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自殺啊?
這次南邊大旱,欽差是少府寺卿華英招,北邊大澇,欽差是他的侄兒孔樂水。
兩人同時出發,兩邊同時起義,但南邊起義的陣仗比北邊大很多,以此可以看出,當舅舅的果然還是有本事些,連搞事情搞得都比侄兒大。
皇帝簡直就是腦瓜仁兒疼,那華英招平時雖然油嘴滑舌,但辦事一向還算牢靠,怎麼這次,就偏豬油蒙了心,連賑災糧都敢動!
你說你動就動了吧,下手能不能有點兒分寸?好歹給老百姓留一口。
一口都不留,你不是找削嗎?!
自古但凡是提起賑災二字,發放下去的糧,到了地方上能有一半,那就已經算官員比較有良心的了,可實際上,大多時候都只能剩下四成左右。
百姓反抗的手段,大都是起義,但畢竟都是些百姓,比不得正規訓練的政府軍,一般都是剛剛起個苗頭,就被當地軍隊武力鎮壓了。
等到天災過去,該死的人死得差不多了,土地裏能夠種出糧食了,百姓們勉強能夠活得下去了,欽差再往京城送一份摺子,大概捏造一點自己在災情期間如何安撫百姓,如何發放糧食,如何解決災源。
總之,把自己的功勞往大了說,將起義、暴亂、這等事情統統壓下去,餓死了多少百姓,報廢了多少田地,統統都不在他們考慮的範圍之內。
當政者對這種情況,不是完全不知情,可總是沒有多大的辦法,官官相護,你貪我也貪,甚至有些皇親,也參與其中,要是認真查下去,絕對扯出一大片,朝堂上乾淨的,說不定只有那麼幾個。
你能把這些人全都殺了嗎?
如果全都殺了,誰來給你辦事?
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但這次,皇帝不能再容忍了。
農民起義一般鬧不出多大的動靜,一來,政府軍隊強勢,二來,百姓只是爲了要一口喫的,起義只是手段,如果威脅到生命,他們就會立刻放棄,不然就是本末倒置了去。
可是這次的起義,從河南到襄陽再到漢城,起義軍勢如破竹,竟然連破了三城!
這三城的知州知府,被人追得像一條喪家犬,連老窩都不要了,帶着妻兒老小,一路的逃。
這說明什麼?
說明賑災糧到了地方的時候,大概只剩下了一成,更有可能的,連一成都不到!
你朝廷要麼別賑災,賑災放糧了,人家拿個飯碗排了老半天的隊,等輪到了一看,鍋裏就是洗鍋水,兩粒米在裏面漂浮着,誰能幹?誰能樂意?
這不是拿人家開涮嗎?!
季丞相在最開先的憤怒過後,也冷靜了下來,道,“陛下,此事實在是難以解決,依臣之見,華英招和孔樂水兩人,應該立即處死,以平息民憤,再重新派人北下南上,安撫災民,監督賑災,至於起義軍,應當先試着招降,如果不行,再鎮壓,不過此起義軍不能趕盡殺絕,他們都是喫不飽飯的百姓,如果殺了他們,恐怕會引天下人議論。”
皇帝沉靜的看着他,“丞相以爲,這樣就能算解決了嗎?”
季丞相沒懂他的意思,有些迷茫。
這件事情,他說的已經是最好的辦法,也唯有這樣,各方面才能得以周全,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最少能解決燃眉之急,不然起義軍愈多人附和,盛世愈加浩大,到時候恐怕會動搖國之根本。
皇帝垂頭看了一眼呈上來的奏摺,半晌,直接將其掃落在地,雪白的紙片上面,密密麻麻的寫滿了字,每一條都是這個忠臣絞盡腦汁爲大秦想出來的續命之法。
皇帝棄用了上面的所有法子,“華英招與孔樂水,必殺,但這層層盤剝的官員,也不能放過!”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