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最起碼有了一口穩定的飯了。
【把地盤劃分好後,耶律德光果斷的開始對官制來了一次大改動:升北、南二院及乙室的夷離堇爲王,以主簿爲令,令爲刺史,刺史爲節度使,二部梯裏己爲司徒,達剌幹爲副使,麻都不爲縣令,縣達剌幹爲馬步……】
【同時,耶律德光還向中原學習,聽取了不少漢臣的建議,增設了一批原本契丹並沒有的官職:宣徽、閣門使、控鶴、客省、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判官、文班牙署……】
【可以說,耶律德光的這些舉措,就是在符合契丹本身的情況下,“公卿庶官皆仿中國”,“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復設南面三省、六部、臺、院、寺、監、諸衛、東宮之官。”】
——
唐朝,貞觀年間。
李世民笑了笑,不曾想後世的異族居然也再度學習他們大唐的制度,雖然是被異族學了去,但這也從另一方面肯定了他們大唐制度的完善。
只是這遼太宗進行南北官職分立,將漢人地區與契丹地區進行分別治理,這種一個朝代理兩種制度實行的情況,聽起來還是有些難以接受。
但仔細想一想,卻能發現,這是目前契丹最合適的辦法了,畢竟契丹的傳統是必然要維護的,不能讓剛建國不久還未完成思想轉變的契丹遭受過強的中原文化的衝擊。
但中原制度的優秀不可否認,學習是必然的,同樣還要收攏燕雲地區,這些也是必不可少的。
最後這種一國兩制的策略纔是最爲合適的。
——
宋朝開寶年間。
趙光美看着神蹟中耶律德光新增的那些官職,再回想一下眼下遼國的大致情況。
他卻發現了一個極爲關鍵的詞語,“樞密院”
遼國那時候還沒有樞密院!
遼國如今在皇帝之下,最高的權力機關正是樞密院,雖然分爲南北兩院,但只是治理地方不同,核心上並無太大差別,軍國大事,遼國皇帝都要與他們商討。
卻不曾想在遼太宗時期,直到獲取了燕雲之地,遼國居然還沒有設立樞密院。
這一次大改動,遼國也只是把那原本就有的南北二院從夷離堇變成大王,宣徽也是在這一次才設立,樞密院怎麼也要再過段時間才能出現。
【契丹是有充足的治理非契丹民族的經驗,在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時期,契丹便走向了攻打諸多傳統遊牧民族乃至非遊牧民族地區的經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渤海國。】
【渤海國境內人民的生活方式有較大的不同,北部生活的百姓主要以漁獵爲主,生活方式較爲原始,而南部地區則以則依靠地理優勢,更加偏向於農業、農耕,種植廣泛存在,這種生活方式已然與中原漢人極爲接近。】
【此外,契丹境內生活的漢人其實數量並不算稀少。】
【一方面是契丹多次對中原發動進攻,掠奪資源和人口帶回草原,另一方面是唐末以來,中原地區始終經歷着藩鎮割據的局面,各地互相攻伐,政局動盪,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加之一些地方政權統治者極爲殘暴,對百姓實行諸多苛政。】
【而契丹在耶律阿保機的治理下,大力吸收各種人口,一視同仁。】
【這對於飽受中原戰火的漢人來講,是極具吸引力的,故而爲了避禍或生存,逃到契丹內部的漢人不在少數。】
【而契丹自然也樂見其成,依照原有的政策不斷改進和安撫,最終達成了漢人各安生業,逃亡者益少的局面。】
——
漢朝初年。
劉邦對於中原的漢人投奔契丹的事情倒看得很開,畢竟當時的中原地區混亂不堪,戰火頻發,很多地方政權得位不正,自身也無比殘暴。
對於普通百姓、士族而言,他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爲了生存,不過是爲了喫一口飯罷了,不能借着國家大義去綁架他們讓他們強行留在中原,爲上位者個人私慾而付出生命。
無論契丹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對漢人有歧視偏見,但起碼在政策上並沒有過於苛刻和打壓,反而讓漢人依照自己原來的生活方式生存,最起碼有了一口穩定的飯了,不用再過上朝夕不保的生活。
這已經這足以讓他們心滿意足。
要知道,對於普通百姓而言,當地災荒遷移到另一個地方討生活,這本來就是一種常見的形式,哪裏算得上叛國。
真正算得上叛國的,是那些想要謀取更多利益,主動投奔契丹的達官貴族和軍隊將領。
【有了先前大量的經驗和經歷,再加上一批漢人大臣的輔佐,耶律德光本身也極其看重的情況下,從正式接管燕雲開始,契丹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治理體系,並在日後新獲得的土地上一直沿用下去。】
【簡單點來講,便是南北分治,南北兼治,遼朝官職,分北、南院,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這樣的做法其中有着極大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根據實際所需進行諸多調整。
既保留了契丹本族的原有的制度,同時兼顧了漢制,讓原本漢地的百姓可以安然生活,同時他本身就是處於一種過渡階段的制度,也不會對契丹原有的制度造成過大沖擊。】
【因此,在地方行政上,契丹等北方遊牧民族依舊施行部族制度,諸如“部”“帳”等分級方式繼續沿用;而南面漢人聚居、原屬漢地的地方則依照唐制,施行州縣制度。】
這一套核心政策從社會階級上講,就是在不動搖契丹貴族利益的基礎上,將漢族地主階級納入契丹的統治圈層,讓加快契丹基礎生產力的發展,這是對雙方都有利的一步。
——
東漢,建武十七年。
劉秀覺得神蹟當中最後出現的這幾句話纔是最爲關鍵的地方。
他們總歸是掌握着一方權力的,羣體中要能給他們能夠再度參與利益分配的機會,他怎麼可能不明白這一點可。
他的嘆氣也正是因爲這個時代有時候這些力量,他們於根深蒂固,過於廣泛存在,即便是皇權也不能將其很好消滅,一旦兩敗俱傷,皇帝的位子和王朝便難以延續,就像遼朝。
他們始終終沒有放棄自己,遊牧民族的文化並沒有全盤接受中原的制度,始終保持着契丹貴族的核心。
耶律和蕭氏等部族纔是真正的自己人。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