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男配的人生(快穿) 第547節 作者:未知 既然是夫妻,那得去一趟,顧秋實放下碗起身。 “要說這胡大鑼可真有福氣,這就要當爺爺了。” 此話一出,立刻有人開罵:“你可別閉嘴吧,太缺德了。” 最先開口的人大概喝得有點多,不滿地嚷嚷:“我這說的是事實呀,今兒他兒媳婦進門,可不就是快抱孫子了嗎?繼子生的兒子,就不是孫子了?” 顧秋實聽到這一句,心裏有了幾分底。 這院的房子有五間正房,最中間是堂屋,這會兒大門開着,靠牆還有香案擺着。香案的左右兩邊各擺了一把椅子,應該是留給新人的高堂所坐。 走在前面婦人大概是三十歲左右,肌膚白皙,走動間腰肢款擺,雖然穿着樸素,但比外頭坐着的那些婦人要好看多了。 她先進了堂屋左邊的那間正房,等顧秋實也進門後,飛快將門關上。 “虎子爹,一會兒你能不能別出去啊?” 顧秋實沒有記憶,去外頭應付容易露餡,於是點點頭。 婦人眼圈一紅:“虎子爹,你真好。以後我當牛做馬償還你的這份恩情,虎子要是敢不孝敬你,我先打斷他的腿。” 她扭身要出門,“你喝了些酒,躺會兒吧,一會兒我就說你喝多了。” 語罷,人已經關上門出去了。 這屋中有牀有衣櫃,雖然保養得不錯,不見什麼灰塵,但一看就是用了多年的老物件。 牀上的被子整整齊齊,顧秋實拖了一牀當枕頭,靠了過去。 原身胡大鑼,出身在白玉鎮,家中兄弟五個,他是最小的老五。 雙親生他的時候年紀已經近四十,算是老來得子。 都說百姓愛幺兒,可胡家不一樣。 夫妻倆前已經生了四個兒子,還全都養大了,雖說多子多福吧,可是兒子太多,就不稀奇了。 胡大鑼生下來的時候,大嫂已過門,二嫂都定下了。並且,大嫂肚子裏已經揣了孩子,他生下來嗓門特別大,因爲奶不夠喝,白天嚎,晚上也嚎,原本幾個哥哥都還有個還算斯文的名字,到了他這裏,因爲愛扯着嗓子吼,加上兄弟幾個肯定不願意讓爹孃拿銀子請秀才取名字,胡父做主,給幺兒取名大鑼。 他才半歲不到,就做了叔叔。 五歲不到,已經有了五個侄子侄女。 父母在不分家,院子裏的六個孩子最大的纔不到五歲,全部都是需要人盯着的年紀。一家人忙得心力交瘁,三個兒媳婦埋怨婆婆一把年紀還要生……誰生的孩子誰疼,胡母不一樣,她不敢太疼兒子,要不然幾個兒媳婦就要鬧。 胡大鑼從記事起,聽得最多的話就是要照顧侄子,做叔叔的要讓着侄子。 而事實上,他這個叔叔比最大的侄子也才大半歲不到而已。 喫的要讓着他們,穿的要讓着他們,幹活的時候必須頂着前頭。幾個孩子誰要是摔着了或者傷着了,都是他的錯。 小時候胡大鑼也希望家裏的人能疼疼自己,等到稍微大點,胡大鑼也明白了,他在這家裏就是人憎狗嫌,沒有人會心疼。 於是,七八歲起,他基本上就不落家,天天在外頭幫人跑腿,不管是給口點心也好,還是給半個饅頭或者是半碗糊糊,只要喊了他就幹。 胡大鑼也想過跟人學手藝,但是學手藝需要正經拜師,拜師時要送上一份豐厚的禮物。 他沒有銀子準備禮物,跑去給一個木工打雜,又被木工的那些徒弟排擠。他不是看不懂人臉色,後來就不去了。 然後他又想上山採藥,可惜不認識藥材。採了一大堆,對的沒幾株,又因爲不會炮製,跑一天也賺不了兩個銅板。 後來他逢集就到鎮上去給那些小攤子幫忙,但也經常被人臉,除非是攤主特別忙,纔會默認他幫着幹會兒……不是每次都會給酬勞。 他漸漸大了,想要穩定一些,就想去酒樓幫工,即便是在酒樓裏喫剩飯剩菜,至少也能混個肚飽。可惜他連一身體面的衣裳都沒有,穿得太差,掌櫃嫌棄他打擾客人興致,不願意讓他在酒樓裏轉悠。 可能他實在太可憐了,掌櫃有些不忍心,便給他指了一條明路。