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北上徐州
而喬衛國這邊,在和縣一帶短暫的休整一番後,便帶着部隊繼續北上了。
行軍路上,喬衛國還特地命令通訊兵給遠在徐州的第5戰區長官部,發了一封電報,告知他們自己即將率虎賁團北上增援徐州的事情。
……
徐州,第五戰區司令部。
李宗仁將軍早在半個月之前就已經偕同他的好搭檔白崇禧,以及一衆司令部高級將官參謀們,早早抵達了徐州。
並且以最快的速度組建起了司令部,開始接手指揮第五戰區各部隊作戰了。
得知喬衛國率部先是擊敗了日軍第13師團等部,解除了滁州之圍,隨後又粉碎了江北日軍對合肥的圍攻。
並且渡過長江,挺進江南,先後收復江城、蘇州,甚至一度奪回了上海,硬生生把華中日軍主力又給牽制吸引回了長江以南。
李宗仁忍不住長舒了一口氣道:“喬衛國的支援策應來的太及時了,如果沒有他帶着虎賁團解了滁州之圍,滁州可能早已經被日軍突破。
如果不是他率部轉戰江南,牽制了華中絕大部分日軍主力,淮河防線恐怕也已經失守了。
真是那樣,我們還得抽調援軍增援淮南戰場。
現在好了,華中日軍各部被虎賁團牽着鼻子,被動的轉戰千里,均已經人困馬乏,精疲力盡,短時間之內,再無力繼續北上了。
這樣一來南線戰場短時間之內不用擔心,我們可以把機動兵力全都用在津浦路北段的作戰上了,此舉於戰局極爲有利啊!”
素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也不禁點頭稱讚:“德公說的沒錯,喬衛國這一步險棋,不光幹掉了一大批日軍,還牽制了華中日軍幾乎全部的機動兵力,對整個戰局都起到了極其有利的策應效果。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喬衛國憑藉一人之力,就扭轉了整個南線戰場的不利局面啊,黨國有此軍人,甚幸!”
就在這時,一名少校參謀副官突然疾步走了進來,興沖沖的來到李白二人跟前,挺身立正敬禮道:“總座,白長官,虎賁團來電,喬衛國將軍已經率部渡江北上,目前正在全速向徐州趕來增援。”
李宗仁與白崇禧聞言,盡皆大喜,尤其是白崇禧更是拍手叫好道:“德公,這下好了,虎賁團也在趕來增援的路上了,我們多了一支戰鬥力極強的援兵。
依我看現在倒是可以着手佈置一下,怎麼更有效的抗擊徐州以北的來犯之敵了!”
“我決定,先示敵以弱,誘敵深入,而後再集中兵力,聚而殲之!”李宗仁說出了他早就想好的戰略構想。
“哦?”白崇禧有些意外,沒想到李宗仁這麼快就想好了拒敵之策。
李宗仁也需要和白崇禧一起商討,完善一下自己的這個設想。
於是,偕同白崇禧等人,徑直來到作戰室內。
這裏面有作戰參謀們剛剛繪製出來的一幅軍事模擬沙盤,主要模擬徐州、臺兒莊等地。
在沙盤左前方的牆壁上,還掛着好幾副作戰地圖。其中有徐州,臺兒莊詳細地形圖,也有江蘇省地圖等各種地形圖。
“白兄目前,華北日軍主要分爲兩路,一路以第5師團爲主,自濰坊南下,直趨臨沂。
一路以第10師團爲主,則是沿津浦鐵路南下,向藤縣,臺兒莊攻擊前進。
我打算以第3軍團龐炳勳所部第40軍固守臨沂,以張自忠第59軍馳援協同抵禦敵第5師團。
放日軍第10師團進入我戰區腹地,聚而殲之。”
白崇禧何等聰明,經這麼簡單介紹,登時便明白了李宗仁的戰略意圖。
並且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其中的關鍵要害之處:“德公此舉能否成功,全在於藤縣、臺兒莊二地能否守住,尤其是後者。
如果這兩地不能堅守到我外線兵團迂迴到位,那日軍突破臺兒莊防線後,便能直取徐州城!
到那時,華北日軍再增兵從外圍施壓進攻,第10師團中心散花,我們反而會處於極度不利的地位!”
“嗯!”李宗仁將軍對於白崇禧的分析,表示贊同:“我打算讓鄧錫侯的第21集團軍各部,負責藤縣,鉅野、菏澤等大運河一帶。
作爲阻擊日軍前進的第一道外圍防線。
西北軍孫連仲之第2集團軍作爲第二道防線,也是最後一道防線,固守臺兒莊,必要時可前出支援藤縣守軍。
而且,虎賁團不日也將到達,可以一同派往藤縣前線,以拒日軍。”
白崇禧先是點了點頭,對李宗仁的部署表示贊同,隨後又提醒道“看德公你這麼安排,這次應該是打算讓湯恩伯的第20軍團擔任迂迴包抄進攻任務吧?“
“是的,第五戰區,也就湯恩伯所部裝備精良,兵源充足,算是精銳。
其他非中央軍嫡系部隊,都難堪此大任啊!”李宗仁點頭道。
“德公也不能太過高看湯恩伯,此人自恃得蔣委員長器重,素來不把我等放在眼裏,萬一他到時候抗令不遵,那豈不會影響整個戰局?
況且,就算湯恩伯遵照命令執行,以他的能力,也未必能夠留得住第10師團之敵。
所以,我建議把喬衛國的虎賁團留下,這麼一支戰鬥力強悍,能攻善守的部隊,應該留到最關鍵的時候使用。、
好鋼用在刀刃上,就是這個道理。
喬衛國深明大義,忠勇爲國,也不會像其他將領那樣各懷私心,虛以委蛇,置戰略全局利益而不顧的!”
“嗯。”李宗仁深以爲然的點了點頭,道:“健生言之有理,我當引以爲鑑。”
“還有,要電令李品仙等南線防守部隊各部,決不能因爲華中日軍主力尚在江南,就放鬆警惕,以免被日軍趁虛突破。
一定要全神戒備,嚴防死守,哪怕華中日軍主力全部捲土重來,在我們沒有殲滅第10師團等華北進犯之敵之前,都不能放一個敵人過淮河。”白崇禧提醒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