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挖坑設套
對於問題的主要矛盾,以及解決的關鍵,胤禵一直很能拎得清楚。
康熙此時的心情也比較複雜,對於胤禵的不停招呼,心中有一些惱怒是必然的。
但是,這件事情不應該由太子提出來,兄弟鬩牆,是康熙不願意面對的人生悲劇。
眼前的這些破事兒,嚴重影響了一大早的好心情,現在只想趕緊結束。
揮了兩下手,示意太子說完之後就返回隊列中站好。
康熙知道,此事一定和胤禵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既然沒能從胤禛嘴裏問出想要的內容,就只能選擇正面突破了。
緊接着隨意問道:“胤禵,你對此事作何解釋?”
渾身洋溢着自信的氣息,胤禵滿臉笑容道:“回皇阿瑪的話,兒臣沒有接到不允許抓捕犯人的旨意,是不是太子搞錯了?”
這就是個明顯挖坑的行爲了,不過倒是挖的也不深。
對於康熙這種政治老手而言,這個所謂的坑和平地也差不了多少。
不等康熙追問,太子直接轉身對質道:“十四弟,你歲數還小,知錯就改的話,皇阿瑪也不會太過於責怪你。”
“昨天李德全明明已經到刑部傳達了皇阿瑪要求優待晉商的旨意,你敢說你不知道嗎?”
頓了一下,意味深長的補充了一句:“這裏可是早朝,你可不能當面欺君。”
“到底是不是你拿的主意,也要和皇阿瑪說清楚。”
胤禵耐心聽完之後,道:“剛纔你也說了,皇阿瑪只是要求優待而已。”
“所以,這錢錢莊票號們有問題,抓回來審一審又怎麼了?”
大庭廣衆之下,胤禵並不太願意和太子之間糾纏。
無論是作爲弟弟,還是作爲一般皇子,和太子在公開場合發生爭執,都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解釋一句之後,胤禵直接對康熙道:“啓奏皇阿瑪,昨天的抓捕行動是完全合理合法的,所有人犯均已簽字畫押,皇阿瑪可以隨時安排複查。”
“兒臣和四哥嘔心瀝血,不過就是想爲朝廷出力而已,忠孝之心,日月可鑑。”
“倒是朝中有些大臣,打着皇阿瑪的名義肆意妄爲,這纔是有傷聖明。”
會哭的孩子有奶喫,適當的叫叫苦,喊喊冤纔是下級的正確打開方式。
對於眼前一地雞毛的局面,康熙也是實在沒有心情收拾,乾脆就坡下驢,把兄弟之間告狀的事情,直接翻了過去,不再提起。
順着胤禵的話往下問道:“據朕所知,這兩天抓的人可不少,如此短的時間怎麼可能處理完,你可不要矇騙朕。”
對於中央六部的辦事效率,康熙還是比較有數的。
就算是康熙本人下明旨,限期之內結案,也很難在一夜之間處理完這麼多人。
面對眼前的結果,確實有點難以置信。
對於可能帶來的疑問,胤禵早有準備。
之所以進行兩遍隨機選擇的互審,以及最後的三人小組終審,都是爲了避免這種懷疑的產生。
心中有底氣,胤禵笑着保證道:“請皇阿瑪放心,每個案子至少審了三遍。”
“而且前兩遍都是毫不相干的獨立審判,基本不會出現大的偏差。”
胤禵的信心,倒是提起了康熙的興趣。不是對於這些案件本身,而是對處理這些案件的方式和流程。
作爲一個老政客,偶有陽奉陰違,本身就是一件無傷大雅的小事兒。
更何況,胤禵這次連陽奉陰違都算不上。
頂天了也就是因爲正當理由,靈活變通了一下,康熙自然不好太過苛求。
出於幾十年處理朝政的經驗,就算是保守來算,一百號犯人,兩輪審判加上一輪複覈。
如此巨大的工作量,照着刑部的尿性,一個月搞定都算是高效了。
胤禵竟然一晚上搞定了,還能保證結果的有效性和正當性,簡直就是個奇蹟。
在康熙看來,如果相同的方法如果能夠推廣開來,朝廷中央的行政效率一定有一個質的飛躍。
耐不住康熙的追問,胤禵簡單介紹了一下新的方案。
當然對於其中的重點,胤禵做出了偏好性的改變,更加傾向於在表達分權制衡,就能提高效率。
因爲在胤禵看來,從明到清,本來應該隨着人口數量增大,技術基礎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
新的生產關係,以及新的生產階級,應當能夠順利產生。
只是沒有想到,由於從朱元璋開始廢除宰相制度之後,皇權和士權的相對平衡徹底被打破。
沒有人是能夠長生不死的,皇帝自然也不例外。
對於朱元璋和朱棣這種相對聖明一些的皇帝而言,士權當然是其施展拳腳的障礙。
但是,無論是誰都很難保證,每一任的皇帝都能如此賢明。
在這種情況下,皇權失去了士權的制衡,自然會導致宦官走上歷史舞臺,開始大放異彩。
到了清朝,自順治開始,就一直在加強皇權。
視百官爲奴隸,視萬民爲仇寇,徹底扼殺了生產力進步的機會。
對於胤禵的論調,康熙一時之間有點不置可否。
作爲加強集權最直接以及最大的受益人,康熙很難下這個決心去分權。
當然胤禵本人也不着急,畢竟這事兒只能慢慢來潛移默化,着急一點用處都沒有。
其實自打前一日,接道康熙轉變態度消息的時候,胤禵加速審判本身就已經開始在設套了。
起初只想着先示弱一下,不着急發言,看看會有哪些人出言攻訐。
然後再拿出紮實的資料,反戈一擊,讓其出出醜,算是小懲大誡。
只是完全沒有想到釣上來個大魚,太子如此着急,竟然直接貿然出手,而且還沒能一擊即中。
胤禵當然樂意抓住機會,及時調整了方式,反襯出太子的私心以及無端指責兄弟的醜惡面目,使其在康熙心中的印象分,大打折扣。
爲了讓對手死的更明白一些,胤禵接着道:“還有一件事情,請求皇阿瑪下明旨確定下來,並且通過邸報,下發各級有司衙門。”
胤禵這也算是乘勝追擊了,聖旨這玩意兒,在清朝之前一般還需要走官方的流程,比如明朝的六科給事中之類的,可能還有一定的否決權。
但是在康熙年間,已經逐步開始慢慢繞開公開渠道,轉向私人化。
在康熙批閱的請安摺子裏,就會夾雜着其本人當時寫下的各種觀點和看法,基本也被當做聖諭來使用。
保密效果好,但是不符合胤禵的需求。
康熙見其鄭重其事,好奇問道:“到底是什麼事情,讓你如此看重,不妨說來聽聽。”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