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頑疾
上元節,洛水河兩畔組織了盛大的慶典,除了燃放煙花、爆竹之外,還有打鐵花。
這在當世是十分新奇的表演。
薛白在偃師時就從舞陽私販大量鐵石來煉,他雖不太懂鑄造工藝,胡亂說了幾個大方向,這麼多年過去,鐵匠們學着築高爐、建風匣,工藝還是有了很大的進步,順帶也有了這樣的花活。
是夜,天津橋橫於洛水之上,橋邊搭起了一個丈餘高的花棚。
花棚有兩層,遠看是圓的,實則是八角形。
“你們可知這花棚爲何是這形狀?”
“爲何?”
“聖人在潛邸時,命天師李遐周造火藥、鍊鐵器,因此這打鐵花與道家淵源甚深。這八角花棚便是個八卦,所謂一元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說話的一羣人穿的都是同樣的藍色布袍,衣着不華貴,卻很乾淨,正結伴出遊。
這是洛陽府各個縣學的廩生。
他們既不是能入學國子監的權貴子弟,也不是才名聞達於州官的才子,大多都是讀書勤奮、天賦也好的普通人家子弟,去歲得以多了一條出路。
袁志遠便在其中,聽了同伴侃侃而談,不由問道:“林濟,你怎麼知道這麼多?”
林濟是廩生中最年輕的一個,卻每天都一副苦大愁深的表情,聞言還未回答,已有旁人替他說了出來。
“因爲林濟也是從偃師的‘濟民社’出來的。”
“濟民社?”袁志遠道:“怎有棚社起這樣的名字?得避諱太宗。”
他是世族家裏的奴隸出身,對民間之事聽說過的少,懂得的各種講究卻多。
林濟道:“濟民社雖沒避太宗的名諱,行的卻是太宗皇帝的志向。”
說着,他指了指身旁的幾個,又道:“這次童試,洛陽府中榜的有好幾個都是濟民社養大的,我們都是流民的孩子,原本是餓死荒野或被賣爲奴婢的命,是濟民社養大我們,供我們讀書。”
袁志遠對此好奇起來,正要再問,前方忽然響起一陣歡呼。
“好!”
他擡頭看去,只見一羣光着膀子的大漢正齊力推着一個大風匣。
之後,打花者手捧長長的花棒,舀起鐵汁,迅速跑到花棚下,另一打花者也拿起木棒,與他那盛着鐵汁的花棒猛地相擊,鐵花遂沖天而起。
“好!”
袁志遠也跟着叫了一聲,一開始聲音不大,隨着洛河上的火花愈發明亮,他的聲音漸漸增大,終於放開了喊。
他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
明堂上,薛白也在看着洛河,那璀璨燈火離他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
站在他身邊的李遐周穿着寬袖的道袍,被風吹得呼呼作響。
“以我們現在的冶煉工藝,陛下說過的那些物件,慢慢總能造出來的。”李遐周指着遠處打鐵花的情形,“貧道可不只是弄出了這花活。”
薛白問道:“有什麼新進展嗎?”
“鍋爐。”李遐周道:“貧道感覺有了鍋爐,蒸汽機也許也快要有大進展了。”
“嗯。”
薛白想再指點李遐週一些什麼,可想來想去,懂的一點皮毛早也說過了,剩下的只能慢慢摸索。
這種事經歷了很多次,有時候分明覺得離突破就差毫釐了,可數年間都突破不了。
不管怎麼說,有進展就是好事,薛白就知道有了自己的指引,生產力的發展是有所提速的,雖然很多東西得經歷很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果。
至少這讓他有自信執政生涯裏讓大唐走向強大,哪怕不做變革、不去解決土地兼併的問題,只憑藉着生產力的發展,也能讓他得到一個明君的評價。
他也許可以放鬆下來,享受那個會慢慢到來的盛世。
可每當這麼想的時候,薛白反倒會感到空虛,覺得自己失掉了上進心。
他有時彷彿能看到,哪怕有朝一日,自己治理出了一個極強盛的大唐王朝,他腦海中甚至都有畫面,火車縱橫過廣袤的疆土,萬里之外都在傳唱大唐的詩篇。
可愈演愈烈的階級矛盾不解決,一個強大的王朝卻沒有與之適配的制度,只怕會像一個越造越大的炸彈。等到爆炸的時候,分崩離析……
“嘭!”
