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枯桑葉(3)
殿外的春雨懸掛了珠簾,更添了濃重的愁緒,把字蓮中的香菸氤氳,在潮溼的雨氣中濃稠得化不開,香氣滯澀,重重地堆積在殿中,嘉敏覺得胸悶頭重,說道:“將窗戶打開一點兒。”
香柔啓開了窗戶,嘩啦的雨夾着水霧從窗外撲入房中,雨聲淅瀝聲更大,夾雜着若繼若斷的哭泣聲。
“是誰在哭?”
“好像是阿茂的聲音。”
阿茂紅腫着眼圈進來時,渾身都已經溼透,嘉敏見他哭得傷心,奇道:“怎麼了?”
阿茂抽噎難繼:“娘娘自己心中難受,就不要過問奴婢的閒事了。若是讓娘娘心中再添了堵,奴婢就是有十個腦袋也不敢。”
嘉敏氣道:“你若是不說,諒你有十個腦袋也不敢。”
“是……”阿茂擦了擦眼淚,“奴婢剛收了家書,去歲大旱,鄉民顆粒無收,官府雖有撥糧,可都不濟用,到了如今青黃不接的時候,父老鄉親不僅連裹腹的糧食沒了,就是春耕糧食也被劫匪搶走……奴婢的家父病重沒有喫喝,剛剛已經過世了……”
嘉敏驚得翻身坐起,“這麼大的事情你怎麼不早說?”
阿茂紅着眼圈兒,“這不過是奴婢的家事,奴婢怎好驚擾娘娘?”
“既是你的家事,也是國事。你家中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它人了,今歲春雨連綿,也不知道春雨中有多少鄉親父老飽受飢餓。香柔,去多拿些銀子,給阿茂家用。”
香柔忙去庫房裏取了沉甸甸的一大包銀兩,遞給阿茂,阿茂感激涕零,跪在地上連磕頭,“娘娘大恩大德,奴婢無以爲報,唯置於死效忠……”
“就你這張嘴,還不快些停住!”嘉敏輕聲呵斥着,阿茂忙用手捂住了嘴巴。
“本宮還有一些事讓你們去做。”
“娘娘只管吩咐。”
“本宮要微服出宮,不可驚動宮中任何人。”
“娘娘……”
“不必再多言。”
嘉敏爲出行方便,帶着面紗,一副富家小姐的打扮,香柔和阿茂則是跟隨的奴婢、小廝裝扮。
出了宮門之後,才發現城中餓殍滿地,飯鋪、包子鋪早早地歇業,流民們與狗一起搶着垃圾堆裏的魚骨頭,到處都是竄入城中的鄉下人,逢人乞討。
看着雨廊下飢餓的婦弱兒童,嘉敏心中說不出的難過,直奔城中糧鋪而去,糧鋪前站了滿滿一圈兒的彪形大漢,顯然是爲防流民搶糧。
商主見嘉敏衣着貴麗,舉止非凡,以爲是大主兒,腆着臉笑着將嘉敏三人請了進去,好茶好座地伺候着。
“不知道這位貴主要買多少米、多少黍子、多少小麥呢?”
“你們這裏有多少,我就買多少。”
商主駭得閉不上嘴,鼻子噴着冷氣,哼一聲道:“姑娘好大的口氣,別說全部的糧食,就是十分之一的糧食你也買不起!”
阿茂怒道:“嘿!還真是張狂,你就說說你這裏多少糧食?我們都買了!”
商主叉開了兩個巴掌,眇了一眼香柔手中的錢袋,趾高氣揚道:“這個數目,千兩黃金。想要買完我這裏的糧食,不是金陵城中的皇甫家、楊家、萬家三大府,你們想都別想。”
嘉敏詫異:“這麼貴?平時糧食不過是500錢一石。你這是貪得無厭!”
“平時是平時,姑娘也不看看現在是什麼時候。”
阿茂忍不住罵道:“外面餓殍滿地,你這個奸商,竟然囤積高賣,發難民財!”
商主不屑道,“這位小哥,你若是不買,就請出去,你們不買有的是人買,我還要招待其它的客人!恕不送客!”
“買!誰說我們不買了!我們當然買!”嘉敏站起身,“而且我要以平常的市價全部買下!”
商主臉色十分難看,不客氣地喝道:“來人吶!送客!”
幾個彪形大漢悉數涌了進來。
“你們誰敢?!”香柔一聲斥令,拿出鳳印,那金碧閃閃的光亮刺得衆人眯了眼,幾個莽撞大漢尚不識貨,可那商主走南闖北,什麼世道沒見過,自然認出了鳳印,只是不知是真是假,頓時嚇得傻了。
“國後孃娘買糧,你們誰敢阻攔?若是不賣就是與朝廷對抗!”阿茂厲聲道。
商主被這一生厲斥驚醒了,誠惶誠恐地跪在地上:“草民……草民參見國後孃娘,草民有眼不識泰山,草民自己……自己……”他想了想,兩隻肥豬蹄般的手啪啪地摑着自己的臉。
“你商鋪裏的糧食悉數運往昇元寺,你的死罪就能免!”嘉敏沉聲道。
商主哪裏還有不依的道理,忙點頭哈腰,“娘娘說的是,草民馬上就運……”
嘉敏不再多說,香柔留下錢箱,三人一起走了出去。
如此在金陵城中走了一圈,幾個囤積居奇的商主都主動繳出了糧食,不到晌午,昇元寺中的空地上已經堆放了如山的糧食了。
嘉敏又讓寺裏的和尚將糧食熬了粥,賑濟給饑民們,一時間前來領粥的饑民在昇元寺前排起了長龍,嘉敏親自將熱情騰騰的菜粥發放給饑民們。
就在此時,昇元寺外的街道上突然傳來童謠聲:“索得娘來忘卻家,後園桃李不生花。豬兒狗兒都死盡,養得貓兒患赤瘕……”童聲稚嫩,在春雨飄搖的街衢上格外清脆響亮。
歌謠飄過,而街上的人卻議論開始了——
“最近城中大街小巷,到處都流傳着這支童謠,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聽說是唱當今國後孃孃的……”
嘉敏本來給饑民們分粥食,聽到說及自己,也聽得了幾句。
“聽說現在的國後孃娘是昭惠後孃孃的親妹妹,爲了爭寵,把自己的姐姐害死了,現在魅惑了國主,讓整個後宮的嬪妃都遇害了呢!”
“是是是,我也聽說了,朝中大臣三番五次勸諫國主,可國主不聽,還差點誅殺了大臣……”
“唉!可惜了!妖女禍國啊!國主剛迎娶國後,就發生了城民墜瓦、國中大旱的天災,可見天命不佑,大唐要亡國咯!”
衆人亦都搖頭嘆氣,寺外一片慘淡唏噓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