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學術講座# 作者:未知 爲了讓自己能在衆多聽衆面前能講得下去,祁旻真的花了一週時間做了兩段描述性視頻。一段是講構建真實神經元模型的原始數據是如何採集的,另一段則是講類腦體如何構建。 等到該她去做學術彙報的週四,祁旻已經背好了稿,確保萬無一失。帶着她的ppt和視頻上了臺,講的過程因爲已經在私下練過好幾遍,因此也異乎尋常的順利。 然而到了提問環節,祁旻就有點兒鎮不住了——誰能想到這幫腦回路奇怪的博士生能提出什麼詭異的問題?而且有的問題一聽就知道提問者壓根兒沒好好聽她講的內容,然而在公共場合她作爲主講人還得耐心地正面回答。 總而言之,提問環節祁旻回答的無論從內容還是狀態上看都不是很好。 然而正當她以爲自己這彙報就要gg了的時候,話筒突然交到了前排一位老教授的手裏。 從他面前的名牌上看,這位老先生叫張九書,祁旻也不知道他是做什麼方向的,然而他開口卻是稱讚:“我覺得你這個課題還挺有意思。我們之前覺得要模仿人腦,有一種思路是從頂層到底層都完全模仿真實腦的結構,另一種則是完全不按照生理上腦的特徵,直接設計人工智能。現在這個類腦體的設計,既不是完全模仿,也不是一點兒都不模仿,而是在底層神經元上模仿真實腦,頂層的結構又不按照腦來走。這個類腦體不是腦,但又有腦的特點,說實話我也想象不出最終能得到一個什麼樣的東西。我覺得這還真的值得一試,而且無論是前期熒光采集數據還是之後在計算機中模擬,這個pipline的設計也都非常巧妙。” 他這麼三言兩句地一總結,就把祁旻沒講清楚的部分給衆多水平不足的博士生聽衆講明白了。 而後老先生又轉身對其他聽衆說道:“我覺得咱們臺下有一些同學不是很禮貌。我聽說聽學術講座是有學分的,但想必設立學分的初衷不是爲了讓大家來浪費時間,而是希望你們能學到東西。特別是以後不要一聽模擬大腦就扯到ai下圍棋,要是你們畢業之後還這樣,別人都會覺得是在學校裏教得不好。” 而後他又轉過來對祁旻說:“還有講的問題,因爲你比較年輕我就直說了。這個學術彙報本身的設計是有問題的,特別是這兩段視頻。彙報主體是中文的,但是視頻裏用的是英文,還沒有字幕,顯然沒有考慮到現場聽衆大多是博士生,對於這方面的背景知識沒那麼瞭解,只是聽英文很可能聽不明白。對於一般的學術講座這麼講也就罷了,但如果以後在課上這麼講,這個評教很可能是會出問題的。” 祁旻連忙點頭稱是。她的問題自己都清楚,以這種狀態肯定沒法講課。 這位叫張九書的老先生把話說到這份兒上,後面也就沒人再敢提什麼愚蠢的問題了。祁旻的學術彙報就此結束,然而在散會之後她卻被那位張老先生叫了過去。 張老先生對她說:“小祁,你是中技大學生物系今年剛來的pi,對吧?你這學期帶課麼?” “呃……還沒有……”祁旻老實地回答道。 “那真是怪不得。”老先生笑着說道,“你這演講能力還是得練練。” “是……我本來就不擅長這方面,”祁旻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釋道,“所以也就沒開課。” “沒開課不要緊,我聽說現在中技大學生物系已經有好幾百學分的課了,少個人開課也沒短哪兒去。”老先生說道,“不過我是覺得,這不是馬上北京系統生物學論壇要召開了,你這個項目很有意思,而且跟系統生物學也沾邊兒,可以去做個報告。” “啊?是……是麼?”祁旻反射性地想推辭,然而又想到這是個機會,而且推掉實在不禮貌,“我這個……能行麼?您看看我那兩段兒視頻該怎麼改?” 張九書老先生看了看她,和藹地笑道:“我不是你們學校的老師,也不是你的導師,這種事兒還是讓你們自己人操心吧。” 他說完對祁旻點了點頭,就笑着轉身走了。 等他離開了報告廳,王馨和陳林友湊到祁旻跟前,神神祕祕地小聲說道:“剛纔那位張九書教授可是基金委管生物信息類的專家啊,沒想到他能爲這個項目說話,真是撞大運了!” 祁旻聽到這個消息,不禁瞪大了眼睛:“基金委?那不就是管項目審覈的……” “所以說撞大運了。誰能想到每週都有的學術講座,這周張教授會來聽呢?”王馨拉着祁旻的袖子說道,“師姐,快回去寫一份生物信息類重點項目的申請,趁熱打鐵說不定就給批了呢。” 祁旻覺得這事兒不會這麼走運吧,類腦體項目做彙報,趕上基金委的專家來就被看中了。然而申請一下重點項目倒也不難,而且即使沒申上也沒什麼後果。她還是回去把之前的項目計劃書改了改,填進了重點項目的申請格式裏,而後給基金委投了過去。 等審覈又得等不少時間,而在這段時間裏,祁旻如意料之中地接到了通知,說學校生物系要讓她去系統生物學論壇做一個報告。 —— 從得知要做報告,到真正做報告的時間只有兩週。可想而知,祁旻在真正報告上的表現也並不比她在學校的學術論壇上好到哪兒去。只不過好在參加論壇的至少是行業裏有一定基礎的學者,因此倒不存在聽不懂的問題。 最後祁旻模仿之前張九書老先生的方式做了個總結,儘管講得磕磕絆絆卻還是贏得了臺下不少的掌聲。或許這裏面也有鼓勵年輕科研工作者的成分,但看到自己的研究被這麼多人認可,祁旻還是很高興的。 之後的提問環節也進行得比較順利,甚至因爲提問的人出奇多,每個人的問題也都很簡短,而且也不算太刁鑽。 祁旻在回答問題時簡要講了一下她計劃中後續的工作,而有一位提問者便說道:“我覺得你如果只是輸入數字信號再看它的輸出,這樣或許不夠。如果你期待它有一些大腦的特徵,那麼可以試試把它接到動物大腦上。” 這個想法聽上去也是自然而然的,但卻讓祁旻記憶十分深刻。她之前一直是把類腦體當做類似於ai的東西看待,卻沒想過它如果用於腦機結合會有怎樣的結果。 當然,事實上她並不知道全尺寸類腦體究竟會是怎樣的一種東西,不過從腦機結合的角度入手或許反而會更能說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