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怒江大橋的歷史往事
“小夥子,還在看呢?”此時那位有事離開的藏族老鄉又回來了。
前後只用了半個小時。
藏族老鄉對徐盡歡是有印象的,因爲這位外地人有禮貌還長得帥,要不是他說要趕路,還真想請他回自己家喫一頓飯。
“叔,你又回來了。”徐盡歡偏過頭,看着站在一旁的藏族老鄉:“我在數這裏到底是七十二拐還是一百零八拐呢。”
徐盡歡手裏拿着一個保溫杯,杯裏泡的是自己調的火鍋底料
在這地方,火鍋底料,比茶和熱水更讓人暖和提神。
“哈哈哈,你太認真咯,在十年前啊,這碑上刻的還不是七十二拐呢,而是九十九拐。”
藏族老鄉笑着說道。
“九十九拐?剛剛您說的一百零八拐,是有什麼寓意嗎?”
徐盡歡還是問出了自己的疑慮。
藏族老鄉沉思了一下,緩緩開口:
“這個啊,和宗教傳說有關,說人世間有一百零八種業障,業拉山便是囚禁業障深重之人的地獄,使他們生生死死不得轉世超度。
然後藏傳佛教創始人蓮花生大土路過此山,生出了慈悲心懷,拔出劍來就在山頂射出一個解脫洞,就是現在的天門,使得萬千的生靈得以重生,把業障重重的山巒,變成清朗明媚的世間...”
“原來是這樣,那我們在過這一百零八拐的時候,就是在渡自己的劫了,那說是九十九難,也說得過去,就是不知道這七十二拐現在到底是什麼寓意。”
“哈哈小夥子悟性挺高,這七十二拐啊,我也不知道,我們當地人都只相信這業拉山一共一百零八拐!”
“我明白了,謝謝叔解答了我的疑惑。”
“客氣了!”
等藏族老鄉說完,徐盡歡簡單的和他道別,便驅車繼續出發了
天上又莫名的下了些小雨,饒是徐盡歡車技好,他還是對這樣的急拐的山路有些害怕的,所以還是穩紮穩打的跟車最安全,壓根不敢搶。
徐盡歡一邊開車一邊架着手機錄視頻,一直到下山,他心裏默數的還是四十七拐!
他選擇相信自己。
下到怒江邊,只見怒江這個時段江水滔滔,確實是有點子要發怒的狀態,而怒江兩邊都是岩石直接裸露在怪石嶙峋的陡峭山體,山體都是呈褐黃色,渾黃的江水、褐黃的山體,加上兩岸陡峭的線條,給他的感覺非常的冷峻粗暴。
徐盡歡繼續沿着怒江前行,不一會便來到了着名的怒江大橋。
如今有兩座橋並行橫跨怒江,一座是新橋,一座是老橋,老橋現在已經封閉了,但曾經的老橋確是非常的鼎鼎有名。
它是鋼樑結構的橋,它一部分橫在怒江上,一部分直接進入對岸的山洞裏。
這是怒江上的一個咽喉要道,那時候還沒有現在新的怒江大橋,而且當時的老橋還是有武警把守的。
這些原本徐盡歡都不知道,但是他在新怒江大橋偶遇一個年紀稍大的摩友。
他的車輪胎爆胎了,徐盡歡路過見他需要幫助,就下車小幫了一下。
修好輪胎後,兩人開始閒聊。
在他的口中徐盡歡得知十年前的怒江,是何樣子。
此時兩人正拿着一杯橙汁對吹。
“我跟你說老弟,我對老橋印象很深的,十年前我也是開着越野自駕進藏,途經這邊的時候已經太黑了,過橋的時候,有武警在巡視,讓我把車燈關閉,以不能超過五碼的速度通過,咱肯定是要遵守的,畢竟是良好市民,當時我就覺得,這老橋,很神祕!”
“然後呢?”徐盡歡好奇住了,他現在就是一個好奇寶寶的樣子,等着眼前的大哥說接下來的故事。
“然後我過完橋進洞,洞裏啥樣也沒看清楚,就過了江了。”
“啊,我還以爲有什麼奇聞異事呢。”
“哪那麼多光怪陸離,現在是一切都講究科學,現實生活又不是小說。”大哥笑着喝了一口果汁。
“不過你這果汁是真好喝啊。”大哥說完又喝了一口。
“那再給你倒點兒。”
“要不是開車不允許,我都想跟你真喝一杯了。”
“別了吧,允許也喝不了,我一杯倒的。”徐盡歡連忙搖頭,說過的,滴酒不沾。
“哈哈哈哈哈哈。”大哥爽朗一笑。
看着對面的老橋,一瞬間思緒翻涌,十年前,他也纔是個二十出頭的小夥子啊。
兩人在新的怒江大橋上,對近在咫尺的老橋仔仔細細觀摩了一番,一旁還有廢棄的樓房建築,應該就是原來部隊的駐地。
在新橋和老橋之間,有一個高高的橋墩孤獨地聳立在岸邊。
徐盡歡看着這個橋墩。
他知道,這個橋墩的背後是一個讓人震撼而憂傷的故事。
當年部隊在修建新的大橋的時候,一位戰士因體力不支,不慎跌倒進正在澆築的橋墩中。
在當時的情況下已沒有生還的可能,於是,他的戰友決定保留這個橋墩,新橋重新改道,讓這個橋墩永遠屹立,這既是烈士的陵墓,也是烈士的紀念碑。
不知道今天的旅人們經過此處時,是不是都知道這橋墩背後的故事,是不是都知道這橋墩裏住着一位英靈,是不是都能獻上一份敬意
徐盡歡和摩友大哥都各自陷在自己的思緒裏,直到一輛車經過,轟轟的發動機的聲音纔將他們拉回現實世界。
“害,一下想到以前的事情了,你接下來去哪裏?”大哥回過神來,最先開口。
“先到八宿,在那邊住一晚上,繼續出發。”
“行!我是直接出發不做停留了,我們有緣再見啊!”大哥也是個灑脫的性子,上車,揮手,離開。
“再見!”徐盡歡在後面喊道,說罷便也回到自己的車上,跨過新的怒江大橋,繼續前行,此後的一段路他一直與怒江爲伴。
怒江兩岸的山勢越發險峻,越發猙獰,其中的一段頗讓人有驚心動魄之感,也讓徐盡歡非常敬佩那些開山闢路的前人,在如此險惡的山水間開出了一條通達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