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8 歷史性一刻
楊子正覺得這樣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他是不可能再去南京了,南下安南不能再拖了。
“是,老師,維崧一定會做好的。”陳維崧有點興奮的回答,他肯定願意回去作爲主角讓別人對他刮目相看。
“行,那就先這麼安排吧。”敲定了安排後,接下來就是腳踏實地的做實事的步驟了。
因爲楊子正說要造能載人的孔明燈,所以很多人都來聽楊子正的指揮。
所以楊子正第一步先是把所有的計量單位全部給規定了,要不然很多的事情沒辦法展開。
像時間的概念其實已經有西方的懷錶傳入中國,所以,24小時制,60分60秒制大家很容易接受。
什麼長度單位,重量單位,體積單位,容量單位,面積單位,包括時間單位,溫度單位。
楊子正還把之前的製作的一些單位工具是拿了出來,其實中華郵行早就使用了新的長度單位以及部分的使用了新的時間單位及面積單位,與體積單位。
至於溫度計,主要是琉璃廠不給力,一直造不出透明度高的玻璃,所以現在楊子正不打算讓琉璃廠生產各種玻璃製品,最多生產一些不怎麼純淨的用來做望遠鏡及顯微鏡,湊合着用。反正顯微鏡與望遠鏡現在的西方已經做出來了,他也不及提是他發明的,只能說是學了西方紅毛夷的。
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他才讓幫他一起做載人孔明燈的人全都掌握了新的計算單位。
然後是楊子正當着大家的面開始畫設計圖,一個闆闆正正的製作工藝圖紙一出,加上標記的長度、厚度與高度等,現場的人們又學了一招。
反正感覺跟着楊子正做學問,所有的學問都是實的,可測量,可實驗,可實現的,而不是虛的,這是所有的讀書人完全不同的感覺。
除了設計圖,楊子正還邊畫邊給大家講熱氣球的原理,就是利用加熱空氣使氣球飛起來。
爲什麼加熱空氣氣球會飛起來?因爲加熱後的空氣密度變小了,這有一個熱脹冷縮的原理……
好吧,一說就會牽出越來越多的新概念,比如什麼是熱脹冷縮,楊子正用了一個最不像的例子就是煮飯,一粒米變成了一粒飯,米更小更硬,飯更大更軟,就是因爲加熱後熱脹冷縮的原理。
而密度又是另一個原理……解釋吧,沒辦法了。
熱氣球不難做,一個吊籃,然後一個氣球,加上燃燒室與燃料。
吊籃最簡單,但是也得保證輕軟的同時也要保證牢固。
其次是氣球了,必須要保證不能漏氣。當然是用軟皮了,軟皮怎麼來?這個不用擔心,大明的工藝早就能做到了。
最最重要的來了,那就是燃燒室,後世斬燃燒都是液化氣與甲烷,這個時代不要說生產液化氣與甲烷了,就是收集都不會收。
那怎麼辦?只能用木炭了。要做一個束火的燃燒室,保證火不是飄散的,而是往上衝的。
束火說白了就是做一個罩子,那怎麼讓火往上衝呢?最原始的方法就是人工拉風箱。
把這一套的原理說清楚,大家突然覺得這一點都不難啊。但卻被楊子正嚴厲的告誡這個技術不能外傳,因爲這是可以改變戰場的利器,如果讓敵人知道了那就麻煩了。
“老師,你說這大號的孔明燈還有這個作用?”高國印第一個問了出來。
“當然可以,你想,如果我們利用這孔明燈飛到天空,遠遠的就看到了敵人怎麼來了多少人,怎麼排兵佈陣,分別是誰在打頭陣,那你說這不是告訴我方將領這仗怎麼打了嗎?”
衆人聽後雙眼放光,然後點了點頭。
“還有,如果我們利用這大號的孔明燈半夜飛到敵人營地,然後派幾個高手悄悄的摸進敵人主帳把他們的將領給暗殺了,那這仗怎麼打?所以說這是個可以改變戰爭的利器。大家記住不要外傳。”
“是,老師。”衆人興奮的點了點頭,他們沒想到這麼一個舉動可以改變戰場上的勝負。
“老師,科學技術真是太大厲害了。”高鳳蓮感嘆了一句。
“等你們學好了,發明出更多的新的技術,那才叫真正的厲害。不說別的,就說如果把現在宋大人那《天工開物》裏的東西全都做好,大明哪裏還有饑荒,哪裏還會怕什麼建奴,早就把他們出到大東北去了。人家西方紅毛夷爲什麼能跨過半個地球來到大明?不就是科學技術比我們強麼。”
“加油吧各位,我們要努力,用科學技術給中國的千萬老百姓們過上他們從未有過的幸福生活,人人喫飽飯,人人有衣穿,人人受尊重,人人能讀書。而不是一些人嘴裏的盛世與大治。”
“謹遵老師教誨!”大家齊聲有力的喊道,雖然楊子正這話說得不夠熱情洋溢,但卻有一種力量讓他們覺得他們正在做一件改變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偉大的事情。
……
熱氣球說簡單簡單,說難也難,畢竟這是古代。氣球做多大?炭火能不能支撐氣球飛起來?氣球的軟皮能不能用?是重了還是輕了?又或者是這夠密封?
這些都是需要驗證的。
由於人多力量大,楊子正有製衣工廠支持。所以,只用了三天他們就做出了第一個原型熱氣球,當然得試飛了,得驗證是否可行。
果然失敗了,氣球是飄起來了,但是載不動人,不載人倒是可以飛上去,很明顯是氣球太小了。
看到能飛上去大家就覺得特別的驕傲,覺得自己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再改。
第二次失敗了,原因是火力不夠。
再改。
第三次……勉強成功吧,能飛上百米左右了,但明顯飛更高會出事。
但這已經夠了,只要能飛上去就行,至於更好的飛行以後可以改進熱氣球的工藝,慢慢來。
第四次,正式載人飛上天,1640年1月25日,註定載入史冊的日子,陽光明媚,高沙市郊外的田地裏,裏面幾層,圍了許多的人。
“好,你們要看住繩子,別讓繩子斷了,那我與維崧就不知道飛到哪裏去了。”楊子正笑着叮囑學生們。
“老師,這麼危險,讓我去吧。”鄭福在一旁叫嚷着。
“走開,這首次飛上天的人我怎麼不留名呢?你是想搶我的留名歷史的機會嗎?”楊子正笑着罵道。
“哈哈,”這一下子把大家緊張氣給泄了一部分。
楊子正與陳維崧站進了吊籃。
“好,維崧加油拉風箱,鄭福、鄭森,鬆繩,放沙袋。”隨着楊子正的指令,鬆繩與丟開綁在吊籃上的沙袋,陳維崧使勁的拉着風箱。
大號孔明燈的熱氣球漸漸的飛了起來,楊子正與陳維崧慢慢的往上升,一米兩米,十米,二十米……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