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假死
原本姬世榮中毒事情,那些人並不知道,可能是因爲尋找解藥,姬世榮出入過不少地方,所以才被那些人盯上了。
他們原本也不清楚這是怎麼回事,是他們計劃之外的事。但這個計劃之外的事情,既然出現了,那就絕對不能當做,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當然姬世榮中毒對他們而言,也不是件好事,因爲姬世榮的性格,他們再清楚不過的,絕對不會就此罷休的。
說不定會破壞他們的計劃,他們並不想被出意外,所以就只能先解決姬世榮了。
但是很不幸,他們並沒有成功。
他們派出的人很多,但也沒辦法抓到,只有一個人的姬世榮。
當年,姬世榮看起來就老了很多,雖然不是像現在這樣,但年紀看起來也是大了不少。
年輕人的身體自然是活力四射,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自然就差一點。
所以姬世榮在逃跑的時候,也受到了不少的阻力,可是他還是成功的逃脫了。畢竟,除了身手之外,技巧也是需要的。
兩者合二爲一,要甩開那些人,雖然有些難度,可並非不可能,而他也成功了。
但如果他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的話,被抓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不過那樣的情況並不存在。
他慶幸之前沒有和家族人一起行動,不然的話,要是真的逃亡起來,保得了這個,保不了那個,終歸會受到一些損傷。
那個時候他纔會真正的爲難。
其實那些人有好幾次差點抓到姬世榮,但只要沒抓到,給了姬世榮離開的機會,要想再抓到可就難了。
他們也深深的領會到那個道理,只可惜已經太遲了。
姬世榮是離開了,但卻給其他的人留下了不少的負擔。
姬世榮做慣了這種事情,可以變換身份,又重新出來活動。但是那些人,可不一定能夠像他這樣,輕鬆的找到他。
畢竟對方可是有名的大盜,狡兔三窟,他的窟,可能比兔子還要多。
在甩開他們之後,姬世榮也沒有作死,一直在外面蹦躂,他收斂了自己的行爲,除非醫院是不會出現在別人面前的。
不過他從來都沒有放棄找藥,當他再次出現的時候就是五年後了。
五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別人覺得很容易,但是對於姬世榮來說,那可是很難熬的。
姬世榮知道一個人,對付那麼大一個組織很難,但就算是這樣,他也沒打算將他的遭遇,告訴給家族的人知曉。不想將他們牽手進來,以免到最後都沒落個好下場。
他也不是沒想過找其他人幫忙,但是總覺得他們不值得信任,要不就是身手不行。
所以他覺得如果是找不到人,那他就一個人報仇好了。
但是當秦墨和明澤浩出現的時候,他就覺得,那纔是他想要的幫手。
就是不知道對方願不願意幫忙,他也不能肯定,不過他不會強求。
這其中的事情說來複雜,但說了第一句之後,接下來的話,起來就容易的多了。
不知不覺他已經講完了事情的全部,因爲故事太長了,他覺得有些渴,所以就喝了一口水。
這五年,姬世錦榮經歷了不少事情,而且是對他而言,那些事情已經過去了,雖然他並沒有忘記,可是也不會讓他激動得太多。
所以他看起來還算是比較平靜。
可是相比較起他而言,才知道事情的秦墨和明澤浩,可就沒辦法冷靜了。
尤其是明澤浩,聽說死在王泉山墓地的人,是假的明澤平的時候,他就非常的激動。
那是不是代表他的弟弟還活着?
再怎麼樣終歸是有一個希望。
當明澤浩冷靜下來之後,也忍不住想,到底是誰會做這樣的事情呢?
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嗎?
這一時半會他也想不通,今天受了刺激不少,還沒消化的過來。
“我和明澤平接觸過,我知道他是一個固執的人,不達目的不罷休,爲人就還算是正直,他應該不會想出這樣的方式,而且也沒有必要。如果他真的能夠將人安置在那裏,那就能夠躲開機關,既然能夠躲開,那他爲什麼要那樣做呢?”
這其中他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是想不通的。而且明澤平的任務,不是拿到琉璃瓶嗎?
不出意外的話,他應該不會改變他的目標。
“如果只是爲了琉璃瓶的話,他既然能夠進出墓地,應該是很容易拿到的,爲什麼還要死去呢?難不成是爲了在假死之後,給自己弄另外一個身份嗎?”
這實在是讓人想不通。
當然就這件事情他們討論也不會討論出結果,記敘文調查這麼久都不知道,更何況是他們這裏才知道的人呢,沉默想知道的是奇數,也沒調查出那個幕後黑手是誰,這樣直接從對方下手會更容易的多。
說這個問題,我還真知道一點,不過有些不確定。
“之前不是說過,我在一夥人身上看這些奇怪的文字嗎,和王泉山墓地的很像。但那個組織知道的人比較少,我也沒法去打聽。這之前我又發現他們的蹤跡,那些人竟是明澤平組織的人。他們出現的時候,我也看到了類似的文字。不過只有一次,我也不能確定,如果我沒有看錯的話,那兩個組織應該是有關聯的,說不定就是同一個。”
不過這種想法很大膽,就連姬世榮都覺得不太可能。可是,如果在毫無辦法情況下,或許可以去調查一番。
對於姬世榮而言,他現在已經沒有辦法了。
而且他很相信自己的眼睛,絕對沒有看錯,所以他下一步已經打算去試一下了。
現在知道秦墨他們不會將事情泄露出去,所以姬世榮才告知他們,也是希望能夠幫一下忙。
可是他發現,秦墨的表情非常的怪異,他弄不清楚爲什麼,所以就問了出來。
明澤浩自然是知情的,因爲秦墨和明澤平是同一個組織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