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阻截援軍
然後找到這裏的倉庫,將其中的武器彈藥取出,分發給衆人。
經過清點後,這次行動,共擊斃荷蘭士兵三百一十六人,解救出奴隸三千六百餘人。
其中有華夏族人近三千人,其它的則是周邊各個原住民部落的人。
這些人也都被編入了民軍,他們與這裏的歐洲殖民者同樣有着深仇大恨,而且對明軍有着非常高的認同感。
錢良吉將這些人全部分組,共分爲十個營。
每個民軍營有三百人左右,由一個海軍陸戰小隊帶領。
海軍陸戰隊成員,則全部擔任各營的各級指揮官。
現在除了編入民軍營的這些人外,還剩下一千餘人,則是一些身體狀況不佳的人。
錢良吉將他們安置在原先那些荷蘭軍隊的營房中,進行休整。
在海軍陸戰隊中,有專門擅長醫療救護的士兵,可以爲這些傷病員進行醫治。
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因爲積勞成疾,營養不良導致的身體狀況惡化,少數由於受到荷蘭士兵的毒打,導致身受重傷。
只要營養能夠跟得上,再加上及時的醫治,絕大部分人都能夠恢復過來。
而這裏找到的荷蘭人倉庫中,也發現了大量的食物儲備,足夠這些人一個多月的消耗。
這時,在外面進行警戒的兩個小隊,也進入了奴隸園中。
錢良吉將武裝民軍重新整編後,派出兩個民軍營負責在圍牆上駐守。
其餘人清理完奴隸園之後,便開始了緊急的訓練。
現在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給這些人教授太多的訓練內容。
只能先將火器使用的方法,先教給他們。
因爲這個時候,錢良吉最擔心的是,附近的荷蘭人聽到,會有軍隊前來查探。
剛剛激烈的戰鬥,爆炸聲一定會引起荷蘭人的注意。
錢吉良判斷,荷蘭人有很大的可能會派兵前來,至於時間,錢吉良不敢有絲毫浪費。
看到這些人中,大部分人骨瘦如柴的樣子。
錢吉良趕緊吩咐取出食物,製作飯食,分發給衆人。
這些人應該很長時間沒有喫過飽飯了。
錢良吉爲了讓這些人能夠有充足的體力,來應對接下來的荷蘭人反攻,現在只能讓人連夜製作飯食,以備不時之須。
同時也將所有的武器裝備拿出來,給這些人發放下去。
他們這次出發的時候,空中飛艇運送了兩千多支火槍,還有從望州城的舊武庫中找到的上千副弓弩。
另外還有幾架機槍,現在已經架到了圍牆上。
這次他們出發,由於空中飛艇的運輸量有限,不能攜帶火炮,只帶了十門迫擊炮,和兩百發炮彈。
雖然武器數量很少,但現在已經足夠將這支民軍武裝起來。
加上從荷蘭軍的武器庫中繳獲的火槍,現在基本上人手一支火器。
上千副弓弩,暫時也發放到各營,因爲這些人中有不少是獵人出身,使用弓弩更加得心應手。
直到天快亮的時候,空中飛艇傳來消息,在他們的東南方,有一大批荷蘭軍隊,正在向這裏靠近。
空中飛艇在他們進攻奴隸園的時候,並沒有開火射擊。
因爲當時的情況,並不是十分危急,而且這裏駐守的荷蘭軍隊人數很少,不需要太多的工夫,就能夠輕鬆拿下。
但是這次,空中飛艇傳來的消息稱,向這裏趕來的荷蘭軍隊人數有一千多人,而且看起來這些人全部裝備了火槍,還有數門火炮。
此時已經距離這裏不到三十公里了。
以他們的行軍速度,預計中午就會抵達這個地方。
空中飛艇將消息用電報發給錢良吉的時候,在南洋艦隊司令部坐鎮指揮的喬國安,也同時收到了電報。
喬國安看着地圖上的各個作戰行動組的進展,果斷下令:
“空中飛艇立即向前來進攻的荷蘭軍隊發起攻擊,務必給予其重創。”
空中飛艇收到喬國安的命令後,很快就派出了三艘空中飛艇,向正在行軍的荷蘭軍隊飛去。
剩下的兩艘飛艇,則在奴隸園的上空,進行警戒。
當空中飛艇來到這隊荷蘭軍隊的附近時,天空已經基本泛白了。
那些荷蘭軍隊,也很快就發現了飛在天上的明軍飛艇。
他們現在對這些明軍的飛艇已經不再陌生,甚至可以說是十分熟悉了。
甚至很多人晚上做噩夢,都會夢到這些可怕的飛艇。
當他們看到明軍飛艇之後,便立即發生了一陣騷動。
但是在軍官們的鎮壓下,還是逐漸恢復了鎮靜。
這時,他們忽然開始向四周散開,企圖向周圍的隱蔽物尋求庇護。
三艘空中飛艇此時看到荷蘭軍隊試圖躲藏,立即加速前進,從空中向他們發起攻擊。
頓時一道道火舌從天空中灑下,向着地面上到處奔逃的荷蘭士兵撲去。
一時之間,一部分還來不及躲藏的荷蘭軍士兵,頓時被掃射擊中。
其餘的荷蘭士兵們更加恐慌了,他們躲藏在山石和樹木後面,一動不敢動。
生怕空中飛艇發現他們的形跡。
但是那些空中飛艇此時卻來到了他們的上空,利用機炮向下方射擊,將那些荷蘭軍隊丟棄的火炮全部摧毀。
這次空中飛艇出擊,至少造成了荷蘭軍隊六百多人的傷亡。
接近一半的人員傷亡,而且火炮全部被明軍飛艇擊毀。
這樣的損失,讓這支荷蘭軍隊瞬間失去了戰鬥慾望。
他們此時根本沒有再去救援銅礦場的想法了。
幾個小時之前,銅礦場發生了爆炸,附近的人還聽到有隱隱約約的槍聲和炮聲傳來。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這片島嶼上的指揮官立即下令,讓他們即刻出發,向銅礦場增援。
可是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剛剛走到半路上,就遭遇了明軍的空中飛艇。
他們想要立即躲避這些飛艇,可是卻還是在明軍飛艇的攻擊下,死傷慘重。
現在這些殘餘的荷蘭軍隊,已經士氣極爲低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