讓他去山上砍柴,只要是耐燒的柴火,掌櫃就會給銅板。 從那天起,胡大鑼跑去林子裏撿柴……他沒有砍柴的刀,只能靠撿,或者是掰一些比較細的樹枝。 但是大酒樓的鍋竈從早到晚燒着,就喜歡那種大的柴火。像這樹枝,一點都不熬火,他辛辛苦苦撿一天拖一捆回來,半個時辰都沒有就燒光了。 掌櫃再想要接濟他,也不可能自掏腰包,只能按市價。 但對於胡大鑼而言,能夠換到錢就行。 如此過了兩三個月,掌櫃實在看不下去了,悄悄給了他一把柴刀。 胡大鑼在那之後砍到的柴越來越多,他天天都在幹活,又慢慢長大,手上的力氣越來越大。十一歲時,他就能砍很大的一捆柴火。 原本可以砍更多,但因爲靠近鎮上的山頭不能隨便砍伐,他只能去更遠的深山裏。 這期間遇上過狼,好在他運氣好,給躲過去了。 砍的柴越來越多,他漸漸的就能填飽肚子了。因爲掌櫃可憐他,偶爾還會給他一些剩菜。胡大鑼就這樣慢慢長大。 當然了,他一個人肯定是供不上酒樓需要用的柴火,還有其他的樵夫會固定來送柴,一開始他砍得少,樵夫沒把他放在眼裏。後來見他越砍越多,樵夫也緊張起來。 因爲酒樓只有那幾口竈,從早到晚也只能燒那麼多柴火。換句話說,酒樓每個月買柴火的銀子是固定的,並不是因爲多一個人就會多出銀子。胡大鑼砍得多了,樵夫分到的銀子自然就會變少。 樵夫砍柴更用心,酒樓的柴房堆不下,就只能暫停收柴。胡大鑼沒法子,又去找了其他的事情做。 反正,只要有人給銀子給好處,他就什麼都肯幹。 偏偏願意請他幹活的又都是些混混無賴,久而久之,雖然胡大鑼什麼壞事都沒碰,他的名聲還是越來越差。 整天遊手好閒,跟那些混混無賴作堆……別說外人嫌棄,就是胡家的幾個嫂嫂,都不喜歡看見他。 更絕的是,在胡四哥定親後,他未婚妻那邊以他有一個名聲不好的弟弟爲由多要了二兩聘禮。 胡家自然是不肯的,找了人說和,但人家放下話,要是不肯給聘禮,婚事就作罷! 胡四哥跪在了爹孃面前。 胡家夫妻無法,只得跑出去借了銀子把四兒媳接進門。 明明獅子大開口的是別人,偏偏全家都把這銀子的損失算在了胡大鑼的頭上。 在那之後,一家人看他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的,胡大鑼和家裏的關係就更差了。 胡家夫妻生了五個兒子,孫輩越來越多,家裏的房子不夠住,胡大鑼一直是和幾個侄子一起擠。他到了成親的年紀,雙親已經年邁,雖然當着家,卻壓不住底下的兒子兒媳。家中每一筆花銷,都要全家商量着來。 在這樣的情形下,家人自然不願意幫他造房子娶妻。再說,他要娶妻,幾個侄子也隨即要議親……胡母想要顧兒子,卻不能不管孫子,加上胡大鑼名聲不好,好多人家聽說後連相看都不願意,他只能被放在後頭。 一年又一年,胡大鑼年紀大了,更不好說親,婚事就被耽擱了下來。 直到他二十二歲那年,有一次從山上砍柴回來,路過白玉鎮上不遠處一個村尾,聽到了破屋子裏傳來女子的呼救聲。 胡大鑼丟了柴火就跑過去,一腳把門踹開 ,看見男人將一個女子壓在身下。他來不及多想,上前將那男人抓了扔出門。原本他還想打架,可大概是他人高馬大,手裏又拎着柴刀,男人轉身就跑。 被救的女子叫賀香蓮,夫家姓陳,不過,男人跑去城裏幹活的時候跟一個女人勾搭上,再不肯回來。 賀香蓮帶着二子一女度日,好在家裏的公公婆婆不認那個狐狸精,只認她這一個兒媳婦。 不過,她身邊沒有男人,好多男人都想佔她的便宜,平時沒少口花花。但賀香蓮沒想到這男人真的敢動手。 當時賀香蓮被救下後衣衫不整,她太過害怕,只顧着嗚嗚的哭。 胡大鑼救了人,卻不想惹麻煩,轉身要走,可已經遲了,好多人圍攏過來……說是有人聽到了破屋子裏女子的哭聲後去村裏請人幫忙。 