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這就是他的錯,能怨得了誰?
【隨着匈奴一次又一次的服軟,東胡的諸多羣臣也漸漸的看不起他們。】
【於是,從匈奴討要的東西也漸漸多了起來,珍寶、美人乃至國土。】
【他們再度送信給冒頓,表明二者之前有一千多裏地,一直以來只是設立了哨所,沒有開發,希望匈奴可以割愛,將這片地給他們。】
【匈奴本身對於這片土地並不是極爲在意,雖然靠近匈奴,但並沒有絕對的戰略優勢,同時也沒有多少資源,匈奴人也不在那裏生活。】
【這片這片土地給與不給都看冒頓的心意,然而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冒頓直接變了個人,當場瞬間大怒:“地者,國之本也,奈何與之!”】
【竟是直接殺掉了前來索要土地的使者,並騎上白馬,親自襲擊東胡。】
【還命令匈奴軍隊,若有人後退者,當場斬殺。】
【由於長時間以來對匈奴的輕視,東胡根本沒有什麼防備,被冒頓率軍衝殺到了大本營,最後高層紛紛戰死,當地的人口和牲畜也被擄。】
——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暗自搖頭,他們人口雖然極度分散,但畢竟基數擺在那裏,總有一些個天賦異稟的賢才。
更何況,在唐朝時期還與中原多年融合,學習中原禮儀,甚至從唐初走到唐末的異族絕非少數,因此,他從未輕視過遼國。
可爲什麼趙光義乃至之後大宋的皇帝居然會如此的輕視外族蠻夷,無論是遼國還是白玉。
有着諸多先前之見的情況下,他一副驕傲自大的樣子,究竟是如何養成的?勘查處理。劉邦期待着。
【消滅東胡是冒頓統一草原的第一步,也是匈奴徹底大統一的序幕。】
【第二年,莫頓向西出擊,驅逐樂士,向南發兵,吞兵南方部落。】
【但僅僅如此嗎?其實並不止,他還將自己的算盤打到了中原。】
【他將秦朝時被蒙恬奪取的土地重新奪回來,而此時的中原正處於楚漢爭霸時期,中原各路人馬打得極其火熱,不可開。】
【因此,對於邊疆之事並沒有多少重視,這也使得冒頓的壓力極大的減輕。】
【至此,匈奴在冒頓手上徹底進入了歷史以來的最強盛的時期,手握兵馬三十餘萬兵馬,凡草原所屬,莫不臣服。】
【冒頓的聲望也隨着他的功績而愈發的高漲,在他先後征服了北方、西方等地的諸多遠方國家後,幾乎所有的貴族和大臣都對他心悅誠服,認爲他是上天派下來一統草原的賢能君王】
——
唐朝,貞觀年間。
李世民嘆息了一聲:運用各種計謀的同時,還懂得依靠煌煌正道,匈奴在他手上達到頂峯,已然是理所應當之事。
只可惜對方卻偏偏是中原的敵人,後世朝代不知道能否做到將其收納入中原文化當中呢?
這樣對雙方都好有好處啊!
【中原的楚漢之爭隨着漢朝的建立,終於落下了帷幕】
【然而,朝代雖然創立了下來,可被戰火灼上了多年之久的中原大地的滿目瘡痍的模樣卻不會因此而得到多少好轉,唯一能治癒它的只有時間。】
【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劉邦封到蕃地的韓王信投靠匈奴。】
【於是,劉邦親自率兵,前往擊潰直入中原的匈奴大軍,可他卻犯了如東胡一般的輕敵的錯誤。】
【冒頓開戰不久後就佯裝失敗退兵,劉邦則率領輕騎冒進,最後在白登被困七天七夜,也就是後世的白登之圍。】
【最後,劉邦派人給冒頓的將領送上財物,讓他們爲自己說話。】
【同時,隨着與冒頓約定好的部下沒有按時抵達,讓生性多疑的冒頓擔心這是漢軍的計策,因此對包圍圈進行了調整,才讓劉邦趁機逃出。】
——
漢朝初年。
看着神蹟當中再一次出現自己當年的失敗恥辱,劉邦卻一臉的坦然。
神蹟說的極其公道,這就是他的錯,沒有什麼好爭辯的。
或許也有他想要將匈奴一次性解決,一戰定勝負的想法,讓子孫輕鬆的想法和初心。
但不可否認,他當時確實沉浸在了戰勝項羽、創立漢朝、削弱諸侯王的種種功績當中,茫然地率領着輕騎追擊,卻忘了窮寇莫追的道理。
這就是他的錯,能怨得了誰?
【這種並不高明的計策就這樣起到了作用,隨着劉邦的逃脫,漢朝正式開始了與匈奴的和親政策。】
——
漢朝,元狩四年。
雖然看到了先祖以往的恥辱,但劉徹卻面色沉靜,眼神中依舊是自信的光芒。
縱然高皇帝的恥辱無可粉飾。
但他乃至他的父皇都認爲這沒有什麼好解釋的。
恥辱就是恥辱,就是用來警醒後人的,必須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記下來,才能讓子孫後代引以爲戒。
當時的大漢確實不如匈奴,只能通過和親這種方式來換取短暫的和平,這和平和還不是真的和平。
如此又怎樣,那些騷擾並沒有阻止大漢恢復國力,如今大漢已然再度強盛了起來,是時候一雪前恥復仇了!
【和親政策雖然換來了漢朝整體上的和平,但國家的顏面卻依舊在被羞辱。】
【一方面,匈奴屢屢騷擾邊境,用行動表明對漢朝的不屑。另一方面,冒頓本人還用個人行爲嘲諷漢朝。】
【劉邦駕崩後,冒頓寫信給呂雉,大致內容就是:我們兩個分別統治中原和關外,可偏偏都是孑然一生,不如我們共同相伴?順帶着諸多貶低漢朝的話。】
【呂雉看到信的內容後勃然大怒,命人將其徹底焚燒。】
【可因爲漢朝下國力衰弱也只能先忍了下來,回信自稱:自己年老色衰,發齒脫落,不足以自見。】
【莫頓收到回信後可能也明白沒有辦法從上層瓦解,便再度派使者前來漢朝,請求和親。】
——
漢朝初年。
劉邦臉色少見的極其冷峻,他與呂雉確實不和,也不太喜歡兩人的兒子劉盈。
再加上他本身是漢朝的創立者,很多事情都是從大漢的利益上來衡量,因此呂雉當時的應對可謂不完美。
爲了大漢,君主的個人顏面損傷一些又如何?
況且也沒有實際損傷到威嚴,倘若是自己,也不會做的比這更好了。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