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零一章 又見茅草屋
路上的艱險算是過了,天上就是餓,餓得前胸貼後背才聞到了村子裏的人間煙火味。
看着村子裏那些低矮的茅草房,心裏又十分酸楚。
據顧波說他家也是茅草房,而且還不止他們一家人是茅草屋。
這個村子叫埡口村,總共有三十七戶人家,他掰着手指算了一下,只有四家人屋頂有瓦。
“他們住在山上,這麼遠的路就算買得起瓦也挑不回來,人工費就貴得嚇人。”
就算有蓋小青瓦的人家,也只蓋了兩三間主屋,像廚房、豬圈、茅房這些地方全都是茅草屋。
知道大表叔家是茅草房,但是,親眼見到這三間茅草屋,杜紅英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
明明是大白天,進門伸手就不見五指,空氣中還瀰漫着一股潮溼的黴味。
杜紅英直接退了出來。
“大老表。”陳冬梅進的是廚房,也看不見人,憑感覺顧維新在裏面:“你在煮飯啊,煮好沒嘛?我們來給你過生了喲。”
“煮好了,煮好了。”
顧維新甚至沒聽出聲音來,也不知道來了是哪一個客,一邊咳一邊走了出來:“你們早,哎呀,你們真是想得周到。”
走到竈房門口才看到是陳冬梅:“哎呀,是冬梅和天全啊,這是……”
看到杜紅英和高志遠小潘,愣了一下:“這是你們家的三個娃娃?咦,不對呀,紅兵我早些年見過的,好像沒長這麼高。”
“大表叔,我是紅英,這是我們當家的你喊他小高就行,這個是小高的戰友小潘。”
“噢,對對對,紅英,我記得你的名字,你結婚的時候你表叔娘來的,她說你嫁到本生產隊,小高是雙胞胎,嫁的是大哥。”
高志遠臉一下就黑了!
這個表叔的記性是不是太差了。
“呵呵,表嫂記錯了,嫁的是弟弟,叫高志遠。”
陳冬梅挨着女婿站的,聽到大老表的話下意識的看向女婿,女婿的臉黑得夠快,心想大老表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啊。
“啊,噢,噢,是我記岔了,上了年紀了,記性不好。”顧維新有點尷尬:“你們坐,你們坐。”
連忙去屋裏端了幾張竹椅子出來。
“大老表,這椅子是你做的啊?”
“是噠,我也沒別的本事,就只能編點篾貨,賣得掉就賣,賣不掉就自己用了。”顧維新一聲嘆息:“現在上了點年紀了,爬坡下坎也惱火,這些笨重一點的東西都挑不下山了。”
“這椅子做得真好看。”杜紅英承認,這是她見過最好看的椅子。
“你那張是小濤才做的。”顧維新道:“這個娃娃讀書不得行,手還多巧的,教他編篾貨,看幾眼就會了,想法還有點多,你看,一張篾板凳上,他還編了一個字。”
杜紅英看那張篾板凳上,中間赫然是一個“福”字。
“他說這叫坐在福上,就是有福之人了。”顧維新自顧自的就樂了:“這個板凳賣得最好。都要賣三塊錢一張。”
這麼精美的板凳才賣三塊?
而在大表叔眼裏,三塊就算很多了!
“小波這個娃娃……”杜紅英這才發現人沒在眼前:“小波呢?”
“他說去他二爺爺家幹什麼喲,我沒聽清楚。”
杜天全是當過領導的人,一進這個村子他感覺到處都需要幫扶,心裏也在納悶,他們的領導幹部些都在幹啥呢?
“他怕是去橋頭上接他姑姑去了。”顧維新還是在擔心閨女:“都要晌午了噠,這丫頭還沒來呢,是不是沒趕到班車?”
“二妹子怕少有回來喲?”
陳冬梅口中的二妹子就是顧維新的女兒,在家排行二,大家都喊她二妹子。
“哎,她嫁得遠,又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沒有時間回來。”顧維新道:“上次回來好像是我滿七十那年了。”
“你今年七十幾了,我都記不得了。”陳冬梅只知道這個大老表歲數比他們大,大多少歲記不太清楚了。
“今年七十五了。”
說完又咳嗽了起來。
親爹滿七十回來了一次,今年七十五了才又有時間回來,一個閨女嫁出去,五六年纔回來一次,杜紅英突然就覺得姑娘嫁遠了沒意思。
“那二妹子就有五年沒回來了。”陳冬梅下意識的看了一眼自家閨女。
算了,閨女嫁得近和嫁得遠與回孃家次數是不成正比的。
想當初,她也是想着女兒不遠嫁,高家知根知底的,張桂蘭和她要好,嫁到高家閨女不受欺負。
結果呢,欺負閨女就是張桂蘭帶頭。
還有,想着閨女嫁得孃家人也有一個照應。
最後,孃家在這兒,杜紅英跟着高志遠東跑西跑的。就算嫁到本隊,也是要隔上很長時間才能見到人。
好在,她三五兩天的打個電話回來問候家裏,自從有了電話,也沒覺得嫁得遠了。
“是啊,上次寫信說她婆婆又癱在牀上了,男的要去掙點錢,她要管老的,還要管地裏,又要管孩子。”顧維新心疼閨女:“小波寫信給她,她說要回來給我過生,我都還在擔心,看她走得開不噢。”
正聊着家常,就見顧波提着一個菜籃子回來了。
菜籃子裏裝的居然會是碗筷。
“小波,你上哪兒拿的這些東西?”杜紅英想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吧?
連這麼幾個人的碗筷都不夠嗎?
“二爺爺家借的。”顧波進了廚房:“我們家一直人少,以前爺爺買的碗被我打爛了四個,所以就不夠用了。”
“我小時候也打爛了碗的,你打爛了碗捱打沒有?”
“沒有,爺爺只讓我下次小心點,說再打爛以後我們只有端鉢鉢喫飯了。”顧波笑道:“所以我現在都特別小心了,就沒再打爛過碗了。”
伸手不見五指的廚房,杜紅英看顧波抓了柴火點燃要燒火。
“你要炒菜煮飯嗎?”
“嗯,煮一個湯。”他剛纔去二爺爺家借了五個雞蛋,人多菜不夠湯來湊,總得讓客人喫飽纔好。
“那我幫你吧。”杜紅英道:“我們帶了一個鴨子,我來燒鴨子。”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