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同蒲路破交(2)
碉堡被掀飛,躲在裏面的十幾個僞軍非死即傷。
“敵襲!”
“嗒嗒嗒……”
“嗒嗒嗒……”
鬼子、僞軍瘋狂向炮組開火,炮組人員只能趴在地上,忍受着子彈雨的蹂躪,這算是他們最後的瘋狂!
“嗒嗒嗒……”
一排的三挺機槍從三個方向,向鬼子最後一個炮樓開火,子彈打在炮樓的磚石上火星四射,打出一個個槍孔,可惜對躲在烏龜殼裏的鬼子和僞軍作用不大。
“嗒嗒嗒……”
“嗒嗒嗒!”
“轟!”
一枚土飛雷炮的炸藥包飛向炮樓,雖然沒有直接命中,但也把炮樓內的鬼子和僞軍嚇的夠嗆。
又一枚飛到碉堡的上面,炸的碉堡裏的僞軍七竅流血,死傷近半,沒死的也被震的七葷八素
鬼子和僞軍的火力成功被吸引走,爲花木蘭炮組贏得了開炮的時間……
“啾——轟!”
“啾——轟轟!”
炮組把打擊的重點,放在了炮樓上,很快炮樓就中了3枚火箭彈,整個炮樓從一米高的位置被炸塌,躲在裏面的鬼子和僞軍全部死翹翹!
張莊據點,石谷小隊長在聽到槍炮聲後,率領石谷小隊剩餘的鬼子增援封鎖線,他們通過交通壕進入到事先修築好的工事內,一道土木工事防線又擋在了一連的正面。
剛剛端掉了鬼子的炮樓和碉堡的一排,正準備衝過鬼子的鐵路線,鬼子的機槍就響了
“嗒嗒嗒……”
“嗒嗒嗒……”
衝在前面的3名戰士倒在了血泊中,其他人被鬼子的密集火力壓的擡不起頭
對付土木工事內的鬼子,最好的武器自然是飛雷炮!
二營長一看一連被鬼子壓制住了,迅速命令炮排支援一連。
炮排有6門仿製的飛雷炮,由於有總部提供的圖紙,這款仿製的飛雷炮雖然比不上韋一笑,但在威力上也是很驚人的,就是準頭差了一點。
炮排在接到營長的命令後,迅速調整好了射角,鬼子的輕重火力正好暴露了他們的位置!
“開炮!”
“咚咚咚……”
6枚黑火藥炸藥包呼嘯着砸向了鬼子的陣地
“轟轟轟……”
至少有4枚炸藥包命中了鬼子的陣地,另外2枚也落在了邊緣區域內!
劇烈的爆炸將陣地上的鬼子震的七竅流血,很多鬼子五臟六腑都被震碎了。
在200米的距離內,飛雷炮簡直就是無解的存在,徹底治癒了八路軍的火力缺失綜合症!
鬼子的惡夢來臨!
“咚咚咚……”
“轟轟轟……”
又是一輪炮火覆蓋,鬼子傷亡了一大半,徹底喪失了戰鬥,就三、四十個鬼子,哪承受得起兩輪12枚炸藥包的飽和打擊?
一連一排再衝上鬼子的陣地上時,只剩下零零散散幾個人阻擊,鬼子就是死硬死硬的,就是剩下幾個鬼子依然在負隅頑抗,一排毫不客氣地滿足了他們的心願,送他們去見了天照大神!
尖刀連迅速佔領整個張莊,嚴鬆大聲地說道
“一排、二排負責打掃戰場,三排負責炸鐵路,在鬼子裝甲車到來之前一定要將鐵軌炸了!”
爲了方便炸鐵軌,二營將僅有的幾個苦味酸高爆炸彈,交給了一連,這會正好可以派上用上了。
二排5班戰士夏天端着一支三八大蓋在打掃戰場,陣地上鬼子死後的慘狀讓他胃裏很是不舒服,這是他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的看到鬼子的屍體,作爲一個參軍僅兩個多月的新兵,沒有當場吐出來已經是很好的表現了!
他強忍着胃裏的不適,從一個“死”的很慘的鬼子身邊,撿起一支嶄新三八大蓋,從他身上摘下牛皮子彈盒、鋼盔,正準備扒鬼子軍裝的時候,鬼子左手食指輕微地動了一動……
夏天嚇的條件反射地將刺刀捅進了鬼子的身體內,鬼子疼的坐了起來。
夏子大喊一聲
“班長。這裏還有一個活的!”
夏天的班長任強緊張地跑了過來,生怕夏天着了老鬼子的道。
以前打掃戰場就出現過新兵搶救鬼子傷員,反被鬼子磕響手雷,着了鬼子道的事
自那之後,28團打掃戰場也不再刻意去救治鬼子傷兵,不補刀已經算是仁慈了。
任強跑近一看,鬼子疼的臉部表情都扭曲了,而新兵夏天的刺刀一直捅在他的下體,居然忘了抽刺刀。
“八嘎——呀路!”
鬼子疼的一直在大罵,也算是倒黴,裝個死還被發現了,而且還是個新兵,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一刺刀直接把他變成了太監。
“噗!”
任強趕到後給鬼子補了一刀,這才幫鬼子解除痛苦。
“班長,我們好像違紀了!”
任強都懶得搭理夏天,冷冷地對夏天說
“你以後還想繼續打鬼子的話,扒鬼子軍裝前一定要先補上一刀!”
離鬼子的裝甲車過來剩下不到十來分鐘了,估計鬼子的裝甲車也聽到了張莊的動靜,正全力趕來。
果然,戰場還沒打掃完,遠外就聽到了裝甲車特有的轟鳴聲……
“一排、二排,就近隱蔽,等待三排炸燬鬼子的鐵烏龜殼。
“轟!”
一枚75毫米炮彈直飛鬼子陣地而來,炸出一個大坑,果然是想啥就來啥了。
“嗒嗒嗒……”
“轟轟轟!”
鬼子的裝甲車囂張之極,如入無人之境,根本沒把八路軍放在眼裏
“轟隆——轟隆——轟隆……”
救兵如救火,鬼子裝甲車高速而來,根本沒有注意到鐵軌下的異常!
500米!
200米!
50米
……
“轟!”
爆破組果斷地摁下了起爆鍵
不可一世的鬼子裝甲車被掀翻在地,一起被炸燬還有一大斷鐵軌
馬莊一戰殲滅鬼子一個加強小隊67人,僞軍一個連,炸燬鐵甲連一輛,繳獲75毫米速射炮一門,輕重機槍8挺,步槍40餘支,彈藥、物資無算。
“同志們,組織鄉親們,扒鐵軌,搬不動的話,動用其他老鄉過來幫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