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儒家偶像,功德齊天!

作者:練習生001
天幕中,三監,武庚,東夷三大軍團匯合。

  人數超過了二十多萬。

  不同於牧野之戰,這次武庚等人出動的都是精銳大軍。

  【西周雖然統治了天下,但殷商控制炎黃大地長達五百多年,商人的數量是周人的三倍以上,這也是周公旦憂慮的地方。】

  【在孫子兵法出現之前,古早的戰爭模式還是比較正統的,交戰雙方需要發戰書,明確自己的兵力,兵種,然後約定交戰日期,地點,甚至要要選擇向陽還是逆光,並且,交戰之前得要先擺好戰陣,痛斥對方罪行,戰前祭旗,等雙方表示可以交戰,才能正式開戰。】

  (我去,這是打仗,怎麼感覺像是過家家,我兒子玩打仗遊戲,也是這麼幹的。)

  (滿滿的歐洲中世紀戰爭的既視感。)

  (有沒有一種可能,中世紀的戰爭就是學我們的?)

  大周,

  孔子看着天幕上的文字,內心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這纔是真正的禮戰!”

  “連打仗都合乎禮法,講究規矩。”

  大漢,

  劉邦揉了揉眉心。

  “古人都這麼蠢嗎?乃公去了豈不是橫掃?”

  “那個誰,史書上說他要尊重戰爭禮法,不得擊敵半渡,結果讓人給乾死了。”

  “蠢的跟豬一樣的國君,叫什麼名字來着?”

  蕭何,張良擡頭看天,不想搭理不學無術的劉邦。

  太子劉盈小聲提醒:“那是仁義之師。”

  “啊呸!”

  劉邦一口濃痰就吐在地上,“仁義值幾個大錢呢。”

  【武庚雖然是商紂王的兒子,從小也跟着商紂王領軍打仗,但到底沒有得到商紂王的兵法精髓,他舉起反周復商大旗,卻沒有偷襲周軍,直接攻向鎬京,學習人家周武王,而是要以堂堂仁義之師,於周軍一決勝負。】

  【這就給了周公旦足夠的時間調集軍隊。】

  天幕中,兩軍相約在洛水之河畔交戰。

  周公旦過河的時候,還擔心武庚偷襲,結果人家愣是沒動手。

  等到周公旦擺好了戰陣,武庚宣讀了伐周檄文。

  宣讀完畢後,還要讓大周先進行戰前動員,誓師,然後祭天祭祖,祭旗。

  之後,按照約定的時間,武庚才指揮大軍開戰。

  殷商,

  帝辛看的牙疼。

  他的鼻子差點都氣歪了。

  “知道的你是打仗,不知道還以爲你郊遊呢。”

  “武庚是跟誰學的兵法?”

  “孤給他說的兵不遵禮,他是一個字都沒有聽進去啊。”

  旁邊,商榮乾笑兩聲。

  “自古聖賢打仗都是如此,王子是臣教導的。”

  “我想把你砍了!”

  大清

  慈禧也被刷新了世界觀。

  “要是洋鬼子打仗也這麼聽話就好了。”

  “他們不是信奉那個不穿衣服的神嗎?”

  “怎麼不見他們表現出一點仁慈來。”

  一個太監呵呵兩聲。

  “老佛爺,他們都是賤骨頭,你比他們強,他們就表現的仁慈謙遜,你比他們弱,他們就是一羣毛沒有褪乾淨的野獸。”

  慈禧一聽就不開心了。

  啥意思,說咱大清弱了?

  咱大清敢向世界開戰,哪裏就弱了。

  你把秦皇漢武放在哀家的位置上,也得跑路。

  天幕中,戰鼓敲響。

  咚咚咚!

