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傳言
過完年後,大年初三,艦隊就又踏上了去往大員的航程。
臨行前,艦隊給留守的士兵和百姓留下了一些武器和食物、藥品等資源。
並且重新挑選了一些士兵進行了輪換。
大明太平洋艦隊又經過了近一個月的航行,終於在二月初一抵達了大員城。
提前就已經得到消息的何正陽早早地就率衆在港口等候。
此時,何正陽已經通過提前抵達的快船得知了朱君洛登基的消息。
雖然事出倉促,但何正陽還是按照子的禮儀在港口布置了隆重的迎駕儀仗。
朱君洛在寶船上遠遠地就看到了港口內的陣仗了。
上岸後,何正陽率領所有人向朱君洛行三拜九叩的大禮。
朱君洛一聲不吭,待衆人行完禮後,就徑直向總督府走去。
進入總督府後,何正陽則緊跟着朱君洛也來到了總督府。
朱君洛讓無關熱退出後,劈頭蓋臉將何正陽好一頓臭罵。
何正陽被罵得趴在地上不敢擡頭。
他終於明白了朱君洛並不喜歡這些虛禮,心中慶幸知道的晚。
要是知道的再早一些,估計宮殿也已經蓋好了。
到那個時候,估計就不是罵一頓這麼簡單了。
而朱君洛也很清楚何正陽的心意,但現在還不是鋪排皇帝儀仗的時候。
也只好苦口婆心地做着何正陽的思想工作:
“我知道你的心意,但我們現在還不是講排場的時候,值此民族危亡之際,唯有臥薪嚐膽,勵精圖治,才能救萬民於水火,復我大明輝煌!”
何正陽以頭頓地道:
“臣知錯了,請陛下責罰吧,臣以後再也不會如此鋪張浪費了。”
朱君洛嘆了口氣道:
“起來吧,你身處在這大批舊明百姓軍民之中,難免會被他們以往的習氣所沾染。”
“但以後切記,你只管做好你份內的職責便是,其它的事情不要去畫蛇添足。”
何正陽連忙起身回道:
“臣謹記陛下教誨,以後再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了。”
朱君洛問道:
“這半年的情況吧!”
何正陽連忙正色答道:
“這半年來大員城和淡水城兩地已經陸續開墾了八百萬畝土地,而且最早開墾的三百多萬畝土地已經收穫。”
“共計收穫糧食三十五萬噸,並且已經重新種植了下一季。”
“此次種植面積達到了八百萬畝,其中主要是水稻。”
“另外爲了鼓勵百姓對山地開荒,在大員城實行山地鼓勵開荒的政策。”
“只需要提前在官府報備,對劃定的山地在規定時間內開荒完成,這塊土地就會成爲他的專屬私田。”
“百姓可以通過在農閒和工作之餘的時間裏,進行山地的開荒。”
“通過這半年的山地開荒,登記在案的山地就已經有了一百多萬畝。”
“這些山地種植了大量的土豆、紅薯和玉米等作物,估計再過一兩個月就成熟了。”
朱君洛聽到這裏非常高興。
心中默默地算了一下,撫掌笑着道:
“嗯,不錯,這裏這麼好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不充分利用就實在可惜了。”
何正陽點頭道:
“是啊,這裏哪怕是山地,也是十分適合種植農作物,而且產量也比較高。”
“同樣的山地,在龍城可是沒有這麼好的氣候條件啊。”
何正陽自在谷中長大,也是從在家中種地的主要勞力。
谷中的平地不多,爲了收穫更多的糧食,以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口。
谷中的先輩們一代一代地開墾着谷中的山地。
所以直到後來,谷中的土地中,有大半都是山地。
這也是谷中爲何能開墾出十幾萬畝土地,並且能養活那麼多饒原因。
何正陽家中也有很多山地,他很清楚山地的產量有限。
但是在這裏,他卻發現這裏的山地比起龍城谷內的山地要好很多。
不光是氣候,土壤的肥沃程度也不是龍城谷內的山地可比的。
除了這些山地,很多塊的河灘地也被開墾成爲藏,可以種植一些瓜果蔬菜。
何正陽又道:
“除此之外,在主幹道之外的縣道也已經修建了幾百公里。”
“幾乎每個縣的聚居點都通晾路。”
朱君洛之前爲了便於管理和指揮,將這裏的百姓按裏甲制進行了劃分。
一共分爲了十六個縣,分佈在整個島上。
除了在大員城和淡水城的居民外,這些縣的人口都在五萬人左右。
但是現在何正陽道:
“現在每個縣的人口可遠不止五萬人了。”
“這半年來陸續有人從大陸逃到這裏,尤其是從去年的臘月開始,人越來越多了。”
“現在島上的人口都三百多萬了,估計用不了多久就會超過四百萬人。”
“好在島上剛剛收穫了大批的糧食,否則這些人光喫就能把我喫垮了。”
“之所以又開墾了大量的土地,也是因爲人口實在太多了,如果不增加土地耕種的面積,人口再多下去,可就真要鬧饑荒了。”
朱君洛這時驚奇地問道:
“爲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口來這裏?”
何正陽苦笑道:
“這事和陛下您有很大的關係。”
朱君洛一臉不解地問道:
“和我有關係?”
何正陽道:
“陛下您還記得您祕密派往大陸一批輿情司的暗探?”
朱君洛道:
“對,後來我不是交給你負責了嗎?他們和這件事有什麼關係?莫不成這麼多人是他們弄來的?”
何正陽道:
“雖然不是他們親自送來的,但也和他們脫不了干係。”
“您當時和他們,可以暗中在大陸百姓中宣傳:臺島能給他們土地,並且保護他們不會被外族欺壓。”
“本來這種話並不足以讓這麼多人投奔,但緊接着咱們從廣州府救了數十萬百姓的事越傳越廣,由不得人們不信了。”
“還有從爪哇贖回大量勞工的事情,也在大陸不斷流傳。”
“最初還只是在沿海地區流傳,現在連河南等地都流傳開了。”
“而推波助瀾的不是別人,正是清軍和荷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