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給外婆找事做
杜紅英見到眼前的小夥有那麼一瞬間的恍惚:長得和年輕時的石柱一模一樣,基因真是一個奇妙的東西。
只不過氣質上是大不相同,當年的石柱憨厚老實,眼前的石墩壯實眼沉穩。
“石墩明天回訓練基地?”
杜紅英很擔心他的狀態。
事實上是李家人都在擔心他狀態受到影響。
“紅英姨,我來給您和杜爺爺杜奶奶拜了年,馬上就走,回基地訓練。”
“不是說三天假嗎,這麼着急?”
這倒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
“早一點回去,早一點收心,多訓練幾次。”
回家來了,肝腸寸斷,除夕夜一宿未眠。
面對災難,有的人深陷泥濘爬不起來,而石墩選擇了勇敢面對,越挫越勇。
有人故意將家人和教練隱瞞的事透露給他,就是想讓這份災難打垮他。
石墩不是別人,從小就是摸爬滾打中爬出來的娃娃,小時候也沒少聽爸爸媽媽講那過去苦難的創業史,講紅英姨引導他用短褲換雞蛋的事兒,講下鄉賣血旺的經過……
爸爸事業有成不是坐等靠得來的,而是拼搏努力一步步做出來的。
爸爸花了大筆的金錢和大量的精力託舉自己,爲了就是讓他在賽場上有嶄露頭角的那一天。
爸爸媽媽沒有了,但是他們殷切的期盼還在眼前。
石墩沒法在家裏待了,他要回訓練基地,他要努力,要化悲痛爲力量,他要排除萬難,要抗拒所有的干擾,他要上賽場,他要拿到金牌來告慰父母在天之靈。
大年初一石墩就要訓練基地。
李紅運不放心要送他去。
“舅舅,我是大人了,您工作也辛苦,還要照顧外公外婆,妹妹還需要您和舅媽幫忙照看,我就不用送了。”石墩道:“您放心,我會好好的。”
“你這孩子……”
“我不是孩子了,我都二十多歲了,要是在鄉下都該談婚論嫁了,再過兩年娃兒都能打醬油了。”
石墩這話讓李嬸子眼前一亮。
“石墩,你想要談個什麼樣的對象,外婆幫你把關。”
啊?
石墩沒想到隨口一句話會讓外婆上了心。
看外婆眼睛發亮精神一下就來了,石墩心裏一沉,想了想給外婆找點事做也可以。
“外婆,我要一個賢惠善良聰明脾氣好的媳婦,您幫我把關也好。”石墩欣然接受着外婆的好意:“個頭不要太高也不能太矮,聽說當媽的矮了影響下一代。”
“你這孩子……”李嬸子一下就樂了:“行,外婆一定給你好好把關,找一個好媳婦兒。”
“那就辛苦外婆了。”石墩想了想還補充了兩句:“我爸媽都新喪,三年之內不宜談婚論嫁;我也在訓練比賽,談對象可能沒那麼多時間閒聊,您一定要給對方將情況講清楚,女方同意就先書信往來了解了解,不同意也不耽擱她的時間。”
“好,我會講清楚的,你這孩子……”
戀戀不捨的將石墩送上了公共汽車。
李嬸子提着烘籠穿着羽絨服走出了家門。
這是自石柱李紅梅出事以後第一次出門串門。
大年初一下午的杜家很是熱鬧,家裏有李叔,趙叔和隔壁的羅叔和杜天全一起長大貳,
下堂屋圍坐了一羣的中老年婦人,婆婆、嬸子、大嫂的,杜紅英有好幾個都不太熟了。
杜二娃則帶着他的小夥伴們在上堂屋看電視,看了一會兒又跑到院壩裏扇煙盒,彈彈珠。
田靜面前則圍着幾個學生娃娃,是本村的初高中生,她們沒能考上縣中,但是和縣中特級老師田老師是鄰居,近水樓臺怎麼着也能得點月,就跑來求指點。
田老師脾氣很好,誰來請教都耐心的講。
別說,還真別說,老師與老師還是有區別的。
就拿寫作業這種事兒來說,經田老師一點撥整個腦瓜子就像開竅了似的特別的靈活,嚐到甜頭後她們更不會放過田老師回村的日子,大年初一也不影響搞學習。
老師最喜歡的就是這種勤奮好學的好孩子。
田靜樂此不疲。
據說每年正月初一杜家都很熱鬧,這是常態。
總的感覺一家人就只有杜紅英最閒,所以她忙着燒開水摻茶倒茶水。
看到李嬸子來了,下堂屋烤火聊天的人都連忙招呼她。
“快來坐,快來坐。”陳冬梅連忙喊:“今天當真是春節,春風把你都給吹來了。”
“李嬸子,快來坐。”
“李大婆,身體好些了?”
“哎,多謝你們的關心,好些了好些了。”李嬸子道:“這兩天感覺有點精氣神了,我在家窩着都快生黴黴了,就說出來走走看看。”
“對的嘛,出來走走看看,和我們聊聊天,人更精神點。”
鄰居們見狀紛紛站起來讓她坐。
“就坐我這個躺椅上來。”陳冬梅讓出了半邊:“我那個小表弟專門給我坐了送來的,現在上了年紀了,一坐下就想躺着,要不然腰痠背疼的,哪兒哪兒都不舒服。”
“杜大嫂福氣好。”
“都有福氣都有福氣。”陳冬梅問李嬸子:“石墩回訓練基地了?”
“回了。”
“哎呀,都說我們種莊稼辛苦,事實上各行各業都一樣辛苦,你看石墩當運動員,夏練三伏冬練三九,逢年過節都不能休息。”
“就是嘎,李嬸子,石墩咋個過年都不休息喲?”
“沒有比賽的時候是可以休息兩三天的,都說三天不練口生,三天不寫手生,他們搞訓練天天都得摸着練習,要不然就找不到狀態。”李嬸子在這方面還是比較懂:“還有就是我們國家才興過年,外國人不興過年呢,他們也不放假,有些國際比賽照樣進行。”
“不得了,石墩都要參加國際比賽了呀?”
“參加,比賽多得很。”李嬸子道:“啥子省內國內亞洲世界的,都有,忙得很。”
“石墩能幹。”
“那是,石墩人家拿了很多金牌銀牌銅牌了,是我們通安村的人才。”
“還真別說,我們通安村是真的出人才,你看看,出了好多大學生。”幾個婆婆大娘就掰着手指算。
要算大學生,自然是從杜紅英開頭,杜家就是好幾個。
李嬸子見狀有點着急了,正說着石墩呢?
怎麼又把話題扯這麼遠去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