衆人剛好撞上,胡大鑼說自己是來救人的,賀香蓮也這樣解釋,奈何衆人不聽,陳家老兩口更是口口聲聲讓胡大鑼跪下請罪。 胡大鑼沒有做過的事情,又怎麼可能承認?更不可能請罪。 事情鬧得沸沸揚揚,陳家鬧着要把他送官,胡大鑼平時的名聲不好,還真沒幾個人相信他的無辜。或者說,衆人都不想多管閒事。 就在陳家夫妻憤怒地找了本家幫忙,要把胡大鑼送進城裏請大人主持公道時,賀香蓮上前求情。 說她與胡大鑼私底下早有來往,如果真的要把人送官,她也脫不得身。 這一下可把陳家老兩口給難住了。 他們想要收拾了欺負兒媳婦的混賬男人,卻不願意將兒媳婦也搭進去……他們年紀大了,孫子孫女還小,得將兒媳婦留在家裏照顧孩子。 哪怕是兒媳婦做了對不起兒子的事,真的在外頭和其他男人暗中來往,可說到底,是他們的兒子先不幹人事。 事情鬧大了,賀香蓮沒了名聲。兩人不成親很難收場。 賀香蓮提出二人成親。 但是陳家老兩口不願意將兒媳婦嫁出去,只願意讓胡大鑼到家裏來住。 胡大鑼被陳家老兩口污衊時,只恨自己的爛好心,可他差一點就被送到城裏的大牢去,也只能接受賀香蓮的提議。 至於陳家老兩口的要求……反正他在鎮上也沒有屋子住,搬到陳家也行。 就這樣,兩人的婚事提上議程。胡家夫妻心疼兒子,原本不想答應,可事實根本由不得他們選擇。不說陳家老兩口要揪着兒子不放,家裏的幾個兒子也不允許他們在小五的婚事上多費心神和錢財。 兩人成親,因爲鬧得不體面,婚事辦得極其簡單。 賀香蓮比他大三歲,兩人成親時她二十五,這年紀也不算大,想生孩子也能生。成親那晚,她說了自己對他的歉疚,還表示會幫他生個一兒半女。 她溫柔小意,胡大鑼從小到大沒有被人關切過,一時間竟覺得這樣過也不錯。 第558章 繼父 二 一轉眼就過了十年。 這十年間, 胡大鑼農忙的時候要幫着家裏種地,也好在陳家的地不多,而幹活的人不少。賀香蓮的兩個兒子越來越大, 都不是那種故意偷懶的。胡大鑼幹完了家裏的活兒,還可以砍柴賣錢……這裏的活花掉了他大半的時間,沒再像以前那樣經常出去做短工。 因爲他住在村裏,在鎮上跑腿不方便, 那些混混也不找他了,如此一來,他的名聲反而好了幾分。 這十年胡大鑼過得不容易, 但他也不覺得有多苦, 在陳家,他好歹感覺自己有個家,幹活回來能喫熱的。這是他在胡家的時候從來沒有過的待遇。 如果說有什麼不如意的話, 就是成親十年,他也沒能讓賀香蓮懷上孩子。 爲了這, 賀香蓮心裏很是歉疚, 還瞞着公公婆婆跑去鎮上抓助孕的藥。 藥買回來了, 她藉口說是自己身體需要,有驚無險的喝完,月事還是月月如期而至。 轉眼賀香蓮的大兒子陳阿志成親, 年底就生了兒子,賀香蓮開始帶孫子了。 同年次子陳阿偉成親,媳婦進門兩個月,又有了身孕。 賀香蓮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兒媳婦和孫子身上, 胡大鑼冷眼看着,跟她在一起, 多半不會有自己的孩子。 而這個時候,胡家夫妻年邁,都說人到七十古來稀,兩人都已七十出頭,重孫子都得了一串,但他們心裏最愧疚也最放不下的就是小五。 恰巧老四媳婦又懷上了孩子,和胡母當年一樣,人都快四十了,卻老蚌生珠。 小五這些年過的什麼日子,胡家人都看着眼裏。胡四嫂察覺自己懷了身孕……當時她的大兒子也快要成年,算起來,她的處境和當年的婆婆一模一樣。 她考慮過後,決定落胎。 這件事情讓胡母知道了,她跑去力勸四兒媳將這個孩子生下,完了給小兒子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