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小事一樁
楊林回道:“實話講,我算是遼東人氏。生在瀋陽城,一直到七歲才隨父母遷往山西。所以說話的口音雖然有山西的味兒,但是並不重。”
“哦,原來如此。前幾年求學,我去過山西那邊的大同。那裏可是產石炭(煤炭)啊。”邢雲衢道。
“是啊,產的石炭很耐燒,就是數量少。”倆人繼續聊着,多是一些家庭背景和生活習俗什麼的。不多時,他們便來到了南城門。
楊林陪着熊廷弼等人登上城牆,一片諾大的工地映入眼簾。只見城上城下到處是勞作的人羣,由遠及近揚塵漫天人聲鼎沸。挖溝的、砌牆的、打夯的、和泥的、搬運的,真是一片繁忙景象。
其中一處打夯的地方極爲顯眼,上百的民夫圍在一起,每人攥着夯繩。在工頭一聲聲的號子聲中,極有節奏的將夯盤抻起來又重重落下。
打夯的曲調是楊林照着後世電影《橫空出世》教給衆人的,所以那夯歌聽起來令人熱血沸騰、幹勁十足。
熊廷弼側過頭仔細傾聽一陣,手指卻不自主的跟着那充滿力量的號子聲抖動。他已被那激昂的曲調完全打動了。
楊林向熊廷弼詳細介紹了壕溝、護城河、箭樓、馬面牆、羊馬牆、平頂牆等城防工事的修築情況,以及它們佈置特點和作用等,足足講了半個多時辰。
爾後楊林又將熊廷弼等人領到城中馬市、武庫、糧庫、廩倉等處,詳細講述了糧食和物資儲備情況。接着又到城中備禦公署、巡檢司等衙門視察,然後又去匠作坊去看新制造的攻防武器。
匠作坊位於城中行人較少的東北角。裏面的工匠多是世襲的匠戶,負責製造、維修兵器鎧甲等差事。因爲缺少經費,匠戶們又屬於踐籍,所以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製出來的東西產量不足。
自從楊林來了之後,匠作坊的重要性立刻提升起來。工匠們的薪酬待遇也跟着翻了幾番,另外還給米麪油什麼的。這讓工匠們的積極性和熱情也高漲起來,造出來的兵器鎧甲質量高數量多。
尤其是這段時間,匠作坊日夜不停打造着各種各樣的守城器械。工匠領班向楊林訴苦說人手不夠,結果楊林大手一揮,以每人每日二斤小米的價格從百姓中招了三百餘人來,專門給工匠們打下手,這大大加快了匠作坊的工作效率。
且說朝鮮使團轉眼在靉陽待了兩個月了,但是被汪善蠻橫扣押的遭遇讓他們嚇破了膽。靉陽離鎮江不過兩三天的路程,他們死活就是不敢自己走。
在此期間,使團主使金彥春與國內通了兩次書信,得到的命令是即刻回國。但他着重描述了楊林的戰績,認爲此人很有發展潛力,應該給與關注並搞好關係。這對朝鮮的將來一定會有好處。
朝鮮王廷對金彥春的建議進行了討論,認可了他的提議。命令他和通譯李承允留在靉陽關注楊林的發展,儘量搞好關係,具體情況由他自己斟酌,如事不可爲則立即返回。
其他使團成員得到回國的命令,只能硬着頭皮整理行裝準備回國,今天正是啓程的日子。
楊林這邊一直在陪同熊廷弼,聽聞朝鮮使團要回國,便讓王長水代替自己給他們送行。同時不論職務高低,送給他們每人一顆東珠和山參、一張貂皮、一斤鹿茸以及靉陽的一些土特產,算是臨行前的禮物。雖然他對朝鮮王廷沒好感,但是不能讓這些人在背後叨咕大明的不是。
這些禮物在楊林眼裏不算什麼,可在金彥春等人眼裏卻是厚禮。因爲朝鮮國內交易不用金銀,多是以物易物,這些禮物能換回不少其他的東西。
在使團成員們衷心感謝之餘,王長水就把鄭昌珉的事情講了,不過把找礦的事省略了。告訴他們回國後有時間就幫忙留意下這個人。因爲這屬於私人恩怨,如果能把這個人交給楊林是最好的,屆時必有重謝。
使團成員們一想這不過是小事一樁,也不算難辦,便紛紛應允了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