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 唯物與唯心
“那物質生命呢?”肖毅有些好奇。
“物質生命自然是能量生命的聚合啊,或者說能量生命本身就是迷你物質生命的聚合,這都是可以的。”
“無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理論上都會有一個基點存在。”
“不是大,那也就是小了,無論是科技側,還是神祕側,都可以用這兩個基點來解釋。”
“如果一個世界即沒有科技側的力量,也沒有神祕側的力量,那也並不代表這個世界沒有這樣的兩,只能說還停留在比較初期。”
“科技側的力量,主要就是以宏觀駕馭微觀爲主,以物質運動影響能量運動,可以分爲借用法則的力量和原生法則的力量。”
“借用法則,也就是利用天地自然資源,達到人們的目的,而原生法則力量指的就是人爲的創造非自然資源,繼而達到人們的目的,兩者相輔相成,最終形成科技側力量體系,宏觀事物中的微觀事物運轉。”
“而神祕側的力量,主要體現在微觀駕馭宏觀方面,由於微觀的不可見性,其最終要的就是聚合成型,由微觀逐漸融合成宏觀,產生與磁場電場的共振關係,繼而影響宏觀世界,即而形成納天地物質與能量爲己用的目的。”
“神祕側有兩方面體現,一方面是人造神祕側,而另外一種就是自然神祕側。”
“可以說神祕側一般是講天賦的,最重要的前題就是感知,也就是精神,精神所到,感知加強。”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這些其實都屬於神祕側範疇。”
“不過科技側和神祕側,其實在歷史當中一直都是相互糾纏的關係,並無法分的太清楚。”
“很多科技側的東西都是在神祕側中發現的,而科技側還沒有被認知的東西也被歸結到了神祕側。”
“直至科技側開始主導世界的時候,神祕側也就開始沒落。”
“因爲神祕側也都是可以被科技側解釋的。”
“的確,開始的科技側與神祕側應該是爲一的,然後逐漸分爲二,兩者相互壓制,最終一方取得勝利,壓制另外一方,最終最後形成的也是互相打壓的關係。”肖毅感嘆的說道。
“本尊,其實這些都是以人爲本的角度,因爲人只能專注一個方向,沒有走到盡頭,誰也無法知道星球是圓的,宇宙也是圓的。”
“要想脫離星球,就要有脫離星球的速度,要想脫離宇宙就要有脫離宇宙的速度,這個速度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從身體能量循環的角度來說,人類自身的大小,決定了人類對於物質需求以及能量需求的多少。”
“這也就決定了,人類對自然的獲取的量,多少可以達到暫時的滿足。”
“但人類對自然的經歷決定了人類並不是完成暫時滿足,就會滿意的生物,居安思危這是高級生命體特徵。”
“這也就導致人類逐漸對自然有着更深理解的開始,從衣食住行,即而逐漸走上科技側的力量體系。”
“而對未知的渴望,又決定了人類,心靈走向神祕側的精神體系。”
“人類在逐漸的探索當中,逐漸也就能明瞭力量體系的構成,精神體系的構成。”
“在探索的過程當中,力量主導精神,精神主導力量,相輔相成,最終形成一個智慧文明的基礎。”
“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要經歷的還是蠻多的,比如受全局變化影響的區域。”
“受局部變化影響區域,這與天地自然磁場,以及星球的運轉軌跡是分不開的。”
“一顆星球之所是那樣,都是因爲這些作用力產生的。”
“而對於人類來說,春夏秋冬的變化就是一種全局性的自然變化。”
“萬物復甦,萬物生長,萬物枯黃,萬物沉寂,這些都屬於全局性的自然變化,也可以說是宏觀層面的自然變化。”
“在這個變化之下,不同的緯度呈現不同的效果,南半球與北半球的中心是赤道,而北半球極點是北極,南半球的極點是南極。”
“兩極都是極寒區域,這也就導致極點與遲到之間會形成一個巨大的冷熱區間,這樣區間受全局性自然變化影響比較明顯的,比如春夏秋冬在這兩個區間是最明顯的。”
“赤道熱氣上升,一旦到達接近快速凝結區域,其就會逐漸變成雨降落下來。”
“比如熱氣流與冷氣球碰撞,自然那也就是狂風暴雨先兆了。“
“冥雷,南極與北極難道就是因爲光照時間比較少溫度就那麼低嗎?”
