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不是暫避鋒芒,就是自己主動出擊。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劉恆和劉啓都在心裏默默的盤算着,觀曹操此人的行爲和經歷,無疑是一個敢於執法,胸中有着豪情仗義,且不懼權貴,不喜結黨營私之人,有着極其遠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負。
按照他這樣的性格,無論是成爲東郡太守治理一方,還是繼續在濟南主持大局,對於曹操而言都是一個施展理念和目標的機會。
但當時的情況着實不容樂觀,各地的軍政大權又越被下放,地方獨立的趨勢已然彰顯出來。
羣魔亂舞之下,什麼都有可能發生,不確定因素太多。
劉恆按下了三選項。
【面對朝廷的召令以及天下極其混亂的趨勢,曹操幾乎沒有猶豫的選擇了隱忍不發,於是他告病回鄉,居家修養。】
【後來的結果也證明曹操這一次避退是極其正確的決定。】
【中央搖搖欲墜,東漢多年以來,不斷更替皇帝的傳統乃至臣子肆意插手廢立皇帝之事,已經有諸多小小蠢蠢欲動。】
【有人以劉徹的託孤大臣爲例,派人尋找曹操,勸說他加入廢除天子之事,而曹操卻並不同意。】
【一方面,他認爲廢立天子是不祥之事,另一方面他也並不認爲來找他的人有着這樣的條件,如今這些人不過是潛伏在暗處的小人罷了,如何能與霍光等託孤大臣相比。】
【被曹操拒絕後,這些人依舊沒有放棄而最終的結果,而最終他們也確實沒有霍光的能力,迎來了失敗。】
【而曹操則迎來了他人生的極大轉折點。爲了收攏中央的權力,靈帝招募壯丁建立了新的軍隊,即西園八校尉,而曹操便是其中的一尉。】
【然而很快靈帝駕崩,西園八校尉失去了直接的頂頭上司,很快開始分裂。】
【擔任上軍校尉的蹇碩屬於宦官,而新帝的舅舅何進與宦官矛盾不可調和,八校尉中的中,軍校尉袁紹則與何進合作,意圖除去宦官。】
【爲了達到除去宦官的目的,董卓被調入京城,而何進卻沒能把控住此人,也沒能在與宦官的鬥爭當中獲勝,最後生死道消。】
【袁紹雖殺了大批宦官,卻無力與董卓抗衡,於是與曹操等人狼狽的逃出京城。】
【面對董卓的殘暴無禮、倒行逆施的行爲,曹操決定。】
【一:暫避風頭,先看情況,發表文章進行語言攻擊。】
【二:加入其他逃出來的人,如袁紹袁家的四世三公等人,如果他們決定討伐,自己就去加入。】
【三:對於董卓的行爲一刻也不能忍耐,當即主動出擊,自己組織反抗,不需要等別人。】
——
東漢,建武十七年。
劉秀的臉色已經陰沉了下來,那些宵小的種種動亂他已經他完全不放在眼裏,他在乎的是神蹟給他的評價。
什麼叫做東漢更換皇帝的傳統他們東漢哪來的這樣的傳統,他絕對不承認!
而對於後面想要廢立天子的事情劉秀倒是極其冷靜,沒有絲毫意外,中央都已經成篩子了,權力也已經被各方勢力分走了,但凡有點野心的人,都會想要在其中爭一把。
可對於曹操最開始的廢天子之事的回答他本來是很滿意,然而看到後面,原來是那些人沒有廢立天子的條件,他的臉色又有點黑了。
這是條件不足,倘若條件充充足,那你曹操是不是也想廢一下天子?
到時候就不是不祥了,而是祥瑞之兆了吧?
劉秀再度閉上了眼,前面的東西簡直不忍直視,而在後面幾個選項當中,他再度思索了一番,跳出了一個關鍵詞。
“四世三公”,這讓劉秀再一次深刻到地方豪強勢力發展壯大後是多麼的可怕,四代人居然有三代都是“公”級別的,這幾乎可以說沒有任何斷層。
毫不誇張的說,袁家這種勢力足以壟斷朝廷大把的官職。
而在地方,恐怕人們早就只知袁家不知中央了。
——
漢朝初年。
劉邦興致勃的看着神蹟。
這種情況換誰過去恐怕也難以挽回東漢,再者,自己距離靈帝時期可差了百年不止,他他現在有種種準備又能如何?
除了看戲,他還能做什麼?
他只需要保證自己挑選的繼承人能讓他大漢多綿延幾代就可以了,不要出現東漢末期這種皇帝他就心滿意足了。
因此他對神蹟曹操發表文章的選項充滿了好奇,不知這曹操文采如何?
這語言文章的攻擊又有多麼的犀利?——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劉恆看着這個選項也在不斷琢磨,按照他通過神蹟對曹操的瞭解來看,可能性最低的恐怕就是二選項了。
等別人表態自己再跟隨,根據曹操年少時的俠義經歷,再加上對於自己定的規矩的嚴格執行來看,恐怕他並不是一個等待別人行動的人。
他只會根據自己的想法、自己對於當下時局的判斷來做決定。
因此,不是暫避鋒芒,就是自己主動出擊。
他按下了三選項。
【曹操來到了兗州陳留郡,聯絡了時任陳留太守的舊友張邈,隨後他“散家財,合義兵”,於十二月起兵,號召天下英傑討伐董卓。】
【隨後,關東各州郡起兵討伐董卓,其中逃到冀州的袁紹被衆人推薦爲盟主,當然也是因爲他的勢力最大,是討伐董卓的主力軍。】
【而曹操則擔任奮武將軍與廣陵太守張超,山陽太守袁遺,陳留太守張邈等人共同加入了魯陽聯軍,對抗董卓。】
【而董卓一眼望去,遍地皆是敵人的情況他也招架不住,於是決定遷都。】
【他將都城從洛陽遷到了長安,最後董卓成功退走。】
【可他在臨走之際“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無復孑遺”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寶”。】
【這種行爲直接震動天下,讓所有人開始厲聲喝斥,曹操認爲。】
【一:應當藉此時機,把握大勢,與董卓決戰,關東聯軍採取了他的建議,大舉發兵全力討伐董卓。】
【二:聯軍各有心思,雖發兵決戰,但仍舊各有所保留。】
【三:曹操自行嘗試討伐董卓,而聯軍則各懷鬼胎,最後走向分崩離析。】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