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四章 人要懂得變通
路上正好聽聽洛俊言說村裏服裝廠的事兒。
“嫂子,我正式接手四個月了,還有很多地方不足。”
“慢慢來,誰都不能一口氣喫個大胖子。”說起胖子,杜紅英想起了看到王小青的樣子:“你是不是要當爸爸了?”
“是的,有四個月了。”
“哈哈,看我眼力真好。”雖然沒有出懷,但是杜紅英有經驗啊,一眼就看出王小青走路不正常,肚子裏揣着一個寶,平時風風火火的姑娘走一步路都小心翼翼的了。
這可真是一個好消息,回頭想辦法告訴洛俊坤去。
“嫂子,我哥還是沒有消息嗎?”
“你哥很好,別擔心。”
那啥,呼風喚雨的老大,真的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當然,背後的危險只有他自己知道,杜紅英也不敢給洛俊言講。
“嫂子,讓我哥注意安全,我等着他回來。”
杜紅英……看似簡單的願意怕是不能實現了。
但凡他在一天就不會將危險帶到親弟弟面前。
“對了,我那個表叔怎麼樣了?”
“就是接替我做搬運的於興勇?”
“嗯。”
“是個很實在的人,前幾天他找我了,準備不做搬運了。”
啊?
怎麼回事兒。
等知道是受了幺姨的影響想要跟着幺姨出去跑銷售時杜紅英點了點頭:這就對了,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幹搬運撐死了也就是拿個死工資,而且還很費體力很辛苦,越到老越喫力,但是幹銷售就不一樣了,懂變通的人都不差。
“我幺姨幹得還不錯?”
“是的,幺姨不擺攤,就是下鄉賣,她每天都騎着自行車走街串巷的,每隔一段時間又重複走一次,一直都走那些熟悉的線路。”
“從收雞蛋鴨蛋到賣牀單被套再到賣電子手錶衣服褲子,我幺姨應該積累了不少的老客戶。”
“可不,就沒有幺姨不敢賣的,你敢信,她就這樣走街串巷呢,居然賣了十多臺的電視機了。”石柱道:“她和那些鄉親們熟悉,哪家要嫁女兒娶媳婦什麼的都會和她聊天,聽說要買電視什麼的立即就告訴她去我們店上買,還給寫一個條子,優惠兩塊錢,然後那些人就真的來買了。”
“那兩塊錢?”
“是幺姨的提成裏面減,我們所有的商品都是一個價的。”
“我幺姨還真是不按常理出牌啊。”杜紅英樂了:“萌萌和牛三姐的店生意如何?”
“很不錯,銷量一直在遞增”
“嗯,說明這兩年大家的腰包開始鼓起來了。”
買布還要布票,買成衣又好看又方便,關鍵是一算價格還能省下裁縫錢,又是長久的生意自然就不錯了。
“是啊,我感覺到處都是商機。”石柱興奮得很:“嫂子,咱們要不要在外省也去轉轉?”
“你趁這兩天有空在蓉城看看吧。”
石柱的胃口還挺大,從一個小鎮到一個縣再到一個市,現在居然還想去外省,一個省都不夠他玩兒嗎?
“你也去看看,既然到了蓉城就別慌着回去,走出來了就多看看,看看外面的世界。”杜紅英對洛俊言道:“藍大哥那邊的廠正式投入生產後是不是就不送貨去了?”
“嗯。”洛俊言也是壓力山大,要知道他接手這個服裝廠生意紅紅火火的,工人工資也挺高,完勝縣城裏百分之八十的正式職工。
但是藍柏楊一走,就像是蜂王分家,他會帶走一部分業務,牛三姐和姜剛李萌萌三個店的出貨就會變到他那邊去,畢竟這三人的店離蓉城近。
“那你得想辦法拓展銷路。”
“蓉城有藍大哥他們。”洛俊言的意思是有藍柏楊就不去競爭了。
不和兄弟搶飯碗,他有這種念頭也正常。
“你去看了蓉城的市場行情就知道了。”
一路上都在聊各種情況,杜紅英這次回來得匆忙,倒是用了這六個多小時的時間將家裏大多數的人和事都瞭解了一遍。
“嫂子,石柱哥,洛廠長,到了。”司機小肖將車停在了一個小院門前按了按喇叭:“這兒就是姜哥他們住的地方。”
“總算到了。”
從早上五點半出發到現在十一點杜紅英坐得腿都麻了。
活動了一下才下車。
“嫂子,哈哈哈,團長說你要來我還不信,沒想到你真的來了。”
“那肯定要來呀。”杜紅英看着姜剛:“你小子變老了一樣呢,累的?”
“嘿嘿,嫂子,我當爹了,伺候月婆子和孩子,這段時間沒睡好。”
“哎呀,這可是大喜事。”杜紅英連忙問是閨女還是小子。
“是個閨女,乖得很。”
誰不說自己的孩子乖呢,看他笑得大門牙都得着涼,石柱沒眼看了。
“恭喜你呀,姜兄弟。”
“謝旋洛二哥。”
姜剛嘿嘿的笑,所有人的恭喜他都照單全收,想他從閻王殿前走了一遭回來就覺得能好好活着就不錯了,如今有老婆有閨女,嗯,還有錢,這不是喜是什麼?
“藍大哥那邊是十二點開始對不對,離這兒不遠吧?”杜紅英看了一眼手錶。
“嗯,不遠,就在這條街口的那個飯店。”姜剛道:“我問了藍大哥要不要幫忙,他說不用,人不多,就只有四五桌。”
“那就先卸貨。”杜紅英道:“卸了貨過去喫喜酒。”
一車的衣服放在外面不安全,車子又開不進去。
“好,卸貨。”
姜剛、石柱、小肖和洛俊言擼起袖子就開幹。
“我也來幫忙。”
“別別別,嫂子,你去看看小梅和孩子,我們來就行。”
是噢,她確實有事兒幹。
“嫂子……”白冬梅聽到外面的喇叭響就知道有貨來了,她現在在月子裏幫不上忙,還是起牀燒開水。
“呀,你怎麼自己動手了,快回去躺着,別累着了,月子裏沒休息好以後有得你受。”
說完這話杜紅英先笑了:我果然繼承了老孃的天賦,當年生孩子坐月子的冬梅娘經常把這話掛在嘴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