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問題出現就解決
正月十二,顏春卿走進了道政坊中的一座道觀。
道觀佔地不算大,裏面也十分清靜,讓旁人很難猜到住在這裏的是如今地位頗爲超然的李遐周。
顏春卿到時,李遐周捧着一本書在看。
見了那書的封頁,顏春卿不由問道:“你這道士,竟是在看佛經?”
“你這儒生,如何到我這道觀裏來?”李遐周反問了一句。
顏春卿撫須笑道:“我是來見老友的啊。”
“那貧道煎些好茶來待友了。”
兩人在偃師縣時打的交道頗多,相處亦是簡單自然,很快就擺上了茶具,煮起水來。
顏春卿看着李遐周那行雲流水的動作,舉起案上的茶餅聞了聞,大爲詫異。
“隆冬方過,你竟還真得了好茶?”
“前些時日,李齊物來拜訪我,送了我不少珍貴藥材,還有這幾盒茶團。更難得的是,他身邊還有個十分奇特的年輕人。”
說着,李遐周動作微微停了一下,稍稍想了一下該如何評價對方。
“那年輕人,長得雖是其貌不揚,還有口喫,可風采翩翩,能讓人忘了他的長相,談吐不凡,妙語連珠,聰慧過人,甚妙,甚妙,更難得他懂茶、懂水,還懂佛法。”
顏春卿便問道:“如此人物,名叫什麼?”
“陸羽。”
“卻是未曾聽說過。”
李遐周道:“他是個孤兒,許是因自幼相貌醜陋而爲父母所棄,竟陵龍蓋寺的住持,智積禪師在城西門外的湖邊撿到他並收養成人,他不願皈依佛門,而是跑去當了優伶。他演戲很妙,遂得了李齊物的賞識。”
顏春卿點點頭,指了指一旁的佛經,道:“你是擔心下次與他談論佛法輸了,今日躲在這偷偷惡補啊。”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怠。”李遐周莞爾道。
話到這裏,也就進入了正題,顏春卿的臉色稍微嚴肅了些,問道:“你給殿下出的那個主意,並未對他說啊。莫非是因這陸羽讓你對佛門改觀了?”
“與此無關。”李遐周道:“只不過是時節未到而已,今年畢竟還是上元二年。”
他的意思是,薛白雖然監國,用的年號卻還是李琮的年號,並未真正的登基掌權。既立足未穩,他那個主意也就不宜說出來了。
少陽院。
“李遐周估計是想勸我打壓佛教。”
薛白今日沒出少陽院,翻看着田畝冊子,忽然對在一旁幫他整理文牘的李騰空這般說了一句。
李騰空微微一愣,緊接着就搖了頭,道:“豈可如此?”
她自己就是道士,卻從來沒有想過要排擠別的宗教,因此,對李遐周不免也有些惡感,委婉地提醒薛白,說李遐周又搞什麼興陽蜈蚣袋,又要打壓佛教,只怕不是甚正經道士。
薛白不由好笑,逗李騰空道:“那你呢?你卻是正經道士?”
“討厭,不理了。”
李騰空背過身去。
薛白只好把她拉回來,道:“好吧,我們正經得很。”
“我是擔心你,你本身就地位不穩,豈可做如此萬夫所指的得罪人之事。”
“此事,我之所以在考慮,並非是爲道家所迷惑。”薛白道:“與佛道儒之爭關係也不大,唯一讓我揮之不去的原因在於……土地與人口。”
李騰空是宰相之女,一聽也就明白了,眼神中的憂慮之色反而更重。
她斟酌着用詞,道:“我是宗室,亦是道士,聽到這件事尚且感到不妥,哪怕別的都不論,也擔心會有報應;更何況是你的敵人,他們不會想着你是爲社稷着想,只會利用此事來對付你。”
對此事,薛白的想法哪怕是對最親近之人也很難說清楚。
他也糾結猶豫,因他現在面對的情形,與原本歷史上武宗滅佛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不同在於,一則安史之亂提前被平定,又還沒有經歷連年的討伐藩鎮的戰急,大唐的財賦、人口並沒有損失到那麼嚴重的地步;二則大唐還沒有經歷後面幾個皇帝崇尚佛教,比如舉行迎佛骨的活動,眼下佛教還未有那般極度膨脹。
但另一方面,如今佛教寺院佔據的土地與人口,已經是不容小覷了。
北周滅佛之後,佛教的再次發展起於隋文帝楊堅的提倡;唐高祖李淵雖自詡老子後人,但也比較信佛;唐太宗晚年有憂生之慮,曾宣揚佛法,並下令度僧尼近兩萬餘人;到了高宗、武則天,更是大力崇尚佛教,到處建造佛像,寺院極盡奢華,可與宮室媲美。