“本尊,的溫度是什麼提供的?”肖毅有些好奇。
“地球在圍繞太陽旋轉的時候,地球的自轉軸並不和公轉的軌道平面垂直,它會有一個66.5度傾斜,南半球傾斜和北半球傾斜,在傾斜的過程當中也就導致了太陽光照的變化。”
“比如春季的太陽直射赤道,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
“到了秋季的太陽直射赤道。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
“這也就是說北半球的冬季就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冬季就是北半球的夏季。”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北半球發生直照時,相對南半球就要更爲明亮,這時的南半球就等於進入了暗半球。”
“由於這個變化是以半年一次轉化的,這也就導致北半球爲春夏季節時,南半球的南極會呈現黑夜狀態。”
“而南半球爲北半球的春秋季節時,北極又是呈現黑夜狀態,一入夜也就是半年時間。”
“春季一次照赤道,夏季一次照赤道,似乎有些迴歸中間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影響了軌道的上下起伏呢?”肖毅有些好奇。
“本尊自然是大星系的運轉了,就比如拿銀河系來說,其有6個月是可以被中心銀河系光中心力量照射到的地方,但有6個月卻是有被太陽阻擋住了,這樣也就導致了軌道的上下移動。”
“這就好像熱氣球得到了的熱,自然會飄起來,沒有了的熱,自然也就會下降。”
“在宇宙當中的能量疊加也是非常普遍的。”
“在星空當中宏觀化的物質,比如星球,微觀化的能量比如光照。”
“在宇宙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平衡,北半球的春夏秋冬和南半球的春夏秋冬這就是一種平衡。”
“而且這種平衡是遲滯永恆的。”
“冥雷,似乎並不是所有的星球都有出現年秋冬啊。”
“本尊,春夏秋冬只是針對於生命生存的,更多的星球並不適合生命的生存。”
“物質的微觀化,能量的宏觀化,這兩者看似沒有關係,其關係其實是相互兼容融合關係。”
“這就好像大與小多與少,比如北半球的直射時,這時就是多,而南半球自然就是斜射,自然這就是少。”
“但你不能說北半球就是有光,南半球就是沒光。”
“只是光的不同而已。”
“而物質與能量,這兩者存在的關係,放大了之後也就如同北半球的光與南半球的光的區別,兩者一強一弱這是相互交換的關係。”
“誰更強大,這並不重要,物質能變成能量,能量也能變成物質,這只是週期性的變化而已。”
“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循環關係。”
“比如質子的運動,中子的運動,這兩者代表的就是磁場與電場的關係,這與星球也是類似的。”
“冥雷,星球似乎要比原子要複雜的多啊。”
“本尊宏觀化的原子,有天地萬物構成其變化自然不是普通原子可比。”
“不過原子元素髮生還原反映和原子元素髮生氧化反映,對應星球來說,其也是普遍存在的。”
“由於原子核的變大與變小,其內容納的質子與中子也就會發生改變。”
“那隨着原子核的逐步擴大,自然其內部也會發生法則限界。”
“小的時候,因爲人的觀察限界可能讓人無法觀察到,但其體積達到一定地步自然也就會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但當沒有原子元素髮生聚合時,其也就到達了原子元素的極限,這時也就會發生法則限界。”
“這個限界的發生主要與資源的多與少有關係。”
“像星球的形成,自然是利用非常多的資源的,元素之間融合需要漫長的歲月,元素再轉化的過程當中,要經歷無數次原子元素之間的碰撞。”
“隨着碰撞不斷的融合繼而將無數資源徵整合一個巨大球體,這也就是星球。”
“這其中有能量的串聯,有能量的並聯,繼而形成一個巨大的場能,這其中包含磁場與電場。”
“冥雷,我很是好奇,自然界的光的傳輸也是有法則限界的,理論上來說恆星越大,光照也就越遠,以太陽系和銀河系爲例,其能量是存在疊加關係的,只是這種疊加一旦被陰影所遮蔽,效果似乎就會直接消失掉了,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麼奇妙的關係?”肖毅好奇的問道。
“本尊,的確就像本尊所說,自然界的光的傳輸也是有法則限界的,而且銀河系的光與太陽系的光,是有重疊關係的。”
“或者說銀河系的光就是太陽系的空間軌道,不過由於距離的關係,其並不存在巨大的熱量,這也導致了太陽系當中可以誕生生命。”
“光的接收是一定的,面積越大接收的光也就越多。”
“一旦地球與太陽與銀河系中心呈現連珠關係時,其能量就會變的無比巨大,這是一種串聯,銀河系的光照射在太陽,太陽的光也會變的無比熾烈,一旦維持在一定的角度,其就會呈現一種聚合關係這就好像一個放大鏡的聚光效果。”
“地球被銀河系中心的光照射時,這時的地球是南半球的春季與夏季,這也是北半球以大陸爲主的主要成因。”
“大量的銀河系塵埃,太陽系塵埃,這時都會進入地球,但是一旦進入被太陽遮擋的一面時,就只有太陽系的塵埃進入地球了。”
“所以我們看到了地球的南半球大部分都是水,而北半球大部分都是陸地的原因。”
“這種影響是息息相關的,看似無比微小的塵埃,卻是在日久天長的作用下形成了積累成山成爲陸地。”
“很多城市在歷史的過程當中都被掩埋到了地下,但山不但沒有變矮,還變高了,這說明星球是在不斷膨脹的,而這種膨脹的產生,主要就是來源於星系範圍內的資源補充。”
“這補充有分爲太陽系內流星,太陽系外流星,太陽系內恆星風暴,太陽系外恆星風暴,這些帶來的就是小行星,流星隕石,塵埃與輻射,這也正是一個星系成長的基本資源。”
“這些資源大部分進入了恆星,有的漂浮在星空當中,有的墜落到的星球表面。”
“墜落到星球表面的也就成爲了一顆星球的補品。”
“相對外部星系進入銀河系的資源來說,一般主要集中在8-12月分,也就是秋季和冬季。”
“也正是南半球發生太陽直照的時候這時流星雨會相對比較集中,他們主要來自河外星系。”
“不過雖然看到的多,但降落在地球的其實並不多,比起銀河系的宇宙塵埃來說,其還是很小分量的。”
“雖然銀河系的流星雨很少,但並不是沒有,銀河系主要以塵埃的方式進入太陽系,這也就導致地球能夠吸收到的塵埃是非常多的,這也就是說地球的資源主要還是從銀河系獲得的。”
“所以說地球面向銀河系一面時,也就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這也就造成南低北高的這種場面。”
“當然資源也並不是全部來自銀河系,太陽系也提供了一部分,只是相對銀河系來說,太陽系還是比較吝嗇的,其提供的更多的是光這種,微觀化的能量粒子。”
“而銀河系能提供的粒子肯定要比太陽系大的多,這與本源息息相關。”
“不過其不管大小,到達地球后,都會呈現流星的狀態降落,最後都會形成灰塵。”
“這也正是灰塵爲什麼無處不在的原因,這也就導致很多遠古事物在歲月的侵蝕中,逐漸被灰塵掩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