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誘敵深入
隨着之前的多次小規模接觸戰,歐洲殖民軍先頭部隊已經深入到叢林中四五公里了。
現在的歐洲殖民軍,不僅有着大量的印度籍士兵,還裝備了大量的火槍,甚至還攜帶了大量的迫擊炮。
他們在與明軍前線斥候的小規模戰鬥中,就已經用迫擊炮對明軍發起了炮轟。
好在這裏是叢林中,派往前線的明軍斥候,又都是戰鬥經驗極爲豐富的小隊。
他們在聽到炮彈落下的呼嘯聲時,就紛紛尋找身邊的樹木進行隱蔽。
但即便如此,也有不少明軍斥候被炸死炸傷。
這是明軍第一次被迫擊炮近距離轟擊。
之前都是明軍使用迫擊炮轟別人,從來沒有遇到過裝備迫擊炮的敵人。
這是第一次與裝備了迫擊炮的敵軍進行交戰。
所以明軍在應對迫擊炮攻擊的時候,並沒有足夠的應對經驗。
雖然明軍在演習和訓練中,也經常使用迫擊炮和其它的各種火炮進行訓練。
但明軍的傳統卻是十分重視士兵的生命安全,所以在訓練時,也只是進行一些適應性的訓練。
並沒有在訓練中,在近距離用炮彈轟擊。
因爲那樣的話,很難保證不會出現訓練的傷亡。
但這就造成了士兵們應對敵方炮擊的經驗明顯不足。
在遇到敵軍使用火炮進行轟擊時,就會不可避免的出現傷亡。
而且對方貌似攜帶了大量迫擊炮,在遇到明軍時,就是一通狂轟濫炸。
很多明軍的斥候在這個時候,便吃了大虧。
發現這個問題之後,明軍便不再與對方進行長時間的周旋。
並且一旦發現對方的迫擊炮開炮射擊,就立即進行躲避。
但是即便如此,對方的迫擊炮往往會進行長時間的炮擊。
迫擊炮有一個非常強的優點,就是它的射擊速度。
迫擊炮所使用的炮彈和發射原理,使得其能夠進行快速裝填和發射。
所以在戰場上,經驗豐富的老兵最害怕的就是這種迫擊炮。
一旦聽到迫擊炮的聲音,便會立即撤離這片區域。
因爲只要有一發迫擊炮彈落下,很快就會有大量的炮彈隨之而來。
這也是迫擊炮的一個十分獨特的優勢。
而且迫擊炮十分便於攜帶,往往在對前方目標進行追擊時,迫擊炮可以快速抵達作戰位置,對前方的目標進行區域性的覆蓋射擊。
在這樣的情況下,明軍斥候往往會受到來自於歐洲殖民軍的大量迫擊炮襲擊。
而對方也因爲這種武器的強大火力,進攻變得十分勇猛。
不斷有一批批歐洲殖民軍士兵突破明軍的前沿陣地。
向着叢林的深處突進。
而這個時候,溫小六則命令前方的明軍,不要與對方進行反覆拉扯。
而是不斷地讓前線的小股明軍後撤。
當空中的戰鬥告一段落後,地面的歐洲殖民軍也已經距離明軍的主陣地不遠了。
溫小六在叢林中設置了至少三道大型的防線。
而且這些防線之間,形成了一個個相互依託的整體防禦體系。
溫小六就是要等對面的歐洲殖民軍不斷深入。
等他們來到明軍的主力陣地前,再給予對方猛烈的打擊。
明軍的主力陣地已經是在叢林深處約六七公里的地方了。
此時的歐洲殖民軍先頭部隊,距離明軍主力陣地已經不到一公里。
溫小六給前線部隊下令,做好戰鬥準備,準備給對方迎頭一擊。
現在的歐洲殖民軍,雖然空中力量受到了重創,但地面部隊卻一直在突飛猛進。
而且他們在不斷地突進中,士氣變得十分高昂。
他們在突進的途中,遇到了大批明軍的小股部隊。
但是他們遇到的這些明軍,卻根本抵擋不住他們的猛烈進攻。
並且他們在剛剛經歷過的多次戰鬥中,也發現了迫擊炮這種新式武器的好處。
這種迫擊炮給他們帶來了十分兇猛的火力支援。
使得歐洲殖民軍的先頭部隊,現在已經自信心爆棚。
他們認爲用不了多久,他們就將穿出這片叢林。
將叢林中的這些明軍全部消滅掉。
而在這個時候,由於這支萬餘人的先頭部隊深入叢林中太遠。
後方的大批主力部隊開始也向叢林中突進。
雖然他們現在失去了空中力量的支援。
但是他們現在還有着不少高射炮,應對明軍的空中飛艇是有着足夠的把握的。
歐洲殖民軍的指揮官,在剛剛經歷過的空中爭鬥中,已經看出了明軍飛艇的弱點。
明軍的空中飛艇編隊雖然將他們的熱氣球部隊擊敗。
暫時佔據了空中戰場的主動權。
但是對於歐洲殖民軍的指揮官來說,那些熱氣球,根本不值得一提。
熱氣球的結構其實並不複雜,有着他們的大批資源和工廠,他們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再生產出大批熱氣球來。
這次兩百多隻熱氣球沒有對明軍的飛艇部隊造成什麼樣太大的打擊。
他已經派人通知後方的工廠,全力生產更多的熱氣球。
兩百隻不夠,那就五百隻,實在不行就生產一千隻。
這些熱氣球對於他來說,並不是什麼太過於值錢的東西。
包括熱氣球上的士兵,也大部分是由印度裔士兵組成。
即使這些熱氣球被全部擊落,對於他來說,也根本不覺得有多大損失。
這些印度裔士兵,對於他來說,只不過是像一個個數字一樣的存在。
只要付出少量的食物和裝備,就能夠很快擁有大量的印度士兵。
所以他在對部隊的指揮上,也完全是一種不要命的打法,因爲要的根本不是他的命,也不是他們歐洲人的命。
雖然在前線作戰的部隊中,也有一些歐洲士兵,但數量極少。
而且這些歐洲人在其中,都是擔任各級指揮官,他們很少會衝在前面。
他們的作用,並不用來作戰,而是用來指揮和監督前線作戰的這些印度裔士兵們,防止他們逃跑和消極怠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