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涼州入援洛陽兵力

作者:孤獨麥客
首先,資料來源主要是《晉書》中帝紀、當事人的個人傳記以及《資治通鑑》。

  其他等級低一點的史料裏提到的“三千義從”、“千餘騎”之類我就不寫了,就用這兩本。

  (1)永嘉二年(308)

  《資治通鑑》“張軌亦遣督護北宮純將兵衛京師”、“北宮純募勇士百餘人突陳,彌兵大敗”。

  原始記載只有這兩句。

  從這裏可以判斷,涼州援軍數量是100+(其實北宮純募的勇士也不一定就是涼州人……)

  這一戰的情形,正如書中所述:

  從史書記載分析,王彌軍應該是據城南、城東,因爲僅有的三次出現地名,第一次在津陽門(城南),第二次在建春門(城東),第三次在七裏澗(城東)。

  史書對戰鬥過程語焉不詳,缺失過多,但多方印證,大體分析,依稀可以看出幾點:

  1第一戰在城南的津陽門,北宮純率百餘人突陣,“彌兵大敗”(主將不一定是王彌)。

  2幾天後第二戰,位於建春門,有沒有打史書沒說,只有王彌燒建春門而走的事情,我認爲大概率是打了的。

  3燒建春門後,王彌向後(東)退卻,在七裏澗被禁軍追上,又敗。

  4綜合這些記錄,王彌並沒有很多人認爲的百餘人突陣就一戰敗逃,事實上戰鬥不止一場,只不過晉代史料空白嚴重,記錄不全,語焉不詳罷了,我認爲至少打了兩場,看到取勝無望之後,死心了,轉進,然後被禁軍王秉部追擊,大敗於洛陽城東的七裏澗。

  再來看看匈奴方向。

  劉淵在308年1月,“漢王淵遣撫軍將軍聰等十將南據太行,輔漢將軍石勒等十將東下趙、魏”——這是防止晉軍圍魏救趙,故預先堵住太行陘口,專心攻平陽、河東二郡。

  “北宮純等與漢劉聰戰於河東,敗之”——《資治通鑑》。

  這裏的“河東”大概率是河東郡,也與前文劉淵遣劉聰派兵佔據太行對上了。

  劉聰的兵可不少,而且匈奴騎兵數量衆多,北宮純兵力不可能少。

  100+、1000+的兵力壓根不可能,至少數千。

  (2)永嘉三年(309)

  當年8月,匈奴南下洛陽,在弘農戰敗。

  10月,二度下洛陽,“北宮純等夜帥勇士千餘人出攻漢壁,斬其徵虜將軍呼延顥。”

  這裏其實也沒說這千餘人到底是不是涼州兵,姑且認爲是,出現人數了:

  但也沒說309年到底有多少涼州兵在洛陽。

  再看幾段史料:

  《張軌傳》:“遣治中張閬送義兵五千及郡國秀孝貢計、器甲方物歸於京師。令有司可推詳立州已來清貞德素,嘉遁遺榮:“高才碩學,著述經史;臨危殉義,殺身爲君;忠諫而嬰禍,專對而釋患;權智雄勇,爲時除難;謅佞誤主,傷陷忠賢;具狀以聞。州中父老莫不相慶。光祿傅祗、太常摯虞遺軌書,告京師飢匱,軌即遣參軍杜勳獻馬五百匹、毯布三萬匹。帝遣使者進拜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封霸城侯,進車騎將軍、開府闢如、儀同三司。”

  晉懷帝什麼時候加張軌鎮西將軍呢?永嘉四年(310年)10月。

  《資治通鑑》:“詔加張軌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光祿大夫傅祗、太常摯虞遣軌書,告以京師飢匱。軌遣參軍杜勳獻馬五百匹,?布三萬匹。”

  也就是說,在310年10月之前,至少就已經有五千涼州“義兵”來洛陽了。

  與他們一同來的,還有涼州人才的做官推薦信。

  這五千義兵大概率是309年來的,打完匈奴後回去了。

  張軌送推薦信,大概率也是309年的事情。

  309年打完,可能最遲310年上半年回去了。

  等到當年10月份,天子遣使至涼州,加封張軌爲鎮西將軍,基本就是這個情況。

  爲什麼這麼說呢?

  《張軌傳》:“策未至,而王彌遂逼洛陽,軌遣將軍張斐、北宮純、郭敷等率精騎五千來衛京都。”

  前面提到的310年10月,天子派使者去涼州冊封,還沒抵達呢,匈奴又來洛陽了(311年)。

  於是張軌再派“精騎五千”入援京師。

  他不太可能同時派兩波援軍來洛陽,畢竟涼州形勢也很複雜。

  綜上所述——

  第一次(308),北宮純甚至還去河東打了匈奴劉聰,並將其擊敗。

  這一年的兵力,不可能只有100+,大概是幾千人。

  什麼時候離開的不太清楚。

  第二次(309),大概率就是那“五千義兵”,什麼時候離開的不清楚,大概是309年年底或310年上半年。

  第三次(311),“五千精騎”。

  以上。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