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增產
“嫂子,咱們的貨可好賣了,你猜他們拿去賣多少錢一個?”
“我的個天,他們可真敢賣啊,一個太陽帽賣一塊八毛錢,一把扇子賣九毛八分錢,一個花瓶賣二塊二,一個果盤賣一塊二,嫂子,我們虧大了。”
想想批發價,足足便宜了一半啊。
石柱心口都疼了。
李紅梅聽了就在算着賬,確實虧大了。
“也不算虧吧。”杜紅英道:“首先咱們私人不能賣;第二個,如果讓你們在城裏賣喫要喫錢住要住錢,哪怕上個茅房也要錢,這些開銷算到本錢裏面也不少;再者,商場有的店鋪人員開銷也要算在成本呢,只能說,咱們各賺各的錢。”
比如村中婦人們掙的是手工費,石靈掙加工費,她和石柱掙的就是銷售的錢了。
算下來,大家都掙了一些,生產隊也有提留,給李嬸子記了一百個工分。
杜紅英單獨給了李嬸子六十塊。
“紅英啊,我知道你賺了錢,但是這錢嬸子不能要你的,你還要養兩個孩子呢,以後的日子長得很,好好整。”
“嬸子,我會努力的,這錢您拿着。”
“不要不要,你以後掙錢的時候帶上紅梅和石柱就行。”
女兒女婿悄悄的透露過,賣太陽帽這段時間夫妻倆就掙了三位數。
有這樣的好事她還擔心啥,窮女婿也會想辦法,她心裏偷着樂呢。
“嬸子,您得拿着,以後我纔好請您幫忙,明年咱們再想點新花樣來編。”
“那行,嬸子就跟着你發財了。”
知道杜紅英是真心要給,李嬸子也就收下了。
七生產隊的婦女們悄悄的數着自己積攢下來的私房錢,多的掙了五六十,少的也有一二十。
今年的麥秸稈用完了,心裏都暗自想着明年還要多編點。
隊長杜天全又有了新的愁苦。
“又天干,秧子栽下去了田都裂縫了,再幹下肯定不行。”
“老天爺要作弄人,又不只幹咱們七生產隊,大家都是一樣的,你愁啥子?”
陳冬梅就覺得杜天全是找不到來愁。
“你不懂,我們七生產隊的小麥都豐收了,遇上天干大家都問我咋個整。”
意思是都要向他學經驗。
“咋個整?抗旱唄,又不是沒抗過。”
“唉,也只能這樣了。”
遇上大問題就開社員大會。
“隊長,沒啥說的,咱們別的本事沒有,力氣大,不就是挑水抗旱嗎,爲了喫乾飯,幹就完事了。”
“就是,小麥都能豐收,就不信穀子還會差了。”
“那行,既然是要抗旱,那順便就施點肥了,各家各屋茅坑裏有肥的,都挑出來加一點。充分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奮鬥精神,爭取咱們的穀子也大豐收再創輝煌,大家都多分點糧。”
“好,我們聽隊長的。”
見過一窩窩澆小麥的,沒見過一窩窩澆秧苗的。
天太乾了,水一沾泥地就沒影兒,肩挑背磨的水珍貴得很,全村人都在田裏穿梭抗旱,看得別的生產隊的人都在嘲笑。
“這麼幹的天這點水下去能管幾天?”
“有個剷剷的用,這個天干下去還是得曬死。”
“他們小麥分得多收吃了飽飯有力氣幹。”
“唉,我們今年可能又惱火了噢。”
……
有人在哀嘆有人在擼起袖子加油幹。
八隊也在抗旱但是人心不齊,偷懶的佔多數,記工分都不好記,甚至發現記的工分再多也沒用,到時候的糧還不夠爭。
七生產隊的抗旱一直都在幹。
輪流着沒停歇,直到秧子封箱了,綠油油的一大片擠都擠不進去人了才罷休。
“抽穗了。”
別的生產隊的秧苗變黃了,曬死了,七生產隊的抽穗了。
這個時候他們也沒空閒,又在地裏種紅苕。
反正就覺得七生產隊的人都是鐵打的似的,個個幹勁兒十足。
“你們生產隊的人打了雞血啊,爲什麼幹活都這麼扎勁兒?”
八隊的隊長就好奇的問杜天全。
“他們知道幹了纔有啊。”
杜天全這時候無比慶幸分了組,各組的人都鉚足了勁兒來幹,因爲他們嚐到了甜頭,多幹多得,地裏有了家裏纔有。
沒分組的八隊出工的時候百多號人,真正幹活的有幾個呢?
都怕自己喫虧多幹了,力氣都省着用。
“杜隊長啊,我總覺得你給他們施了魔法。”
“哈哈哈,我有這能耐就好了。”
毫無例外,立秋的時候七生產隊的兩百來畝地黃燦燦的一片豐收景象。
沒新聞可寫的雲同志騎個自行車就往通安村跑,看到這樣的場景心情激動,按下了快門鍵。
採訪,必須採訪杜隊長。
杜紅英爲了感謝他給自己找銷路,又辛苦了追風搞了幾條大魚回來煮給他喫。
“你們生產隊簡直就是魚米之鄉。”
魚足飯飽,素材也多,雲同志覺得只有到通安村來纔會有靈感。
今年糧食欠收是註定的,很多地方甚至絕收。
通安村卻是兩派場景,八隊的穀子稀稀落落的,一畝地可能就一兩百斤的收入。
採訪杜隊長,杜隊長估算了一下。
“今年的穗子長,我也看過了不比去年差,甚至可能比去年增收。”杜天全感慨道:“我們社員同意從小春抗旱中總結了經驗:只要不怕苦不怕累,人定勝天。我們足足抗了一個多月的旱,直到秧苗封箱了纔沒管。”
“我一直很好奇,杜隊長給社員們都是怎麼做思想工作了,才能讓社員們聽從安排不抗拒幹活?”
“我們的社員生產積極性都高,大家都在爭做生產積極分子,多生產多打糧爲社會主義建設作貢獻。”杜天全總結了一點經驗,採訪的時候只管說好話,給全社的社員都把高帽子戴上,他們想下都下不來,之後纔會更努力的幹。
立秋後第十天,又開始打穀子了。
因爲分了組,這些活兒都不用杜天全操心,他和保管會計婦女主任只需要監督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