樹很難不令三體文明想到防僞標籤,誰知道歌者科技有沒有定位座標功能?又是否會被歌者文明限制?
見慣了人類文明陰險狡詐,三體文明不得不防。
使用歌者科技假如遇見歌者文明的敵人又該怎麼辦?
偷用歌者科技不止要防歌者文明,還要防邊緣世界,這太難了。
一旦使用竊取的歌者科技,之後還怎麼與歌者搞好關係?之後的計劃還怎麼展開?
很難說這不是歌者文明留給三體文明的陷阱,等着自以爲是的三體文明主動竊取科技,從而被抓住小辮子。
通過這次歌者文明贈送科技,也可以正大光明使用被智子偷取的科技。
三體文明沒選取超級科技,選了也要耗費大量資源研究製造,並且在這些科技上難以超過歌者文明。
將重點放在低光速引擎、能源、動力系統這三方面,主打研究潛航逃命,這是三體文明最需要補充的短板。
隨後三體文明通過歌者文明的送禮行爲,用自己類比二維中的人類文明,引導歌者文明該如何正確的給李林送禮,討得李林歡心。
首先要明確遺留者李林什麼都不缺,已知遺留者李林偏愛人類文明,歌者文明認可三體文明說法。
由以上兩條線索可以得出,送禮最好的形勢其實是將禮物送給人類文明,而非李林。
歌者文明因爲信息不對稱,其實已被三體文明誤導,歌者文明可不知道李林對人類文明是怎樣一種心態。
如果真把禮物送給人類文明
不知內情的歌者文明卻恍然大悟,在母世界古樸時代數據裏很快找到相關信息。
然而歌者文明遇見一個問題,和他們無法與遺留者李林進行溝通,同樣無法與被困在類二維太陽系的人類文明溝通。
這時候三體文明看見歌者文明遇見困難,主動站了出來幫助歌者文明渡過難關。
看哪!三體文明又一次幫助了歌者文明!!!
經過三體文明提醒,人類文明在三維宇宙中還有繼承者,也就是之前被歌者文明發現的逃亡艦隊、星艦地球等人。
既然無法將禮物送給類二維世界中的人類文明,爲何不將禮物送給繼承者?
歌者文明肯定了三體文明的想法,也有自己的顧慮。
將禮物送給人類文明逃亡艦隊,真能讓遺留者李林開心?
這其中還隱藏着更復雜的心思,諸如將禮物送給人類艦隊,是否能和遺留者李林聯繫,是否會被遺留者李林原諒
三體文明光棍的表示,遺留者李林具有觀測三維宇宙能力,見不見歌者文明是由李林決定,這不是歌者文明該思考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