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明明有過機會,卻沒能把握住。
李世民看着石重貴這次的將領任命,心裏爲後晉的軍隊感到嘆息:“杜重威此人貪生怕死,又有些軟弱,還沒有能力,最後恐怕是要投降了。”
他說的比較委婉,杜重威帶領大批軍隊投降,那剩下的人還有什麼反抗的力量?
意思很明顯,杜重威不僅會在後晉滅亡前投降,還很可能就此掀開了後晉滅亡的序幕。
長孫無忌也是看的直呼離譜:“這個石重貴還當真把禁軍都派出去了大半?!”
這杜重威是他的親兒子嗎?
之前的各個太宗的戰役裏,可沒見哪個太宗把禁軍都派出去的啊!
歷朝歷代當中,那些失去了身邊禁軍的皇帝,最後大部分可都沒什麼好下場。
那麼多活生生的例子,你是沒學到半點嗎?
不說別的,大唐後來中央和地方失衡,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嗎?
況且大唐距離後晉時間也不長啊,這就忘了嗎?
而且大唐當時還是中央尚有軍力的情況,但依舊沒能挽回,你把禁軍派出去,那地方軍隊難道不會想要重演一次大唐的悲劇嗎?
李世民不能理解這種行爲,但這也是他判斷杜重威投降拉開了後晉滅亡的序幕的原因之一。
【杜重威抵達瀛州城下,而作爲誘餌的瀛州,此時你也開始配合後晉軍隊演戲。】
【杜重威帶兵三十萬抵達時,瀛州城門打開,安安靜靜,無人把守,杜重威等人見狀,還沒有被潑天的功勞徹底衝昏腦袋,直接進去,而是不敢進入。】
【這時,後晉“優秀”的情報系統再次發揮了作用,這裏的契丹將領高模翰的士兵大部分已經離開瀛州,此時城內幾乎沒有多少契丹軍。】
【厲害的打不過,那眼前這個兵力弱小,又沒有支援的契丹軍隊怎麼可能放過?】
【於是,杜重威派遣兩千騎兵前去試探,而事實上,高模翰正是耶律德光讓瀛州刺史劉延祚行使這一詐降計策的前提。】
【高模翰麾下士卒確實不多,畢竟人多了很難藏起來,也容易被後晉軍隊看出破綻,可這並不能阻擋高模翰建功立業。】
【在這幾次與後晉的交戰中,高模翰“拔赤城,破德、貝諸寨;略地鹽山,破饒安”還曾“兼總左右鐵鷂子軍,下關南城邑數十”。】
【耶律德光也是對他極其欣賞,“朕自起兵,百餘戰,卿功第一,雖古名將無以加。”“此國之勇將,朕統一天下,斯人之力也。”】
【杜重威帶兵抵達後,己方不少人看着後晉的大軍,在看着自己不足人家一半的軍隊,頓時間感到惶恐,而高模翰卻淡定的說了一句:“軍法在正不在多。以多陵少,不義必敗。其晉之謂乎!”】
【且不說這一次的戰爭性質究竟如何,高模翰確實向世人證明了人多不一定就會必勝的道理,他率領麾下三百人和梁漢璋交戰,直接殺掉了梁漢璋,導致剩下的後晉士卒四處潰散。】
【而杜重威得知梁漢璋戰死後,沒有絲毫的猶豫,直接帶兵撤回,不敢再度出征。】
【退至武強後,杜重威才知道耶律德光已經率軍南下,於是乾脆連武強都不想呆了,想要直接沿着直線,從冀州、貝州一路南退。】
——
漢朝,元狩四年。
霍去病對於高模翰的那句話非常贊同:“沒錯,軍法在正不在多,若是其他地方都錯了,人數再多也沒什麼用。”
他這句話就很明顯在諷刺杜重威,要知道他自己帶兵奔襲匈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哪一次是靠人數取勝的?而哪一次沒有給匈奴帶來大規模的殺傷?
不要說神蹟中高模翰這樣的小規模戰鬥,大規模戰役中以少勝多的同樣不在少數。
春秋戰國,吳起的陰晉之戰,白起的伊闕之戰,田單的即墨之戰,廉頗的鄗代之戰,這些舉世聞名的戰役當中有哪一個是在人數上佔據優勢的?
但通過各種方式,他們最終獲得了勝利。
劉徹也是極爲贊同霍去病的作戰心得,等他講完後,突然道:“是有人阻止了杜重威,還是有人已經倒向了契丹?”
見霍去病一瞬間有些茫然,他竟然覺得有些可愛,自家這位軍事奇才,雖帶兵打仗上天賦異稟,但政治上確實不怎麼敏感。
於是接着說:“杜重威想要南退,可若是最終他投降了契丹,那以他南退的速度,契丹能夠在他退回鄴都甚至京城之前追上他嗎?”
再者,畢竟石重貴纔是老大,你一個小弟退的太遠太猛,石重貴怎麼可能反應不過來,杜重威最後還是要重整軍隊,再次佈置的。
那麼契丹和後晉很容易就會再次回到前兩次的拉鋸模式——但遼太宗這一次達成所願,所以杜重威應當沒有真的撤退太遠。
霍去病頓時反應過來:“契丹現在主力在鎮州附近,想要儘快斷絕杜重威帶領的軍隊的戰鬥可能,那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主動向鎮州靠攏。”
但要是別人也就算了,杜重威之前的表現還歷歷在目,怎麼可能有膽量主動向契丹軍隊所在靠攏?
所以必然是有人推動的原因,而這個人,投向契丹的可能性也相當之大。
【而這個打算還沒有施行就半路夭折了:當時身在鎮州和定州來往的張彥澤引兵前去和杜重威送信,描述了契丹此時的情勢,表明了契丹軍並非無敵,是有戰勝的可能。
於是杜重威聽從了張彥澤的建議,帶着大軍掉頭向西趕赴鎮州,而張彥澤及其兵馬就充當了前鋒。】
【十一月二十七,杜重威帶兵來到了滹沱河,契丹此時情況其實並不是完全佔優的,因爲滹沱河以北的恆州並沒有被契丹攻佔,仍舊由後晉所有。】
【因此,杜重威是否會和恆州守軍一起前後夾擊,就是關鍵。】
【對於是否要就此北還以免遭受危險,耶律德光等人還曾經考慮過;直到探知到後晉紮營、打算長久停駐,纔沒有就此北上。】
——
契丹,天顯二年。
述律平感嘆:“所以後晉並不是沒有機會……”就算沒有什麼建樹,但也有機會避免這一次直接滅國。
當然,她的感嘆絕非爲後晉如何,相反,後晉明明有過機會,卻沒能把握住,不正說明氣數已盡?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