  武庚和周公旦的軍隊交戰在了一起。

  【武庚很是自信,以爲自己是商紂王的兒子,戰無不勝!可是他哪裏清楚,自己一直活在商紂王的庇護之下,每一戰都是有商紂王給他攬住後腰。】

  【而周公旦是軍事才華足以比肩商紂王的奇才。】

  【歷史上,大家都把姜子牙推崇爲兵家聖人,可他在大周的戰爭中,充當的角色大部分都是軍師的角色,還不是諸葛亮那種軍師。】

  【而大周真正領軍打仗的大將軍,其實是周公旦,周文王時期,對抗西戎,消滅周圍十幾個方國的戰爭,都是周公旦親自領軍打的是,甚至在牧野之戰中,周公旦也是領軍作戰的大將軍。】

  周公旦和武庚的軍隊剛一交鋒,雙方的戰爭造詣就顯露無疑。

  武庚採取的傳統作戰方式,以兵力優勢堆積。

  而周公旦則是採取了集中優勢兵力,用戰車衝陣,採取擒賊先擒王的策略。

  僅僅是第一輪的衝鋒,武庚的大軍就被撕開了一個口子,直接被當場生擒活捉。

  周公旦抓着武庚,來到了戰前搭建的祭壇上,舉起長劍就砍掉了武庚的腦袋。

  “武庚已死,商人還不速速投降!”

  殷商聯軍當時就懵了,大戰剛開始,三軍統帥就被生擒活捉,明正典刑,這還怎麼打?

  大軍瞬間潰散。

  【周公旦並沒管逃走的殷商主力,而是指揮主力攻打三監,武庚都敗了,三監的手下當時就失去了鬥志,紛紛投降,三監全被生擒活捉。】

  【東夷人見到大勢已去,也順勢逃走。】

  【轟轟烈烈的殷商復國,就以如此兒戲的方式慘淡收場。】

  【平定三監之亂後,周公旦殺死了管叔,流放蔡叔,廢霍叔爲庶民,僅僅一年時間就平定了叛亂。】

  【平定叛亂之後,周公旦乘勝追擊,第二年帶領大軍把殷商逃竄的主力殲滅,完成了對殷商舊土的徹底掌控。】

  【第三年,周公旦馬不停蹄,開始征伐東夷,那些依舊懷念殷商的方國,以及堅持要獨立的東夷方國紛紛被殲滅。】

  【周公踐閹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間點上。】

  【周公旦一直從西北殺到了東海之濱,滅國一百多,殺的人太多了,以至於把東海海濱都人染紅了。】

  【至此,周公旦用了三年時間,就徹底完成了大一統,結束了殷商滅國之後的分裂時期。】

  (牛逼,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天下方定。)

  (戰爭能力絕對是拉滿的!不僅是會紙上天兵,更是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大漢

  太子劉盈撓着腦袋。

  “阿母,周公旦三年就完成了一統,是不是比我阿父還厲害。”

  “我阿父創業也要七年。”

  呂后腦袋嗡嗡作響。

  你阿父是從零開始,周公旦是攝政大臣起步,兩者能一樣嗎?

  她攥着手,心裏不停唸叨着:

  親生的!

  我生的。

  不氣,不氣,氣死了老孃,便宜了那些騷狐狸。

  【商紂王完成了開疆拓土,但沒有完成對於新領土的徹底同化和掌控,這件事一直讓周公旦很是憂慮。】

  【於是在執政的第五年,周公旦在洛陽營建了一個巨大的城池,史稱東都洛陽。】

  【它跟大周的都城鎬京遙遙相對,一東一西,加強了大周王朝對於東部地區的掌控。】

  大宋。

  趙構等人盯着天幕,一個個由衷的發出讚歎。

  “不愧是儒家鼻祖,三年平定天下,緊接着營建東都,功德無量。”

  大唐,

  魏徵也連連點頭。

  “修建東都洛陽,彌合東西,戰略眼光空前絕後。”

  程咬金冷不丁的來了一句。

  “隋煬帝也修過,修的比周公旦還好。”

  魏徵:“.....”

  你是槓精嗎?

  畫面一閃。

  叮叮叮。

  洛陽的都城熱火朝天的幹着,人們用鑿子敲打石塊。

  一座城池拔地而起。

  站在建造完畢的城池上,大周的臣子都在恭賀周公旦的豐功偉績,只有周公旦愁眉不展,茶飯不思。

  召公爽關心的問:“周公爲何憂慮,難道大周現在的國祚還不夠穩定嗎?您現在的成就已經相當於成湯的先祖,以及中興的武丁了。”

  周公旦輕輕搖頭。

  “就算是成湯的先祖,以及武丁,也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東都洛陽修建完之後,周公旦又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中央如何統治地方,天子如何統治諸侯。】

