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實在是雪上加霜,天見猶憐。
【然而很快,一個噩耗發生了,衛青病逝。】
【衛青的病逝,讓漢朝失去了主動出擊匈奴的頂級將領,劉據更是失去了一塊兒重要的勢力來源,但這不是最大的損失。】
【衛青去世最大的損失是在太子與皇帝的關係上,他是極爲重要樞紐。】
【一方面,他是太子的舅舅,另一方面,他又是皇帝的心腹,他的逝去讓父子雙方的交流漸漸出現障礙。】
——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對衛青的病逝,劉恆同樣遺憾。
畢竟衛青對於漢家天子而言本就極爲重要,況且又是這樣一個能力超絕、深受皇帝信任的外戚。
再者而言,自己未來的這個孫子,性格本身就是極爲強硬,對外征戰、對內掌控必然不會放手。
衛青一旦病逝,必然會極大的影響劉徹的部署。
同樣,衛青不在,那麼劉徹對於外戚的人員可能不會再如以前那麼寬容。
【漢武帝無疑是剛勇剛強,性格果決之人,他的政策,他處置事物的方式、人員都是如此,正如他所推行的公羊學派一般。】
【而太子呢,他作爲劉徹的第一個兒子,深受劉徹的重視,因此也是學習瞭解過《公羊傳》的,然後學完之後,太子卻對《穀梁》產生了興趣,私下向學者瑕丘江公學習。】
【在處理政務的方面,太子也更加偏向於仁慈寬厚,手段往往較爲溫和一些,與劉徹的果斷,酷烈並不相同。】
【隨着時間的推移,太子逐漸長大,皇后容顏衰老,自然也讓劉徹更加寵愛其他妃子,有了其他兒子,因此,這也讓皇后和太子漸漸有些不安了起來。】
【於是,面對這種情況,皇帝決定。】
【一:既然發現了他們不安,那就要做出相應的措施。】
【二:認爲這是太子應當接受的磨練,不管不問。】
【三:沒有注意到太子和皇后的不安。】
——
漢朝初年。
劉邦對這個三選項簡直有些想要發笑,劉徹自幼在宮廷中長大,又年少登基,多年以來處理政務,征戰四方,怎麼可能看不出在朝體之下的暗流涌動。
他必然只有打算處理和不打算處理兩種情況。
——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劉恆更是直接按下了一選項,他轉頭看向劉啓:“你覺得徹兒會怎麼解決這件事情?”
劉啓思索着,他的性格只能說是劉徹和劉恆的綜合,因此他估計劉徹是希望太子自己能夠明白這件事情。
恐怕正是因爲劉徹始終都過於看重劉據,認爲他是劉家的太子,是他的兒子,怎能不理解他的理念,所以最後二人才會有如此大的衝突。
——
明朝,洪武年間。
朱元璋也是有些遺憾,這種事情皇帝就應該和太子面對面溝通。
劉徹太過剛硬強烈,乃至讓他的兒子都無法走到身邊,走到心裏。
明明是最爲關愛、最爲看重的,有什麼話不能當面直說?
【身爲皇帝的劉徹自然敏銳的發現了皇后、太子乃至諸多勢力的變化,對於他們的心思他也瞭解的一清二楚。】
【然而他並沒有向皇后或太子解釋,反而對衛青闡述了自己的想法,而皇后和太子從衛青那裏瞭解到劉徹的想法後也再度安定了下來。】
【然而這平穩的局面隨着衛青的病逝而全盤崩潰。】
【也讓劉據的力量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空隙,當然,這並非不可彌補,真正無法彌補的,是與劉徹隨時溝通的一個渠道。】
——
明朝,正德四年。
朱厚照對於所謂的皇后和太子安心的內容則十分的不屑。
太子與孝武帝之間的間隙早就生了出來,不過是被掩蓋下去罷了。
時間一旦長久,必會不斷加深,最後爆發。
衛青病逝不過是個導火索。
——
唐朝,貞觀年間。
李世民有些惋惜:“孝武皇帝年歲愈高然依舊有勇猛之心,太子本人又日漸年長,再加上小人從中挑撥,意圖謀利,衛青這時候的病逝,實在是雪上加霜,天見猶憐啊。
【失去衛青這一助力,劉徹身邊的一羣人頓時間感覺時機到了。】
【於是一些人紛紛開始構陷劉據,哪怕一些人並不參與其中,但也不對劉據給出正面評價。】
【比如一次劉據進宮見母后衛子夫,然而很長時間纔出宮,於是這件事情被黃門侍郎蘇文報告給了劉徹,說劉據與宮人嬉戲。】
【結果,劉徹雖然沒有對劉旭進行處罰,但依舊將太子宮的宮人增加到了二百人。】
【種種情況表明了劉據的太子之位疑似有了動搖,另一方面則是劉據本人偏向穀梁的執政理念,較之劉徹更加溫和。】
【故劉據決定。】
【一:不改變自己。】
【二:有些猶豫。】
【三:不如改了,實在不行,登基後再改回來。】
——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的心情在看到構陷二字時已經徹底炸裂了。
這是什麼?
挑撥天子家的父子關係?
皇室裏面沒有哪件事情比天子和太子之間的關係更重要了,這簡直是在火上澆油,深怕朝廷不出亂子啊!
日後居然還有人在敢在這上面動手腳,這如何能讓劉徹不怒火中燒?
他簡直現在就想要找出那個蘇文,將其滿門抄斬。
然而,身爲劉家皇帝,一脈相傳的理性讓他快速冷靜下來。
爲什麼?
這裏面的問題太多了。
首先,他身邊爲何會有諸多人討厭太子,甚至構陷他,要知道,這被發現可是死罪!
再者,就算不出手,但也不給予正面評價。
太子與他們有利益衝突嗎?
再者,既然是自己身邊的人,那必然是得到他的認可和信任的,他們怎麼可能不明白自己的想法?
他們怎麼可能不知道自己對太子其實是很滿意的,所以他們明白,但他們並沒有遵從。爲什麼?
這不由得讓他想到了他們父子二人的不同理念。
寬厚長者,深酷用法。
自己執掌大漢多年,不斷對外征戰,國力已然消耗了一大半。
因此,他纔會在太子偏向休養生息、寬仁厚政之時的穀梁之學時,依舊選擇堅持擁護他,無他,只因他清楚,大漢在自己之後是需要休養生息的。
可就是因爲這樣嗎?
對的,就是因爲這樣。
一朝天子一朝臣,作爲自己執政時期的得權者,他們自然有權有勢。
可倘若等劉據登基,他們必然會被棄用,甚至還有性命之憂,他們不可能放任這樣的情況發生。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