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我們應該怎麼做 我們應該如何憫農
憫農,不僅要做到節約和愛惜糧食,還要愛惜甚至是敬畏耕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大家都能倒背如流,也能有所體會,而愛惜甚至是敬畏耕地卻有好多人做不到,特別是某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官員。
耕地是什麼?耕地是我們的命根子!民間有一句話:不收不收還是地。想想看:假如沒有了耕地,我們一日三餐喫什麼?我們常說“民以食爲天”,這個天能不能撐住,首先取決於有沒有足夠種糧的耕地。“糧食進口論”是荒唐的,一個國家的喫飯問題怎能攥到別人手裏?所以耕地資源無疑是咱們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而在現階段只有守住一定數量的耕地,糧食安全才有保障,纔不會受制於人。這是因爲對於我們這個人口大國來說,喫飯是頭等大事。我們總不能住在別墅裏,懷裏揣着鈔票,望着星星喝風咽沫吧
農業穩,社會穩;糧食足,百業興。缺糧和無糧可喫,社會肯定不會穩定。農村的老人說:什麼兇也不如人飢餓了兇。爲了政績,爲了GDP,爲了既得利益,無視國家的戰略決策,迎風而上,毀了耕地蓋樓房,建工廠,建風景區……既毀了農民的心,也毀了大家的飯碗。有資料顯示,近十年我國耕地減少一億兩千四百萬畝,平均每年減少的耕地達一千二百四十萬畝。照這樣下去用不了幾十年,我們賴以生存的耕地就會更多地被大樓、工廠、風景區所覆蓋!也許上百年以後,我們的子孫餓着肚子,挽着腸子,瞪着因飢餓而發着綠光的眼睛,再拆了高樓造耕地,炸了工廠種小麥
憫農,就不要傷害農民,而且要保護他們的合法利益。前些日子網上爆料:中原某省一農民因買了假種子,導致三百畝稻田大量減產,爲討個說法,奔走五個月未果,最後吊死在種子站。死者在遺書中寫道:“不請客就不給辦,花幾千元請了客還是不給辦,只好一死了之。”這是一個典型的傷農害農事件。我看了之後對死者感到很痛惜。然而這種傷害農民的事件實在太多了!比如某村村民買的化肥是假的,是用泥土、爐灰、水泥製成的顆粒;某村婆媳打架,兒媳喝了半瓶農藥,結果沒有藥死;某村農民種的無子西瓜結的西瓜像琉璃彈兒一般大小……假種子、假化肥、假農藥,不知傷害了多少農民!然而,往往是不喫人糧食者,纔會傷害農民的利益
憫農,就應該把資金更多地向農村傾斜,提高農民的抗災能力。進入2010年,給我的感覺就是上上下下都忙着抗災。咋就這麼多災害呢?除了老天的“惡作劇”以外,主要就是農民抗災的能力太低了!這些年來城市化建設以及一些標誌性大項目建設有目共睹,但對農村的資金投入顯然不足。比如說對一些中小河流、水庫、塘壩的治理;對一些區域性環境污染的治理;對農田的整體規劃;對農村的舊村改造;對農村無污染能源的推廣和實施等等,都需要政府大量的資金傾注,以增加農民抗災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沒有資金投入,說的再動聽也沒用。舉個例子:今年春天西南大旱,電視上有一個農民對記者說,“建一個水窖就足以解決全年的用水問題”,而一個水窖才需兩三千塊錢,兩三千塊錢就可以使一個農戶增強抗擊天災的能力,我們爲什麼不幫助他們建起來呢?“老天不憫農,遍地起黃風。無雲難下雨,百姓少收成。”看看災區農民喫的苦、受的罪,真想爲他們哭一場
所以,憫農不僅是文章裏寫寫,口頭上說說,電視裏播播;不僅是把五穀雜糧搬上畫冊,讓小朋友認識以增其節糧意識;不僅是某些部門在集市上發發農科資料、田頭上拔棵小麥苗看看;不僅是走進農家樂推推碾子、踩踩水車、扶扶犁耙、紡紡線;不僅是旱了抗旱、澇了治澇,頭疼治頭、腳疼治腳……憫農,還要從愛惜甚至是敬畏耕地,不傷害農民、保護農民利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服務於農民、改造自然環境,增強抗災能力、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做起!這樣做於國、於家、於自己都有利
題圖/侵吞/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