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造槍
將整軍備戰的任務。
分配到各部門。
從現在開始,整個大明都將高速運轉起來。
全力備戰,準備向滿清開戰。
一個多月後。
在龍城西郊的工業區內。
新建的大型軍工生產基地。
已經建造完成了五條新的軍工生產線。
而且周圍還有着一大片的工廠廠區。
爲新建的軍工生產基地提供各種零部件和各種材料的保障供應。
這五條生產線。
是由一座座大型的生產車間連接而成的。
佔地約2000畝。
有上萬名工人在這裏從事各種武器裝備的生產。
其中有兩條生產線專門生產明式步槍。
由於龍城的多數工廠都採用了工廠標準化體系。
尤其是爲軍工生產基地提供各種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工廠。
更是需要完成嚴格的審查。
確定其具備了工廠標準化生產體系所需要的各項標準後。
才能夠進入軍工生產基地的供應商名單。
大量的槍支零部件。
都由軍工廠周圍的各個加工廠提供。
所以在槍支生產線上。
只需要對一部分關鍵零部件進行加工。
然後進行組裝和調試後。
便可以裝箱封存。
所以這兩條槍支生產線。
一個月的產量可以達到六萬支明式步槍。
再加上原來軍工廠的產量。
最高可以達到一個月生產八萬支明式步槍。
以現在的步槍生產速度來看。
已經遠遠超出了朱君洛提出的六個月內。
生產30萬支步槍的要求。
但是考慮到在美洲大陸。
還需要新建兩個野戰軍。
並且還將會對各地的守備旅進行換裝。
所以明式步槍的需求量。
只會逐步的增加。
因此,在設計新建軍工生產基地的時候。
便將槍支生產線的數量增加爲兩條生產線。
另外三條生產線。
則全部用來生產製造各式火炮。
其中一條生產線。
專門製造各種步兵輕型火炮。
包括迫擊炮和75毫米步兵炮。
這兩種火炮質量較輕。
十分適合伴隨步兵在多種地形進行作戰。
爲步兵提供火炮支援。
並且由於迫擊炮在最近的戰鬥鄭
表現十分亮眼。
深受各個野戰部隊的喜愛。
在野戰部隊的強烈要求下。
總參謀部將步兵連的迫擊炮數量調整爲15門。
每個步兵連專門成立一個迫擊炮排。
按每個步兵營有三個步兵連計算。
一個步兵營就需要45門迫擊炮。
而一個步兵旅則由3到4個步兵營組成。
一個步兵旅則需要135門到180門迫擊炮。
一個野戰軍有12個步兵旅。
就需要裝備1800門左右的迫擊炮。
除了步兵營以外。
擲彈兵營、工兵營、輜重營、騎兵營也都需要裝備少量的迫擊炮。
用作近程的炮火支援。
這樣算下來,一個野戰軍至少需要2000門迫擊炮。
而新組建的30萬大軍則由十個野戰軍組成。
也就是需要準備兩萬門迫擊炮。
除此之外,還需要近6000門75毫米步兵炮。
所以這一條生產線專門用來生產這些輕型火炮。
經過擴建後的新型火炮生產線。
每個月可生產4000門迫擊炮。
和1000門75毫米步兵炮。
另外兩條火炮生產線。
則專門用來生產各種型號的重炮。
其中一條重炮生產線。
專門生產陸軍所需的各種重型火炮。
包括120毫米加農炮。
120毫米榴彈炮。
400毫米重型臼炮和火箭炮。
由於這些重型火炮體型較大,結構也比較複雜。
尤其是剛剛設計定型不久的120毫米加農炮和120毫米榴彈炮。
這兩種新型火炮的結構比較複雜。
尤其對生產加工的精度要求非常高。
所使用的炮管材料。
是目前爲止,大明所生產出的最好的鋼材。
並且由於其加工工藝需要極度保密。
所以只能在軍工廠內生產。
所以其生產效率相對較低。
還不能達到像其他火炮那樣大批量生產。
這一條生產線一個月也只能生產出不到500門新型加農炮和榴彈炮。
但由於這兩種新型火炮作戰威力十分強大。
剛剛被研製出來進行試射的時候,便得到了一衆軍中大佬的熱烈歡迎。
主要是這兩種火炮的表現實在是太亮眼了。
就拿120毫米榴彈炮來。
其射程可以達到4600米。
這個射程甚至超過了重型臼炮和火箭炮的射程。
而且這種榴彈炮射程遠還不。
其設計精度也遠超臼炮和火箭炮的射擊精度。
原先使用的重型臼炮和火箭炮在遠程射擊時。
只能對大型的集羣目標進行覆蓋性射擊。
無法對型目標進行精確炮火攻擊。
而120毫米榴彈炮卻可以對遠程的型目標進行精確炮火射擊。
其射擊精度可以在3000米的距離可以準確命中半徑30米的區域。
而在4600米的最大射程。
其設計精度也能達到半徑50米。
無論是射程還是射擊精度都遠超重型臼炮和火箭炮。
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
這種榴彈炮採用了整裝炮彈。
極大的提高了設計速度。
其射速可以達到一分鐘三發。
甚至在熟練炮手的操作下,可以達到每分鐘五發。
這種設計速度更是遠超臼炮和火箭炮的射擊和裝填速度。
另外這種新型榴彈炮還可以像臼炮和火箭炮一樣。
其炮彈可以進行曲線射擊。
超過障礙物或者山脈對目標進行攻擊。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這種新型榴彈炮的生產工藝實在太複雜了。
尤其是其炮管的生產工藝。
採用了現在大明最頂尖的生產技藝。
其炮管是由兩層鋼管套疊在一起。
這兩層鋼管。
分別使用了不同的鋼材生產。
而且這兩種鋼材也都是因爲有羚加熱技術後。
在溫度極高的鍊鋼爐內生產出來的。
如果沒有電加熱技術,使用以前的高爐鍊鋼技術。
是無法造出這兩種鋼材的。
而這兩種鋼材的套疊技術。
也同樣使用了現在大明最先進的金屬加工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