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
感覺天都要塌了!
爺爺說既然來都來了,就讓他在這個村小和孩子們學習兩天,體驗一下村裏孩子學習的不容易。
二十三個大大小小的孩子擠一間教室,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不等。
一個教室六個年級,一個班從一到三五個孩子不等。
陳老師拄着拐站在講臺,講了一年級的課佈置他們寫作業,又講二年級……
杜二娃大開眼界。
以前最佩服的就是他的田老師,給高三幾百號學生上大課,牛得不要不要的。
但是現在開始佩服陳老師了,多厲害啊,一天要講六個年級的課,給六個年級的學生上課,給六個年級的學生批改作業,語文數字體育音樂繪畫一把抓,他是怎麼做到的?
杜二娃看着那些小孩交上來的作業,字完全是一筆一畫湊出來的,答案千奇百怪……明明課堂上講過的,他們是怎麼做到牛頭不對馬嘴,答案亂七八糟的?
看着這慘不忍睹的作業,就萬分同情陳老師。
“陳老師,你後悔來村小了嗎?你會在村小待多久?”
“你這孩子……”陳老師愛憐的撫摸了一下他的頭:“想家了吧?”
“嗯。”
杜二娃待了兩天,是再也待不下去了,他想念家裏的電燈,電話,電視,甚至想念田老師大聲的罵他和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黃荊棍兒了。
“你是山外來的,想家了隨時可以回去;而他們出生就在這山裏,如果沒有人給他們指路,教導他們,他們從小到大,到老都只能在這山裏。”
“特別是那些女孩子……”
山外的孩子放學時揹着書包,到家就做作業,就喫飯睡覺,還可以在爹孃面前撒撒嬌。
“山裏的孩子放學時背的是背篼,或打柴或割豬草、兔子草;放下背篼又會背上家裏年幼的弟弟妹妹,還要煮飯洗衣幹不完的家務活,書包根本就不用揹回家,因爲她們沒時間做作業。”
“等到了十六七歲,山外的孩子上初中、高中、上大學時,她們可能就已經背上了自己的孩子,早早的當了媽媽了,她們自己都還只是一個孩子,卻成了孩子的媽媽……”
這話杜二娃是信的,因爲媽媽就經常和姐姐說女孩子一定要多讀書,變優秀,見世界,纔不會把自己困在那一方小天地裏。姐姐要去京城讀書,一家人都大力支持,而這個村小的孩子,年紀小的時候還有女生,到五年級以後就女生都沒有了。
昨天還來上學的女生,今天就沒來了。
一問,是家裏人不讓上學了,說長大了,可以幫家裏幹活了。女孩子早晚都要嫁人,都是人家的人,讀這麼多書有什麼用?
和爺爺說起這些,爺爺說也是現在改革開放還好多了,女孩子也有機會出去打工,如果是以前,她們一輩子都可能走不出大山。
“這也是爺爺想要幫助這個村小的原因。”杜天全道:“我這次來就是來了解一下具體需要一些怎麼樣的幫助到這個村小,讓他們能正常的上學,能順利的小學畢業。”
真的,都不敢奢求讀初中了,讀初中就是走出大山,去鎮上上學的事了。
杜天全和陳老師坐了下來仔細研究這個村小的問題。
“太偏遠了,這個村小離鎮上幾十公里,交通不方便,年輕教師都留不住。”
據說村小是從掃盲班開始建的,老師卻是從各行各業的青年人中挑選。
工作組的同志、下鄉知青、本校小學畢業的畢業生、中心小學支教的老師、村裏請的代課老師……出處五花八門,無一例外都是不能留下來。
“村小這條件……”
這哪是小學啊,村子半山腰兩間屋子,一是做教室,一間是老師的宿舍,不遠處搭了一個木棚子中間隔了一下就是男女衛生間,就這樣的條件,誰來看見了都要說一聲再見。
“還有最大的問題就是村裏的生源,高年級輟學率達到了百分之八九十了。”而且,學生來學校上學的年紀普遍偏大。
城裏是六歲就開始上學前班,七歲上小學一年級,村小的孩子八九歲纔來上一年級,在大人眼裏都覺得無所謂。
能讀就讀,不能讀就回去做家務,特別是女孩子不能讀長大一些直接嫁人,什麼都不影響。
家長的愚昧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悲劇。
“據我瞭解,最近幾年年輕的父母出去打工了,村裏的小孩子十有八九都跟着祖輩一起生活,祖輩還在沿用着老方法教導孩子,這些孩子……”
一言難盡啊!
要改變他們,得從根本上從思想上去改變。
短時間內,他們在學校是一個樣子,回到家立即就變回了原形,這不是短暫能做好的事兒,而是一項長久的,持之以恆的事兒。
“還有一點,也不知道當提不提。”
“陳老師,你請講。”杜天全發現這個陳老師確實是做足了功課,什麼事情都很到位。
“就是這個學校的條件實在太差了,老師待遇也低,來這兒的都只能是代課老師,代課老師原本就沒有正式老師工資高,還要在這樣的條件下幹工作。”陳老師道:“有句話說得好,不能既想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喫草。打鐵需要自身硬,想要讓老師留下來,就得讓老師覺得值得。”
“據說去年一個代課老師是鎮上的一個小年輕,他幹了最後一個月就不幹了,理由是學校差就不說了,工資太低了,還當不了在工地上去搬磚。”陳老師感慨道:“現在外面打工的人確實也能掙錢,當老師的人得守得住清貧,現在是不容易找到這樣的人了。”
這話很現實,也很正確。
杜天全將陳老師說的問題一一記了下來。
“杜主任,您這是……”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單薄的,單靠我一個人,我也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杜天全道:“但是我可以找人幫忙,陳老師,你安心在這兒教他們,這些問題我來想辦法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