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茶馬古道上的“背二哥”

作者:怕啥來啥
029茶馬古道的“背二哥”

  太笨了,怎麼這麼蠢蠢的問題都能問得出來。

  黎語憋笑。

  “你看這,全都是山路,土坡,地勢險要,那個時候沒有能走山地高原的騾子和馬,所以就只能靠人去背。”

  “哦哦。”青禾點了點頭。

  “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比如經過二郎山一帶,險要的地勢不適合騾馬通行。

  比如當時川地人口衆多,勞動力廉價,而川人又善於揹負。”

  黎語補充了一句:“比如山城有名的棒棒軍。”

  黎語的話在青禾的腦海裏形成了畫面。

  一羣揹着包裹的人一起走在險要的山路。

  但...什麼樣的包裹,什麼樣的人,她一無所知。

  彷彿是心有靈犀,黎語開口幫她補足腦海裏的空缺。

  “當地的人稱這種背夫,爲背二哥!”

  “背二哥,人人頭頂大草帽,手持一根T字型拐,一塊圓形的蔑條掛在每個人的胸前,對了這蔑條就是用以編織篾器的薄竹片。”

  “其身後揹着一團高大而沉重的包裹,就是茶包了。”

  青禾腦海裏的身影漸漸清晰,形有了,但沒魂。

  “這茶包17斤一包,中等力氣的背二哥,可背十包左右,年輕力壯者一次性能背15到十六包,重量能達到三百斤,相當於兩三匹騾馬的負重。”黎語侃侃道。

  “兩三百斤?”

  青禾驚掉了下巴,讓她抗五十斤的大米都費勁

  兩三百斤,難以想象。

  黎語點了點頭,繼續說:“背二哥,不止都是年輕力壯的男性,老人,小孩,女人全都有。”

  “那時候最小的背童就十歲,可背三十斤,背婦們則背一百五十斤左右。”

  “還有老人,小孩,婦女?”青禾問。

  “嗯,有的婦女甚至一邊揹包,一邊奶孩子。”黎語說道。

  還有奶孩子的?

  震驚青禾一百年

  “背二哥,是有組織的哦,通常一行的背二哥爲朋。”

  接着,黎語解釋了一下這個朋:

  “朋是背夫的基本單位,也是滎經人的專用詞彙,過去民間常把糾結人打架、吵嘴稱作“扯朋事”。一“朋”人數的確定,以能承擔一引(單)的基數來確定。領隊的稱“掌拐師”、“大背師”,剛入行的小娃娃稱“小老幺”,其餘喚作“背師”。背二哥”多以親戚朋友、坡坎下的同鄉結伴而行,十幾個或二十幾個爲一“朋”,其中不乏父子同道、夫妻同行、祖孫三代在一“朋”的。親密的關係以便彼此照料、克服困難和有禍同擋。”

  “還有啊...”

  隨着黎語的講解,青禾對背二哥瞭解越來越多,腦海裏的場景也越來越明顯。

  茶馬古道。

  山路崎嶇艱難險阻。

  一“朋”背二哥在“掌拐師”的帶領下,緩慢前行,他們人人扛着大揹包,那揹包高出他們的頭許多,彷彿要將每個人蓋倒在地。

  手拄着T型拐,這是他們對抗這條路的武器。

  要歇氣時。

  他們氣喘吁吁,次不接下氣,於是就用手中的T型拐敲擊地面傳遞信息。

  一“朋”人等距離拉開,用柺子支撐身的負重,放鬆肩的肌肉,噓一聲口哨,調整呼吸,整整齊齊,配合默契,井然有序。

  他們是一個團隊,他們男女老少都有,他們很多甚至都是一家人。

  沿途一路,他們步履不停,不卸不歇息

  天黑了,往家走,黎語突然指着地的一個小坑說:

  “你看,這就是T字型拐杵出來的握,也叫柺子窩。”

  青禾蹲下身子,仔仔細細的看着這個小窩。

  看起來其貌不揚,但誰知這個蘊着水的小窩是用拐仗杵出來的。

  走到嬢嬢家,黎語擡手指着瓦楞、牆角、窗櫺、和柱基石說道:

  “你看嬢嬢家這些東西這麼精緻,就知道以前這裏肯定非常繁華。”

  “嬢嬢家這,保不齊以前是個飯館呢。”

  “我覺得可能是個旅館!”青禾起了興致,猜測道。

  黎語樓,青禾跟,回到了屋子,青禾有感而發。

  “這裏的一磚一瓦都是有記憶的啊,時光流逝了,背夫這個職業消失了,但這裏的建築,甚至是青石都記着他們。”

  “是啊。”

  黎語關了窗戶趴到牀邊,看着設計精妙的屋頂,感慨了一句,

  “建築是有記憶的,同樣的,人也是有記憶的...就像你今天見到的娘娘婆婆們,這些世代生活在這裏的人,他們嘴裏會一直流傳茶馬古道的故事,只要有這些人在,這條路的記憶就永遠不會消失。”

  “這纔是古鎮,有記憶的古鎮。”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