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宋時傑的建議
畢竟八路軍在名義上的確屬於國民革命軍作戰序列,也的確屬於二戰區長官部統帥。
如果可以藉此激發國民革命軍全體軍官抗日積極性,也不失爲一件好事。
八路軍前敵總指揮部,即129師師部。
徐莊大捷的喜悅依舊縈繞在指揮部內,這幾日幹部們的興致都十分高漲,就連工作起來都感覺格外有勁頭。
宋時傑所寫的關於徐莊戰鬥的具體戰鬥經過以及戰後分析和總結,已經整理成文件遞送了上來。
老總,副總參謀長一行興致勃勃的製作了一個對應的軍事模擬沙盤,然後重新上演當天夜裏與日軍在徐莊激戰的經過。
“好一個地道戰術,既躲避了鬼子的炮火進攻,又將引誘進村內的日軍徹底淹沒在各式伏擊和偷襲之中。
難怪小鬼子這次栽在裏頭,這黑燈瞎火的,又處在環境陌生的村落內打巷戰,鬼子即便是佔有裝備優勢,也根本發揮不出來。”
副總參謀長感慨着。
主任接着從宋時傑所寫的具體戰鬥準備中又發現了不少新穎的東西:
“天時地利人和咱們佔了個全,包括宋時傑,李雲龍他們率領的加強營將士們額外加強的裝備,整體的火力配置甚至已經超過日軍。
你們看宋時節在具體的數據中所寫到:考慮到日軍基層作戰分隊火力配置的情況——鬼子的一個分隊,也就是一個班常常爲13人的編制,八名步槍手配備八支三八式步槍,人均攜彈量爲120顆,其中跨在腰後的子彈盒裏的60減裝彈藥的機槍彈,是爲機槍所儲備。
另外包括一個兩人輕機槍小組,配備歪把子輕機槍一挺,一支兩人擲彈筒小組,配備八九式擲彈筒一具。
爲了針對性剋制鬼子的分隊級火力,我們的戰術班格外加強了如下裝備:輕機槍一挺,衝鋒槍一支,擲彈筒一具,改裝散彈槍一支,其餘人員各步槍一支,手榴彈兩顆,人員定製爲12人。
並劃分爲多支作戰小組,機槍組與擲彈筒組共同承擔火力壓制,支援,與掩護任務。
衝鋒槍手與散彈槍手協同,負責突擊,作爲突擊小組,在近距離的遭遇中提供快速火力打擊能力。
每支戰術班挑選一名槍法最出色的戰士作爲精準射擊槍手,負責定點打掉鬼子的機槍手與擲彈筒兵,優先選擇高價值射擊目標。
必要時還可特別安排爆破小組,負責摧毀敵方防禦,具體戰術小組結構由具體情況適時做出調整。”
讀到這裏主任經不住感慨道:“一個小小的戰術班,僅僅12人的隊伍,竟然可以將具體的作戰分工劃分到如此詳細的地步。
還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大家說說,這真是咱們的宋時傑同志自己琢磨出來的?”
就連副總參謀長也表示大開眼界:“咱們是指揮大兵團作戰指揮習慣了,倒是極少考慮具體到班級作戰單位的時候,如何細緻性的分工,以提高戰鬥力的問題。
宋時傑的這份班排級戰術小組結構與分工,的確是給了咱們不小的啓發。
看來咱們這位同志這些年私底下的進步不小呀!”
“這或許也可以解釋,這次在徐莊與兩倍於己的日軍作戰的時候,宋時傑他們僅僅率領一個加強營500餘人的隊伍,卻能打得日軍丟盔卸甲的緣由!”
另外,在這份戰術報告的最後,宋時傑的戰後總結是:
“此次徐莊圍殲戰的勝利,我認爲最大的意義不外乎三點。
第一個是告訴所有人,日軍精銳部隊也不是鐵打的,咱們八路軍經過充分的訓練和充足的戰前準備,還有完善的火力配置,完全可以打掉他們。
第二是告訴兄弟部隊,什麼叫因地制宜,鬼子火力兇猛不假,但是鬼子再猛也可以利用地形削弱或抵消他們優勢,甚至不利於鬼子發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