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逼迫她自盡
“您既然說了,賢妃娘娘遇刺的事與您無關,太后娘娘心裏就有底了。”
“奴婢覺得,太后娘娘是相信您,所以沒有刨根問底。”
除了這一點,淑妃也想不到其它原因了,只能跟着點了點頭。
可她心中的那股不安,依舊沒有消失……
淑妃只能像過去無數次一樣,在心中安慰自己,不管出了什麼事,定國公府和姑母都會爲她兜底!
因爲整個柳家除了她,他們已經找不到任何可以扶持的人了。
這樣想着,淑妃安心了不少,望着小花子吩咐道:“繼續盯着賢妃遇刺一事的消息!”
若真有什麼變故,她也能及時做出應對。
小花子點頭道:“奴才遵命!”
……
鍾粹宮。
芙蕖進來後,讓其他人都下去了,只留下了心腹在內室伺候。
“……娘娘,老爺剛纔派人送了這個錦盒進來,說是上元節那夜,您遺失的帕子被人撿到了,對方特意物歸原主。”
那夜回宮後,沈知念就發現自己隨身帶着的手帕,不知道什麼時候不見了。
不過那方帕子,和她身上穿着衣裙一樣,都是外面很常見的款式。就算被有心人撿到了,也翻不起什麼浪花。
沈知念就將此事拋到腦後了。
此刻,她接過錦盒打開,裏面躺着的果然是那晚遺失的手帕。
沈知念當時接觸過的人,除了沈家護衛,就只有江令舟了。
沈父特意提了一嘴,不用想都知道,撿到這方帕子的人是誰。
果不其然。
沈父隨錦盒一起送進來的密信,在經過特殊處理後,顯現出的文字,將來龍去脈交代得一清二楚了。
那夜遇到過她的事,江令舟不會外傳。
沈知念看完後,將密信與帕子,一同丟進香爐裏,焚燒成了灰燼。
芙蕖站在一旁,垂首道:“娘娘,奴婢還有一事要彙報。”
“何事?”
芙蕖認真道:“負責傳遞密信之人,昨日從沈家出來後,經過京中的一條小巷子,意外救了一名貴女。”
“那人……是太常寺卿的女兒,詹統領的未婚妻,林小姐。”
菡萏驟然擡頭看了過去,眼中滿是詫異與好奇。
“哦?”
沈知念擡眸問道:“其中有什麼故事?”
那位林小姐身邊如果帶着丫鬟與護衛,也輪不到沈知唸的人救了。
所以她同樣好奇,一位世家貴女,爲何會獨身一人,出現在小巷子中?
芙蕖早就把來龍去脈問清楚了,嘆了一口氣道:“事情還要從上元節那夜說起……”
“刺客出現後,京城最爲熱鬧的那幾條街道,亂成了一鍋粥,到處都是慌亂逃竄的人羣。”
“林小姐跟丫鬟、護衛,被混亂的人羣擠散,她不幸落入了水中。”
“雖然最終,林小姐被人救了上來,但救她的,是一名年過四十的殺豬匠。”
“此事在京城鬧得沸沸揚揚,許多人都在指責林小姐,被陌生男子抱了、摸了,壞了清白……”
“林小姐說,不僅外人如此,林家的人也都是這麼認爲的。”
“爲了林家的名聲,和林家其他女子的姻緣不被連累,太常寺卿逼迫林小姐自盡,以保全名節……”
“林小姐不甘心就此殞命,便在丫鬟的掩護下,從林家逃了出來,這才遇到了咱們的人。”
知道陛下爲詹統領賜婚後,菡萏最羨慕的人,就是太常寺卿的那位女兒了。
她甚至異想天開過,若自己有那樣的家世,是不是也能得償所願了……
可同爲女子,聽到芙蕖說的這些事,菡萏只覺得氣憤:“林家人怎能如此?”
“夏日衣衫薄,一沾水就透了。若林小姐是那種情況下,在衆目睽睽之下,被人從河裏救了上來。他們覺得林小姐失了清白,倒也說得過去。”
“可早春穿得那麼厚,能影響個什麼啊?”
“再說了,救人之事,還分是男人救的,還是女人救的?娘娘總說,命只有一條。難道那些事,比性命還重要麼?”
小周子搖了搖頭:“世人的眼光向來如此。”
“越是大家族,越是在意名聲。和家族名聲比起來,一個女子的性命在他們眼中,自然一文不值……”
“只是,林小姐和詹統領畢竟是陛下賜婚,太常寺卿逼迫林小姐自盡,就不怕陛下怪罪?”
芙蕖喟嘆道:“正因爲是陛下賜婚,知曉陛下器重詹統領,林家自然不敢嫁一個失了名節的女兒給他。”
“聖旨上只說,賜林氏女爲詹統領正妻,又沒有指定是哪一位小姐。”
“林小姐說,林家人打算要她自盡保全名聲後,讓她的妹妹嫁過去。”
菡萏唏噓道:“林小姐在這麼冷的天落水,差點丟了性命。回去後等待她的不是家人的關心,而是他們都逼她去死……”
“奴婢都不敢想象,林小姐當時有多絕望。”
“在這件事裏,她何其無辜?真的挺可憐的……”
以前她一直羨慕出身尊貴的世家貴女,現在看來,那些貴女們,也有許多身不由己的地方。
至少像她這樣的丫鬟,落水後就算是被男人救了起來,也沒人會在意。更沒有人會用保全家族名聲的理由,逼她自盡。
沈知念本不喜歡多管閒事,但聽芙蕖講述完這些事,她忽然有些欣賞起那位林小姐來。
世道如此,總是讓女子們承擔,不屬於她們的過錯。
若是其他世家貴女面對這種情況,要麼愚蠢至極,爲了所謂貞潔烈女的名聲,一死了之。
要麼無奈之下認命,用一條白綾將自己掛上房梁。
像林小姐那樣,不被旁人的言語裹挾,勇於抗爭的女子倒是不多。
女子,當自尊自愛。
但自尊自愛不代表,隨意便捨棄了自己的性命。
沈知念也認爲,此事,林小姐無錯。
她擡眸看向芙蕖,問道:“那林家如今是什麼情況?”
芙蕖恭敬道:“回娘娘,林家對外只說,林小姐落水染了風寒,養病不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