  【這個時候的周公旦已經發現了殷商制度的最大缺陷,就是以武力來控制諸侯貴族,這些人心服口不服,等到殷商武力衰弱的時候,就會立刻反叛。】

  【他需要以另一種方式完成中央對於地方的統治。】

  於是,周公旦廣招天下賢才,商議國政。

  鎬京的王宮中,每天來拜訪的人絡繹不絕。

  “報!東夷名士來訪。”

  剛剛吃了一口飯的周公旦聞言,趕緊把喫下去的飯吐出來,去接待賢才,等接待完之後,再回來繼續喫。

  可飯剛吃了兩口,又有人來訪,獻上了治國之策。

  周公只能再次吐出飯,繼續接待。

  【周公旦求賢若渴的這種行爲,在史上上被稱爲,周公三吐甫。】

  【正是因爲他廣招賢才,不恥下問,終於,經過一年的沉澱,周公想到了如何給殷商制度打補丁的方式。】

  【俺就是除了地域大一統之外,在思想上也要控制諸侯貴族,讓他們從內心認可大周,認同自己是大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也是周公旦在歷史上作出的最偉大的貢獻,也是儒家學說中最爲精華的一部分,思想大一統!】

  (我去,思想大一統是周公旦提出的?不是董仲舒嗎?)

  (樓上的,你猜一猜董仲舒的思想大一統是跟誰學的?是儒家公羊派,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成果,而公羊派的儒家思想又是出自哪裏?你不妨再猜一猜。)

  (不會吧,不會吧,思想大一統真是周公旦提出的,那他在學術界的地位豈不是比孔子還高?)

  (哈哈,一聽你說這話就表示你完全不懂儒家,孔子在周公旦面前就是小弟弟,給你說一個冷知識,孔子以前說出的話沒人信,爲了推廣自己的思想,他每次說話的時候都會加一句,我昨天晚上做夢,夢見周公了,周公給我說,該如何如何...你懂了嗎?

  就跟後世儒家發表自己觀點之前,總要說一句,子曰一樣。

  到底是不是子曰的不清楚,只要加上一個子曰你就無法反駁,而孔子的時代,儒家說話都是周公曰!)

  (我勒個乖乖,真的假的。)

  (周公旦是真的厲害,能文能武,這纔是儒家最初始的形態,朝聞道夕死可矣,也許真就是,早上週公得到了去東夷的路,晚上就去滅了他們。

  講道理,其實是打嘴炮記上物理說服。)

  (周公旦既然提出了思想大一統,爲什麼我從來沒有停過?)

  大周,

  孔子一衆門徒都很無語。

  有人竟然不認識周公旦。

  在他們這個時代,你要是說不知道周公,就跟你不認識自己爹媽一樣可笑。

  “可惜咱們不能在天幕中宣講,不然必須要讓這些人知道周公旦的偉大。”

  孔子不能,但天幕可以。

  【周公旦的思想大一統,到底如何實施的,具體的方針其實分爲三步。】

  【第一步,領土認知大一統。】

  【周公旦提出了一個概念,率土之濱莫非王土。】

  【在周公旦之前,諸侯貴族雖然知道自己是商王的臣子,但土地的所有權卻歸屬於諸侯貴族,這是他們的私有財產,是分封給他們,王都不能隨便侵佔的。】

  【這種對於土地和領土的認知的思維,會造成一種非常不好的思想。】

  【那就是隻要有人背叛了殷商,就會把領土也分割出去,而當時並沒有人會覺得這是恥辱,也並未有人覺得不對。】

  【殷商後期之所以諸侯頻頻離叛,也跟對於領土的認知有關。】

  【周公旦明白,要完成中央對於地方的統治,要從思想上讓人覺得天下就該是統一的,必須想要樹立一個領土不可分割的概念。】

  【周公旦就提出了這種思想,領土不屬於諸侯貴族所有,而屬於天子所有!】

  【就算是諸侯貴族背叛了,領土也是炎黃中央神聖不可侵犯的一部分。】

  【有了這個概念之後,從此之後,炎黃就不會分裂,只要是想成爲天下之主,就要把分裂出去的領土給重新要回來,率土之濱莫非王土!】

  【你丟掉了領土,你就是一個不稱職的王!】

  大家多點點催更和爲愛發電,謝謝了。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