隨着租庸調製的破壞,不可避免地,大量的農民除了投靠到世家大族名下,也有不少出家,或成爲寺戶、佃戶,寺院僱逃戶種地,不向朝廷交納租稅,然後兼併更多的土地,吸納更多的人口。
這兩三年間戰亂不斷,朝廷這邊捉襟見肘,國庫空虛,經濟凋敝。而佛門反而擴充莊園、擁奴呼婢,同時與大戶、地方官吏勾結,相互幫忙,私度僧侶,逃避賦稅,鑄私錢,或放高利貸各方牟利,進而霸佔普通農民的田地。
若不加遏制,只怕會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薛白想要變革,想要解決田地兼併的頑疾,不能一開始就拿世家大族們、地方軍閥們開刀,相比起來,佛門是一個稍微軟一點的柿子。
這能算是他着手施政的道路上一個不錯的起點。
當然,以薛白眼前的處境,不宜做這麼大的動作。他還不是天子,會有非常多的掣肘,冒然行事,反而會起到反效果,甚至把所有事的阻力都增大。
最好就是以不變應萬變,繼續積蓄實力,隱忍到李隆基、李琮都死了,內部的障礙都清除了,到時再大刀闊斧。
末了,薛白合上案上的田畝冊子,道:“放心吧,李遐周既未當面與我諫言,我也知時機未到。不過只是聊一聊而已。”
他暫時剋制住了心中的衝動,再次告訴自己還年輕,路還長,不必急在一時。
過了一會,有宮人來報,稱杜五郎請求覲見,杜家姐妹也來看望太子妃。
薛白監國之後,依舊重視情報的獲取,而杜妗正是爲他打探民間情報之人。
因杜妗到少陽院的次數過於頻繁,有時也會以杜五郎的名義前來。
這一次來,她顧不得與薛白先說些體己話,而是眼神凝重,開門見山便道:“我得到一個消息,郭子儀暗中派人到了長安,似與李隆基偷偷接觸。”
“此事屬實嗎?”
“還在查。”杜妗道,“但關於他,不僅有這一樁事。”
薛白問道:“還有什麼?”
“有傳聞說,郭子儀私下與吐蕃統帥達扎魯恭談論議和之事。”
杜妗也知這不是小事,因此聲音壓得很低,繼續道:“據說是因郭子儀的侄子郭昕奉命前往巡撫安西,如今陷於吐蕃的包圍,郭子儀爲保侄子性命,遂與達扎魯恭有了信使往來。”
薛白疑惑道:“只因他侄子就傾向於和談?”
“郭子儀的弟弟郭子云,早年就戰死沙場,只留下郭昕這根獨苗,因此郭子儀待他比兒子還看重些。”
“消息是何處來的?”
杜妗道:“有吐蕃來的商旅得知了此事,飲酒時說漏了嘴。”
薛白沉吟道:“未免太過詳細了。”
杜妗問道:“你是說,消息可能是有人故意放出來的?”
“不急着下定論,查查消息源頭。”
數日之後,杜妗尚未查到消息的源頭,薛白卻收到了一封奏摺,是郭子儀遞來的。
郭子儀在奏摺中說,吐蕃想要與大唐議和,想要遣使到長安商議此事。
隨着奏摺,還遞上了吐蕃的國書,乃是達扎魯恭親筆寫的。
達扎魯恭說,吐蕃與大唐一樣,經歷了動盪,他們的贊普尺帶珠丹前兩年過世了,如今的贊普年紀還小,仰慕大唐,希望能與大唐重新結好,爲赤松德贊求娶一位大唐公主。
除此之外,郭子儀還附上了一封信,剖析形勢。
他先是直接表態,認爲吐蕃並沒有真正想要和平的意思,只是想要麻痹大唐。慢慢消化如今已經佔據的土地,早晚還會出爾反爾,甚至這次的議和還有可能會有詐。
但另一方面,大唐現在剛剛經歷戰亂,並無與吐蕃長期作戰的實力,倒不如先答應下來,設法要回沙州、肅州等地,打通與安西的聯繫。他在信上稱,達扎魯恭遣使與他說,只要唐廷願意議和,蕃軍願意退出河西,表現得很有誠意。
最後,郭子儀說他雖有疑惑,擔心是計。但情況如此,不能不報給朝廷,請朝廷決斷。
薛白皺眉思索着,目光不時看向地圖。
這形勢與歷史上不同,因安史之亂平定得早,吐蕃並沒有攻入關中,長驅直入打進長安。但另一方面,蕃軍也因此集中力量,在它的西線佔據了許多顯要之地,把安西與大唐腹地分割開來。
若不能把河西走廊重新打通,大唐除了要失去廣袤的疆域,絲綢之路也要被阻斷,這是薛白絕不可能容允的。
可大唐若要出兵,且不談打不打得過的問題,這必然會陷入兩個大國相互消耗國力的漩渦之中,到時,就不是隨時能停下來的了。
既然暫時不打,似乎和談是一個不錯的辦法。然而,事情未必真就這麼簡單,郭子儀都說了,蕃人狡詐,提出和談很可能是要使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