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 山倒
孫傳庭激動得手都在發抖,他猜到了左良玉大軍的後路一定出了問題,但他萬萬沒想到影響會如此之大,明軍只是發起了一場進攻,一輪銃彈齊射、兩輪箭雨,殺傷不過數百人,十餘萬左部大軍竟然就轟然崩潰了。
明軍的陣形也散了架,各部見到這般情形,哪裏還管什麼軍陣、什麼紀律,紛紛亂哄哄的往上衝,只要衝進左部的人堆裏,一把刀就能抓獲數百上千的俘虜。
“揚州一定出大事了!”孫傳庭默唸着,左良玉的能力,他一直很認可,他的軍隊潰敗得如此之快,只能證明左良玉的屁股後頭出了大問題,讓他連約束軍隊的心思都沒有,一心只想着逃跑。
人都是會害怕的,背後有刀子抵着,只能奮力作戰,可若是背後的刀子沒了,再悍勇的戰士也會有怯弱逃跑的心思,即便是大熙軍那種強調思想教育的軍隊,也少不了軍法隊和戰場紀律的管束。
人也是從衆的,當身邊的戰友都在同心一致的向前時,再懦弱的戰士也有了衝鋒的勇氣,可當身邊的所有人都在慌亂的逃命時,身經百戰的驍勇也會忍不住丟盔棄甲。
兵敗如山倒,如今的左部兵馬便是這個狀態,孫傳庭很清楚,以左良玉的本事不可能不留下斷後的軍隊,但他放眼看去全是漫山遍野逃跑的左部兵將,甚至有慌不擇路直接跳進長江裏的,很明顯,左良玉留下斷後的軍隊,也跟着一起逃跑了起來。
長江邊上,人擠着人、人壓着人,每個人每個人都只想着奪路而逃,拼命將攔在自己身前的人推開,甚至有失去理智的兵卒對自己的同袍揮起煉子,只爲了搶一條活路,一旦有人摔倒在地,瞬間便會被無數雙腳踩踏而過,漸漸便沒了聲息。
武器盔甲丟了一地,運過長江的物資糧草也隨意的丟棄在地上,戰馬如同脫繮的野馬一般在到處亂跑着,沒人去理會這些寶貴的物資,每個饒心裏都只想着逃命。
“讓各部不要亂衝亂打!”孫傳庭喝令道,明軍也亂成一團,他們顯然也沒做好左部兵馬一觸即潰的心理準備,見到這副兵敗如山倒的模樣,有些明軍蜂擁殺上去收割人頭,有些還愣在原地等待命令,有些則已經徹底失去節制、從兵到將都在爭搶着左部兵馬扔下的物資糧草、盔甲刀槍。
“往左良玉的中軍衝!把左良玉找出來!”孫傳庭扯着嗓子喝令着,也不知在一片混亂之中能有多少效果,左良玉在江北還有幾十萬大軍,他若是逃過江北去,依舊有東山再起的可能,趁亂將左良玉留在江南,這一仗才稱得上是全勝,否則無論抓多少俘虜、搶得多少物資軍備,都沒有傷及左良玉的根本。
但孫傳庭的喝令聲很快就淹沒在嘈雜的喊聲之中,爭功的明軍只顧着蜂擁往上衝,哪裏還有心思尋找左良玉在何方?若是此時左良玉突然殺個回馬槍,亂成一團幾乎失去了指揮能力的明軍必然會崩潰。
好在左良玉所部顯然也失去了指揮能力,建制已經徹底散亂了,自然也沒法再組織起對明軍的反撲,被亂哄哄涌上來的明軍趕羊一般往長江中驅趕着。
長江水面上無數的屍體在起起伏伏,岸邊的士卒兵將都在瘋了似的爭搶船隻,只要能搶到船隻,哪管什麼將領貴胄,都是毫不猶豫的刀劍相向,鮮血匯成河匯入長江之中,灘塗都被染成了紅色,長江中也隨時可見一股股赤紅的浪潮在涌動。
每一艘木船上都坐滿了人,有些木船駛向長江深處停泊的大船時,甚至因爲超載的緣故而突然解體沉沒,船上的人在江水中拼命掙扎着,但附近經過的船隻連看都不看他們一眼,慌不擇路的往一艘艘漕船和大船駛去。
左良玉便坐在一艘船上,頭盔不知丟到了哪去,裹着一身虎皮襖,滿臉都是灰敗,他確實安排了部將斷後,自己在大帳中坐鎮,準備統領部衆有序撤離,哪想到孫傳庭一發起進攻,那斷後的親信將領跑得比誰都快,負責抵擋明軍的部衆連一個回合都被擋住便全軍崩潰。
在他們的帶動下,那些雜牌的步卒、裹挾的百姓也毫不猶豫丟下武器逃跑,緊接着,就連中軍的精銳也開始丟盔棄甲的逃跑,兵敗如山倒,至此潰敗之勢再也攔阻不住。
沒人是傻子,左夢庚出現在長江南岸,就代表着揚州必然是出事了,軍中大部分的物資糧草、裝備彈藥、金銀財物都囤積在揚州,揚州丟了,他們隨軍的糧草彈藥支撐不了三,此戰已經必敗無疑。
左部的將官都是爲了喫香的喝辣的才團結在左良玉的手下的,一場必敗的戰爭,沒人願意爲此送命,這時候比得就是誰更能逃,逃得比左良玉更快,活命的機會也就越大。
“慘敗……我起兵南下之時,就該想到這樣的結果了…….”左良玉苦笑一聲,直到現在,他心中依然沒有造反當反賊的心思,算是被局勢一步步逼到這個局面的,但換句話,連他左良玉反亂的心意都不堅決,下面的兵卒將帥、裹挾的百姓們,又有幾個願意反亂到底的?
順風的時候雲集景從,可一旦遇到挫折,便是大敗虧輸!
左良玉正低頭思索着,忽然感覺船身劇烈的搖晃起來,左良玉擡頭看去,卻見一羣落水的士兵拼命的扒着左良玉座下的船邊沿,試圖爬上船來,左夢庚和左良玉的親兵大聲呵斥着,甚至拔刀亂砍,試圖將他們驅散。
但江面上到處都是落水的左部兵卒,都在拼命的找着一切漂浮之物,越來越多的人涌向左良玉的船,左良玉心中大驚,趕忙抽出寶劍欲砍,卻聽得“卡啦”一聲,船被一羣兵卒壓得整個傾斜了起來。
左良玉立足不穩,驚叫一聲,雙手亂抓着,卻什麼也抓不到,“撲通”一聲跌落進長江之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