一團煙花在薛白麪前炸開,灑落漫天流光。
上元節這樣過去。
年輕的天子迎來了他登基執政的第四個年頭。
此前那些年,該打下的安定環境已有了,休養生息、注重民生農業之諸事也做了,生產力的發展處於一個徐徐漸進的過程……變革的時機已逐步成熟。
只看薛白還想不想大刀闊斧地改變了。
壽安縣。
老袁頭蹲在官府給他分配的百畝田地邊,有些發愁。
這地不算好,其實算是荒地,遠不如崔家讓他種的那些良田。
當然,他要種也是能種的,可算了一下,租耕牛,買農具,挖渠引水或挑水澆灌,於他而言是不小的負擔。
思來想去,他便想到了杜五郎與他說過的春苗貸。
雖擔心再借了錢又遇到災年,重複過去的不幸,可他還是咬咬牙決定幹。
第二天,老袁頭起了個大早,天不亮便出發去往縣城。
抵達縣衙時,只見大門對面的街上已蹲了不少農戶,他遂過去,問道:“你們也是來借春苗貸的?”
“是哩,原本縣裏有個吏員說,到豐匯行也能弄,可他不在,我們也不懂該怎麼辦。”
“誰來着?”
“邵文遠,據說是和小寡婦好了,被人夫家浸豬籠了。”
“那我們去豐匯行?”
“我昨日就去了,說是縣署會派人送到各個村,與牛一起。”
正說着,縣署大門終於打開來,有吏員搖頭晃腦地出來,見這邊聚着許多人,上前叱道:“聚着做甚?要鬧事不成?”
“差爺,我們是想來問春苗貸……”
“都說了!各自在鄉里等着,縣裏會派人,拉着牛,載着農具到各個村裏,誰讓你們跑到縣署裏來了?!”
這般一說,衆人便各自要散去。
老袁頭見狀,也就跟着他們散了,準備回村裏等着。
沒走幾步,迎面恰遇到一頂轎子晃晃悠悠地過來,旁邊一隨從上前道:“老袁頭,你怎麼在這裏?”
“小人是來借春苗貸的。”
“等着。”
那隨從便返回到轎子邊說話,老袁頭目光看去,原來是主簿宗涵。
宗涵吩咐了幾句,那隨從應了,便向老袁頭道:“主簿關心你,讓我帶你去。”
“謝哩,對了,果真是年息一分?小人的田地荒得很,就怕萬一還……”
“年息一分或二分,那是依着田畝申請的,隨我來吧。”
“好哩。”
老袁頭也就隨着對方到了縣南城的豐匯行。
那隨從入內,道:“宗主簿讓我來的,這是響水村的,要借春苗貸。”
“響水村縣署已一併支了錢發放各戶。”
“他分田分得晚了,沒算他的。哦,是去年歸鄉落籍的。”
“田契。”
老袁頭見要田契,便覺這一幕似曾相識,看着對方伸過來的手,擔心自己還不上,反把田又弄沒了,問道:“真是一分的年息?”
“年息一分,隨秋稅起徵,年底納足,若遇洪澇、旱災,可寬限一年。”
那豐匯行的夥計一板一眼地說着,臉上始終沒太多表情,但老袁頭若沒聽懂,他也會再說一遍,末了,讓老袁頭在契書上按了手印。
不多時,老袁頭就捧着一袋錢出了豐匯行。
他依着旁人交代過的,回到響水村等了兩天,果然,官府便派人來出租耕牛、農具、春苗。
老袁頭算了一下,他貸來的錢置辦完這些,把田畝種上,還能剩下一半,正可過到秋收,今年不用納租庸調,還了春苗貸,若還剩一些,明年的日子就好過了。
但並非每個農戶都像他這般幸運。
“聽好了,朝廷也沒那麼多錢,現在還沒領到的就是沒趕上。”
那縣裏的小吏這般說完,便守着耕牛坐在那,只等農戶們拿錢來租,偏是那些農戶都沒借到春苗貸,交頭接耳的,不知怎麼是好。
老袁頭離鄉多年,與他們並不相熟,急着趕耕牛走了,並不多管閒事。
到了次日,他碰到鄉親,則是都已借到了春苗貸,紛紛開始耕作。
一問之下才知是縣裏又來了人解決此事,都說是“與春苗貸差不多的”,也是按了手印,押了田契便能領錢。
老袁頭道:“是這麼回事哩,你們可方便,不必再跑一趟縣裏。”
過了兩個月,老袁頭在山裏挖了不少的野菜,去到縣學看兒子。
縣學雖給了食宿,袁家終究是不富裕,袁志遠平素也接些給人寫寫算算的小雜活,掙些錢貼補用度。好在如今東都商貿興盛,洛水兩畔總能找到活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