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接親
譚門村中,今天極爲熱鬧,整個村子的村民們都行動了起來,集體趕到村中心當初修建的永康大道交叉處的大曬場處。
本來李天養是想把這裏按照後世叫法,叫做廣場的,可是隨着村民們時常把這個廣場拿來晾曬糧食、衣物,最後到大家眼裏,這廣場之名還不如曬場來得形象。
曬場中,如今已是左右排開了一百多張大條方桌,把個不小的曬長給擠的嚴嚴實實的。曬場周圍,到處都是忙忙碌碌的婦孺、大廚,正爲接下來的婚宴準備着各色美味的食物。
不僅是曬場中,就連村中的各個角落,到處都懸掛着一頂頂大紅的燈籠,一張張紅紙剪出來的喜字。這樣一場轟動整個村子的婚事,在譚門當中,可是幾十年都難得看到的。
要知道,如今的譚門,可不比以前的譚門,雖然受限與周圍良田不足的關係,至今譚門無法突破一萬人口的大關,可足足六千餘口的人頭數,也是方圓百里數一數二的鄉村,若按後世的說法,也得算是一個展不錯的小鎮了。
光是想想這麼多的人口,去喫一趟流水席面,一百多張桌子就得輪流安排八九趟才能喫完,其中場面就可想而知了。
沒辦法,雖然陳氏一族沒有多少親戚在此,也不說李德此人在譚門有如呼風喚雨一般的能耐,光是這十多年來,李天養這個小子對於整個村子的恩惠,他的婚禮,村中的老人們就不得不準備厚禮,前來爲李天養的婚禮捧場!
到得現在,李天養終於得了自有,大清早起來就被套上了一身全黑緞面的新衣裳,胸前一朵碩大的紅花掛在面前,倒是映襯得他整個人滿面紅光,除了他那張看起來有些尷尬的臉龐。
“嘿嘿嘿,好你個李天養,這回算是趕在兄弟們的前面了啊,把這婚事一辦,以後你就是有家室的人了。”一旁,說着風涼話的人,正是隨他一起回來的甘大彪,帶着一臉賤笑的看着李天養。隨後,又見甘大彪遺憾的嘆了口氣,對着李天養說道:“可惜,吳傑、彥哥兒他們不在,少了他們來幫忙鬧一次洞房,真是便宜你了!”
“沒關係啊,下回你娶親的時候,我一定帶着他們來給你捧場!!”李天養惡狠狠的瞪着甘大彪。
“誒誒誒,我的哥誒,別介別介啊,我也就是開開玩笑啊,你可千萬別當真!”甘大彪自打一耳光,忘了自己也有這麼一遭的事情,急忙求饒。
“哼哼,哥們我從來不開玩笑,你就等着吧!”李天養無所動容,不爲所動。
“磨蹭什麼呢,還不趕緊出來,帶着人去人家女方那邊接親去??”門突然從外面“砰”一下打開了,紅光滿面的李德中氣十足的對着李天養他們兩個吼道。
“來啦來啦,催什麼嘛!”李天養心不甘情不願的起身,然後整理了一下儀容表情,就着昏花的銅鏡做了一個自認爲誠懇的笑容,走了出去。
雖然這次婚禮是被逼的,李天養不願這麼早成婚,但是李天養也不願意讓玉墨看出自己的一丁點兒不情願來。至少人家對他的情誼,這兩年的風雨同舟,以及他自己對玉墨的心意都在那裏。
既然木已成舟了,那麼李天養走出這個門後,就將拿出如今他所能拿出的最大熱情和心意來,免得上了心上人的心。
嗩吶聲、鑼鼓聲,聲聲震耳,跟隨在李天養的身後,朝着陳氏玉墨他們家中的方向行去。於此同時,還有一頂八臺大轎披紅掛綵的在八個大漢的肩擡手扛下,一晃一晃的緊跟其後。
爲了這次婚禮,李德也是下了血本,光是採買食物、定製鳳冠霞披等等事物,就花去了李家五千多兩白銀。玉墨身上那頂鳳冠、身上穿的霞披,甚至是現在李天養身後的這八擡大轎,按說都是逾矩的,只是如今風氣開化,李德又捨得花錢,也就把這事兒給辦了。
流水席面,李德的打算是,連開三天,凡是村中老少爺們,不管早飯晚餐,全都由他們家包圓了,光是這個就花去了近四千兩銀子。
風風火火來到玉墨家門口,陳氏一族的人全都到齊了,屋外是二三十個與陳氏有親戚關係的男丁,屋裏則是三四十個婦孺和兒童圍在門口,等待着李天養的到來。
“新郎官兒來嘍!!”自有人跑進裏屋,去通知玉墨她們。
李天養緊隨其後,邁着歡快的步伐,亦步亦趨的走進了陳氏大門。
第一次,李天養踏進玉墨的閨房,屋中薰香逼人,其中還帶着淡淡熟悉的玉人體香。來不及觀察玉人的閨房佈置,一進門時,李天養就已經被眼前那個金絲纏繞,一身紅袍,同時頭上還蓋着一方繡着一對鴛鴦紅巾的身影給吸引。
雖然李天養對於如此之快、之急的婚禮有些牴觸,但是從他內心而言,他的心中,對於玉墨這個玉人本身,那是沒有絲毫牴觸的,甚至可以說,自他生理成熟以後的每一次遐想,對象都是這一位玉人,要說他沒想過這一出,那肯定是假的。
“玉墨姐,我來了。”輕輕一聲問候,站在玉人身前的李天養突然口乾舌燥,不知道再說什麼。
“嗯!!!”熟悉的聲音從紅巾下傳來,其中的嬌羞,期待不言而喻。
低下身,扶着玉人站起來,李天養輕輕把這個身輕如燕的玉人給背在了身後。邊走,李天養邊想:再過幾刻鐘之後,這個玉人就將成爲我一生的妻子、伴侶。
此時,他肩上本來輕輕的身子一下子變得沉重,使得他每踏出一步,都堅若磐石。
踏過門口熊熊燃燒的火盆,小心翼翼的把玉人送進轎中之後,李天養才長長的舒了一口氣,沉靜一下心中的激動。
“起轎!!!”
甘大彪一聲大吼,在一片“噼裏啪啦”的鞭炮歡送之聲當中,跟着新郎官的腳步,漸漸離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