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記憶該強強,該弱弱
正好本地小學提倡全市少先隊員每人捐款一分錢建設個紅領巾廣場,孩子回來就‘我們學校’長,‘我們學校’短呢。
那一分錢的資金提倡孩子撿廢品,糊火柴募集資金。
兄妹兩每天下午放學就跟同學一起撿牙膏皮,撿報紙廢鐵,走四公里賣給收購站再走回學校,愣是沒喊過一聲累。
不過週日的時候,兩孩子雷打不動的還是會回家。
就跟風箏的風箏線一樣,好叫放風箏的人瞧一眼。
徐春嬌給孩子爸媽的寫信的時候也回嘴一句好着呢。
打從那天通過電話後,沒幾天信就來了。
生產隊加工產已經拿到了外貿試單,做的帶魚加工出口。
信裏頭寫得相當詳細。
漁民選帶魚,如果帶魚同等重量,就只看體型和眼睛。
無非就是買眼睛小,眼睛黑,頭小,身體厚的。
往外賣的帶魚得去頭去尾去鱗去內臟,還得給切斷。
大集體的時候,要想帶魚定級高一點,一般冰和海水都需要勤換。
公社下頭經濟效益最高的生產隊就是有能耐購入製冰機,回回帶魚都能定特級。
其他等海鮮公司帶冰過來收購,品相就差了。
如今加工廠生產線自帶製冰機,好歹算是克服了一大困難。
信裏頭說的全是試單的要求,人家還不許用拖網捕撈帶魚,魚身上會沾船油味。
拖網捕撈的帶魚得加工成罐頭或者養殖飼料。
信是徐家棟的筆跡,人連黃水仙的吐槽都給寫進去了,幾行字全是嘀咕外國人事真多。
往下又說的帶魚。
雖然大家都是文盲和半文盲,卻也知道全國好幾個地方產帶魚呢。
國產的帶魚是渤海,黃海和東海最好。
呼聲最高的是渤海帶魚,因爲溫度低,帶魚生長週期比較長,所以魚肉緊實。
黃水仙擱信裏頭說了,沒想到外國也有帶魚啊。
上邊寫了幾個地名,不知道是沒寫對還是咋的,反正徐春嬌怎麼拼都不對。
這人有了事業心都不一樣。
都到最後一頁了,黃水仙才問候兒子呢,估摸着信裏頭寫不下又不想再開一張信紙,寫不開的時候提起大兒子寫的都是‘建X’
信裏頭還說着,如今忙活加工廠的事,她叫另一個老侯家的閨女做了代理經理。
就是那個去人家家裏抓雞,結果跟城裏人相親的那一個。
她尋思嫁到城裏,離飯店住得還近,早上走幾步路就來上班了,多合適啊。
末了還要問問老太太什麼時候回來,試單成了纔有後頭的事兒,否則生產線可就浪費了。
這會已經放學了,外頭很熱鬧。
老方家那小子回來了很正常,後頭居然還跟着大妞和牛建國。
三孩子都是直奔屋裏頭。
老方家的高高興興拎着一個啤酒瓶出來了,放門口又折返回去。
大妞和牛建國都瞧見對方悄咪咪把牙膏擠到水槽裏,又得一個牙膏皮。
兩孩子瞅着自家那還剩一半多的牙膏終是沒下得去手。
她們可不扛揍呦。
可一起結伴撿廢品的小夥伴今兒都有收穫了,兄妹兩有點落寞。
徐春嬌人往外探頭看了一眼,外邊有五個孩子眼巴巴的等着,腳邊放着個破化肥袋。
老太太起身回了屋轉悠一圈,把自己拿橡膠涼鞋鞋貢獻出去了。
橡膠鞋值兩毛錢!
大妞和牛建國瞬間就成了今天的破爛之王,高高興興的提着親奶奶的橡膠鞋走了。
現在是五點,不到六點半絕對見不着人。
徐春嬌站門口時瞧見幾百米開外郵政局的人正在翻郵筒。
幾個小孩也跟着瞅着......。
老牛家幾個孩子一直覺得郵筒都是通往地下的,得非常深非常遠,直接通到郵政局!
此時此刻才發現原來有活生生的人取信啊…
郵政局離他們這遠。
上回去打長途差點沒把腿走斷。
今兒不投遞,再等就是四天後,加上路上耗費的時間,回頭還得過個海,不知道啥時候能到呢。
寫信本來就急不了,徐春嬌再怎麼能耐,十來分鐘左右也成不了什麼事兒。
人尋思挑重點回話也就成了,結果下筆就匯成了一句話。
家裏頭沒信封了,徐春嬌拿了孩子的繪畫紙自個糊的。
得虧這年頭信封千奇百怪,上文具店或者郵政局花個一分錢買正規白信封也行,高級點的兩分錢買個牛皮信封也行,甚至自己做個信封都能照樣寄。
郵資也比較固定,從這寄到海島八分錢。
徐春嬌翻半天找出來張今年二月份發行的猴票。
人要往上貼的時候頓了頓。
再沒訂《故事會》之前,小老太沒少擱空間百科館裏頭瞅關於這個時代的歷史走向。
在末世對文明古國的記載裏,花花國保存得最爲完整也最爲詳細。
她記得今年發行的猴票在未來幾十年後似乎相當值錢來着。
小老太下不了手了,又改爲貼兩張四分錢的。
前幾年因爲信封規格不統一,貼郵票也用不着一定在信封右上角,貼得到處都是的很常見,反正熱是人工分揀,回頭人家只查看郵資夠不夠。
今年不行了,都得正經的貼在規定的地方,而且還出了郵政編碼,說是往後寄信都得寫上。
誰能記得住啊,而且還不知道該寫哪。
公家在郵筒和郵箱上掛上本地郵政編碼的牌子。
小老太還提着筆拽着信封顛顛的就出了門了。
郵遞員分揀完信已經跨上了自行車,餘光瞥見一老太太小碎步跑過來就趕緊下了車。
幫忙抄了郵政時還寬慰着徐春嬌。
這郵政編碼好幾個數字呢,對老人家來說確實是難的嘞
徐春嬌叨叨是啊是啊,真是記不住呦。
邊上的人也在嘮嗑,叨叨三十幾年前,有個女的也就五十多歲吧,本來有兒女雙全。
結果兒子去河裏洗澡沒了。
那女的也不知道是精神不正常還是怎麼着,過後就跟很多男的那個啥了。
人家也不避諱,直截了當的說一定要再生個兒子,不管是誰的種,只要是她生的就可以。
聽說那村子也就十幾家一百多號人吧,裏頭除了年輕的和不樂意的,餘下都有一腿。
後來丈夫都給活活氣死了,當閨女的離開家再也沒有回來。
小老太插了話,表示是35年前,又叨叨那女的叫什麼名字,是哪個地方的人,住在哪個村子
還順帶幫人家更正了幾處錯誤的情節,驚呼十年前老家也傳過這事,她記憶果然沒出錯,沒想到別的地也能聽說呢。
然後還準確說出十年前說起這事的人姓什麼,叫什麼
剛幫老太太抄完六個數字郵政編碼的郵遞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