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初見澳門
低矮的城牆,與大明朝炯然有異的建築風格的一排排房屋,其中最惹眼的,卻是澳門半島中一座小山包下的一棟尖頂建築,頂上一個碩大的十字造型鐵架高高豎立。
後世之時雖然沒有信教,但是耳濡目染大多數教堂的建造風格,李天養立馬推斷出這棟風格獨特的建築想必就是那些神甫所居住工作的教堂了。
港口外,幾艘式樣也與大明朝福船、廣船全然不同的西式船隻懸浮海面,龐大的船身、上窄下寬的“u”形結構,高高聳立、明顯高出福船等大明船隻的桅杆高度,密密麻麻的纜繩懸掛其上,由然而生起一股股逼人的氣勢。
對於常年奔走在大海之上的一衆水手們來說,一艘好的海船不亞於一匹千里馬對於騎士的誘惑。雖然沒有親見,但是隻憑着水手們的直覺,他們就能感受到這幾艘龐大戰船的優秀。
比起同樣龐大的福船和廣船來,這些西洋海船線條更加的狹長,因此肯定也更加的靈活。
好不容易將船停靠在碼頭上,還不等李天養他們下船,幾個穿着修身半身衣,下半身裹着一條喇叭狀長褲束縛在長筒襪中,頭戴一頂插着一根羽毛的,帽沿往外反捲成三角形的統一制式皮帽,帽子底下露出幾縷或金或紅的頭的洋人就找到了李天養他們。
西洋人特有的面孔,鷹勾鼻,或棕或藍的眼珠,讓一衆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少年們嘖嘖稱奇,紛紛交頭接耳地在那肆無忌憚的議論着。
或許是早就習慣了大明人的圍觀,前來盤問的幾個西洋人並沒有因此而對李天養他們有什麼過激的舉動,而是由一個領頭的洋人右手拿一支白色羽毛筆,左手卷着一副名冊,開始盤問起李天養他們的來意來。
一邊有一搭沒一搭的將早就準備好的應對藉口向向盤問的洋人述說着,一邊李天養也不忘仔仔細細地打量着這幾個洋人的裝扮。
比起少年們詫異這些洋人的外貌和穿着,李天養更在意的,反而是這些個洋人身上所披戴的武器裝備。幾個洋人身上最顯眼的,自然是他們身後揹負着的,已經有了後世步槍幾分模樣的火槍,長達一米三四的槍身乍一看就跟後世李天養在老家一位老人家中收藏的自制獵槍相差彷彿。火槍底部,那一根根由棉花線製成的灰白色引線,在無聲地告訴李天養,它們的不好惹。
除此之外,在幾個洋人腰間右方,還有一把尺許長,插在皮鞘中的匕,只是與一般匕不同的是,在這些匕的手柄上下方,多了兩個圓形的卡巢,李天養估計這是用來卡在火槍前段,作爲近戰時當做長槍使用的。同時,在他們的腰間左部,一把狹長纖細的長刀一直垂到他們小腿根部,略帶弧度的刀身雖然沒有出鞘,但也不妨礙李天養在腦中幻想出它們出鞘時的光彩。
而在爲記錄他們來歷的洋人頭目腰間,除了這幾樣武器之外,還多了一把小瞧精緻,不足一尺長的手槍,最讓李天養暗中驚奇的,則是手槍的後沿,少了往外延伸的引線,多了一個左輪式手槍一般的擊硾。
李天養在心中深深嘆息,當大明朝的戰士們還在使用着着大刀長矛、長弓硬弩的時候,人家西洋人就已經將武器裝備完成了從冷兵器到熱兵器的轉換。雖然如今火藥槍還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隨着人家西洋匠人的不斷研改進,熱兵器取代冷兵器的趨勢已然不容置疑!
但是再看看大明朝,明初之時還有一批成規模的神機營存在,可現在呢?幾百年的明朝歷史,直到如今,關於火器的研一直止步不前,喫着前人的老本,甚至丟人到很多大威力的火炮,明朝政府都需要找人家洋人來購買,其中的差距,隨着時間的推移,也在漸漸拉大。
李天養倒是知道後世火器的展規律,可是以他們如今團隊,連一點鋼鐵,都還需要託關係、找藉口從明朝中大批量購進,製造這種需鐵量不是一星半點的火器,實有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的感覺。
當然,並不是說李天養就破罐子破摔了,就此放棄了火器的研,只是限於團隊實力的影響和匠人師傅們從頭開始研的關係,至少一兩年時間裏,他們團隊是不可能自給自足生產出任何火器出來的,除了手榴彈。
沒過多久,操着一口蹩腳漢語的洋人頭目就爲李天養他們登記完畢,隨後又介紹了一番他們澳門的法律法規,這才帶着人朝着城內走去。
其間,本來李天養還有心炫耀一下他那從後世初中和電影中學到的幾個英語單詞,跟人家佛郎機人打個招呼,可沒想打換來了佛郎機人幾個詫異的眼神,用比李天養更爛更蹩腳的英語回了幾句。最終,在兩個人都趕到喫力異常的交流下訕然作罷,直到後來李天養才知道,原來此時的英國,還不是那個曾經自詡爲日不落帝國的龐大海國。相比起歐洲兩大真正的強國法國和西班牙來說,它在歐洲的影響力實在不算很大。
李天養抹了一把因尷尬而生出的冷汗,訕訕地必過幾個夥伴戲繆的眼神,帶着人走進了澳門的城池中。
說是城池,可實際上裏面的居民其實也就跟大明沿海的一個村落相差彷彿。一進門,就有一個穿着大明服飾的漢人恭敬有加的走了過來,遠遠就被幾個少年隊員給攔了下來,最終大家交流了幾句之後,原來這個漢人是在澳門定居,靠給外來商人指點門道爲生的嚮導而已。
想想自己這一羣人初來乍到,對這個澳門半島一點不熟,正好需要一個嚮導給大家解說解說這個島上的佈置與禁忌,因此李天養當即就將這個找上門來的嚮導給招募了下來,由他帶着大家在澳門小城中轉上一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