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家破人亡
楊母面對家中接連鉅變深受打擊,身心倍受折磨。恰逢一日氣溫驟降,不知覺間得了風寒吃了許多藥也不見好轉,身體每況愈下。好在楊林駐紮在靉陽給家中來了書信後纔多少好一點。可此時她已是病入膏肓時日無多。爲了讓楊林安心,她都是回信家中一切安好不用掛念。可就在兩個月前她病情加重撒手人寰。
楊雷、楊霆和楊媛遵母遺囑變賣家中房屋、田產遣散家僕後,帶着她的骨殖前往遼東,待有朝一日找到楊欽遺骨後再一起合葬。兄妹三人啓程之日,大姐楊蘭哭送二十餘里方纔分別。
“這就是家破人亡嗎........”楊林聽到此處早已是淚流滿面,跪在母親的骨殖瓶前放聲痛哭。張祝和徐晉等人急忙上前安慰,並且安排人立刻搭設靈堂。
等晚上人少的時候楊雷對楊林道:“四哥,娘臨終的時候最大的遺憾就是兩個嫂嫂沒有留下子嗣。所以她對你的親事很是擔心。怕你心高找媳婦挑花了眼,反倒是誤了親事。所以她老人家臨終前讓我轉告你,找媳婦不要只圖外貌,只要身體健康能生養就行。你也老大不小的了,如果有中意的姑娘就娶了吧。”
楊林聽罷淚水又是止不住的流下來,長嘆一聲道:“老五,孃的遺囑我會牢牢記在心裏的。不過我現在哪有心思考慮這些事,等以後再說吧。”
按照明朝官員管理制度,父母去世要回家守孝三年,也稱丁憂。不過若是官職較高和職責較大,一般情況下會被皇帝奪情繼續在任。但武官基本是一律不批准丁憂的,因爲其駐防一地責任重大,尤其是戍邊的武官更是如此。
即便這樣楊林也要把情況報給上面,因爲這屬於朝廷孝道治理的一部分。通俗的說就是父母去世是自然規律沒法阻止,上邊是否允許丁憂是上邊的事。但要隱瞞不報不請求丁憂那就是你的人品有問題,這樣的人是要受到嚴懲的。
果然不出所料,楊林的丁憂申請到經略府就直接被打回來了,批覆只有兩個字“不準”。
爲此熊廷弼親自給楊林寫了一封信進行安慰,並鼓勵他整訓部伍、安心戍邊。同時也告訴他經過靉陽一戰,聖上不時詢問他的狀況,這明顯是簡在帝心。父母去世固然是人生最悲傷的事,但斯人已逝生者如斯。只有幹出一翻事業才能對得起逝去的人。
熊廷弼還說聖上對靉陽標營的嘉獎旨意不日即到。除了這些另一批軍資器械也已整備待發,最重要的是朝廷還將新買的六門紅夷大炮一併撥給他。希望他能明白朝廷的用心,不要辜負聖上期望。
另外熊廷弼還告訴他,他那些關於如何對付建州叛亂的方略朝廷本來是同意的。但是後來東林黨中有幾人上疏,說大明開國以來武威赫赫,面對叛亂都是以堂堂之陣戡亂平定,怎能如小孩子兒戲一般給人亂定罪名?又怎能派出什麼顧問常駐蠻夷之地?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被周圍番邦屬國暗中恥笑,說大明實力不濟纔會採取這種猥瑣辦法。此乃實爲有損朝廷顏面之舉。因此除了有益於軍事的方略之外,其他一律不應批准。
這幾人的上疏很快得到一些大臣的支持,最後決定就按照他們的意見辦。要不是一些有見識的大臣爲楊林辯解,一些御史已經準備彈劾他了。
楊林本來因母親和兩位嫂嫂去世悲痛萬分,一連數日茶飯不思,更別提去怎麼試驗做肥皂和想其他賺錢的法子了。但在接到這封信後精神開始振作起來。
畢竟人死不能復生就是再悲痛也於事無補,莫不如接受現實活好後面的日子。雖然自己的那些方略沒有被朝廷採納,可畢竟還是給了自己軍事上的支持。
楊林知道上面能一下子撥給自己六門紅夷大炮,不管是從政治和軍事那一方面來講,都是認可自己的體現。通俗的說就是自己的前程一片大好。朝廷上下對自己雖有不同聲音,但能如此重視自己這個小小的備禦還真是出人意料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