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氦氣
而另一邊的歐洲殖民軍,一隻只熱氣球的吊艙內,裝填好的高射炮,也正在準備對明軍的空中飛艇發起攻擊。
雙方此時的距離已經逐步接近。
很快,明軍的四個空中飛艇分隊,便開始向着外圍擴散,形成一個大大的口袋,似乎要將這些熱氣球裝進口袋中。
此時的戰場上空,就突然出現了極爲滑稽的一幕。
明軍只有二十艘空中飛艇,卻似乎想要將兩百多隻歐洲殖民軍的熱氣球全部包圍。
但是歐洲殖民軍的熱氣球,此時卻對明軍的這一做法沒有絲毫辦法。
讓他們感到十分無奈的是,他們的熱氣球根本不能像明軍的飛艇那樣,在空中進行快速的機動。
最多隻能以極其緩慢的速度,向前方飄動。
而這還是藉助着空中風力的推動,他們纔能有現在的移動速度。
如果只靠他們自己的動力進行驅動,他們現在還到不了此刻的位置呢。
歐洲殖民軍也想過很多辦法,無論是荷蘭東印度公司,還是現在的聯合東印度公司,他們都無法完美地解決熱氣球的飛行問題。
現在他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就是在熱氣球的吊艙上加裝一個類似於螺旋槳的裝置,利用人力對其進行驅動。
但是他們在測試的時候,卻發現這種裝置雖然能夠給熱氣球帶來動力,推動熱氣球在空中進行移動。
可也只能以極低的速度進行移動。
否則的話,就算他們能夠將螺旋槳轉得飛快,也只能讓吊艙進行移動,上面巨大的熱氣球卻達不到這樣的速度。
這就出現了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下面的吊艙能夠快速移動,而上面巨大的熱氣球卻行動十分緩慢。
當下方的吊艙速度過快時,就會讓熱氣球發生嚴重的傾斜。
而當傾斜達到一定的角度時,下方吊艙裏的人員和物資就會有掉落的風險。
並且熱氣球想要保持足夠的升力,全靠下方吊艙提供的熱能。
當吊艙離開熱氣球的進氣口時,熱氣球就會因熱能不足而失去升力,嚴重的情況甚至會直接導致熱氣球掉落。
所以他們在對熱氣球進行移動時,只能保持着一定的速度,讓熱氣球緩緩地進行移動。
根本不敢拼命轉動螺旋槳,那簡直就是在自殺。
一旦熱氣球發生傾覆,那就是球毀人亡的下場。
所以歐洲殖民軍的熱氣球也只能對着明軍的飛艇乾瞪眼,根本毫無辦法。
其實這種情況,明軍當時也遇到過。
最早明軍也只有熱氣球,也面臨着飛行速度十分緩慢的問題。
當時明軍也想過很多辦法,卻發現根本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最終才選擇了重新設計一款能夠在空中進行快速移動的裝置。
這才研製出了空中飛艇。
明軍的空中飛艇,其實也就相當於熱氣球的升級版本。
將熱氣球的體形進行重新的優化設計。
把水滴形的氣囊改成了紡錘形,然後在紡錘形氣囊的後方加裝了一個螺旋槳。
這就能夠讓體形巨大的氣囊也擁有了前進的動力。
同時在氣囊下方的吊艙上,也加裝了螺旋槳。
再之後,大明研製出小型的蒸汽機之後,整個空中飛艇的移動速度就更快了。
而且蒸汽機在空中飛艇上的利用率,簡直達到了最高功效比。
因爲蒸汽機不僅僅能對空中飛艇提供移動的動能,還能夠爲空中飛艇提供升力。
而在其它地方,蒸汽機的熱能利用率不足百分之二十,大部分能量都變爲熱能散發出去。
明軍的空中飛艇,也並非完全依靠蒸汽機所產生的熱量來升空。
空中飛艇的氣囊十分龐大,並且有着衆多的隔艙。
其中有三分之二的隔艙中,加裝的是輕質氣體。
最初空中飛艇中加裝的輕質氣體爲氫氣,因爲氫氣相對容易獲得。
但是氫氣有着極高的危險性,以氫氣爲飛艇的填充氣,如果氫氣泄露,遇到明火,非常容易發生劇烈的爆炸。
所以朱君洛當時要求找到一種更好的替代物。
大明的技術專家們,就開始了大量的實驗。
最終在處理石油時,發現了石油中可以分離出一種新的氣體。
這種氣體有着非常強的穩定性,幾乎不會與任何物質發生反應,而且無法被點燃。
其質量比空氣輕了很多,幾乎與氫氣差不多。
朱君洛當時就想到了這種氣體應該就是氦氣了。
之後便開始研究如何大量生產這種氣體。
由於氦氣是在石油中發現的,所以研究人員便從石油中提取,最初的產量非常低,僅僅只能爲一部分空中飛艇提供填充氣。
好在空中飛艇的氣囊中,有一部分氣囊隔艙是密封的,只要將氣體填充進去,就不會再打開,只需要定期檢測時,發現氣體減少時,再進行少量填充即可。
這樣一來,便能夠減少很多氦氣的消耗。
而在之後的研究和探索中,大明研究人員發現了天然氣中,大量存在這種氣體,於是開始想方設法將天然氣中的氦氣分離出來。
並且隨着大明科技水平的不斷快速發展,分離出來的氦氣純度也越來越高。
而且隨着各地不斷髮現大量油氣資源,建設了大量油氣田礦場之後,氦氣的產量也隨之越來越高。
有了這種氦氣做爲空中飛艇的主要填充氣體,明軍的空中飛艇就有了足夠的安全保障。
現在的明軍空中飛艇,有三分之二的氣囊隔艙中填充了氦氣。
而剩下的三分之一隔艙,則用來進行熱空氣的填充。
並且熱空氣的氣囊隔艙,位於整個氣囊的中心位置。
利用空中飛艇上裝備的蒸汽機,將大量餘熱作爲加熱空氣的熱源,從而達到資源的有效利用。
這樣便能夠通過蒸汽機的熱氣閥門,來對空中飛艇的高度進行調節。
當打開閥門時,源源不斷的加熱空氣就會進入氣囊中,讓空中飛艇不斷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