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記者們的激動,又可以看到齊言了!
他向來不是很喜歡發言這種環節,在他看來這純粹是很浪費時間的事情。
回想起自己學生時代的經歷,每次參加這種活動,他都巴不得早點散場。
那些領導在臺上滔滔不絕地講着所謂的雞湯語錄,而他和同學們在臺下要麼昏昏欲睡,要麼交頭接耳,完全不想聽。
此刻的齊言眉頭緊皺,煩躁地用手揉了揉太陽穴。
然而,就在這時,齊言突然想到了什麼,嘴角微微掀起,露出玩味一笑。
“嘿嘿”
或許可以打破常規,不再講那些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話。
齊言越想越興奮,他的腦海中不斷涌現出各種新奇的想法。他可以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拉近與學生們的距離,讓他們真正願意傾聽。
想到這裏,齊言不禁笑出了聲,彷彿已經看到了學生們在臺下聚精會神、饒有興趣的模樣。
他開始在紙上快速地記錄下自己的靈感,準備好好構思這次獨特的發言。
齊言知道,這是一次冒險,但他願意嘗試。
次日,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大地,三里屯職業技術學院已然沉浸在一片歡騰之中。
遠遠望去,學院門口鑼鼓喧天,震耳欲聾的鑼鼓聲彷彿要衝破雲霄,向整個世界宣告着今日的盛事。
走進學院,只見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匯聚於此,熱鬧非凡的景象令人歎爲觀止。
因爲學院早就開始擴建了,現在的面積比兩年前大了數倍不止。
宏偉的建築錯落有致,嶄新的教學樓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寬廣的操場一眼望不到邊際。
今日的三里屯職業技術學院格外喜慶,主會場幾乎鋪滿了紅毯,那鮮豔的紅色如同一團燃燒的火焰,熱烈而奔放。
紅毯兩旁擺滿了五顏六色的鮮花,爭奇鬥豔,散發出陣陣芬芳,彷彿在歡迎着每一位來賓。
學生們陸陸續續地開始入座,他們身着整齊的校服,青春的面龐上洋溢着興奮的笑容。
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和好奇,不停地張望着四周。
無他,這種大場面真的可以見到很多大人物,對於這些少年人來說,怎能不激動呢?
有的學生興奮地與同伴交談着,猜測着即將出現的大人物會是誰。
有的則緊張地整理着自己的着裝,希望能在這重要的時刻展現出最好的一面。
還有的安靜地坐在座位上,心中默默憧憬着未來。
此時,微風輕輕拂過,吹動着校園裏的彩旗,發出“嘩嘩”的聲響。
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學生們的身上,形成一片片斑駁的光影。
整個校園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彷彿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
在這浩大的場景中,每一個角落都瀰漫着喜悅和期待的氣息。
人們的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如同美妙的樂章,奏響了三里屯職業技術學院輝煌的新篇章。
不止主會場熱鬧非凡,三里屯職業技術學院的正門也是人聲鼎沸,裏三層外三層,外面幾乎擠滿了人。
人羣熙熙攘攘,嘈雜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彷彿一場洶涌的浪潮。
而那些人都有一個鮮明的共同點,那就是幾乎人手帶着攝像機。
沒錯,這些人都是來自各地的記者以及一些主播。
他們或神情專注地調試着設備,或焦急地張望着學院內部,眼神中充滿了期待和渴望。
今天是升學考頒獎典禮的日子,會有很多大人物出席,據說有十幾位院士將要蒞臨現場。
然而,在衆人心中,最重要的是齊言會登場!
衆所周知,齊言就是這個時代最閃亮的一顆星,最大的熱點。
他的每一次出現,都能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
他的成就和才華,猶如璀璨的星辰,在浩瀚的天際中閃耀着獨特的光芒。
他在學術領域的突破,爲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
他的教育理念,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人才。
他的人格魅力,更是吸引了無數人的敬仰和追隨。
所以,無論他出現在哪裏,哪裏就是焦點。
這些記者們深知這一點,又怎麼可能會放棄如此難得的機會呢?
他們早早地來到這裏,佔據有利位置,只爲能在第一時間捕捉到齊言的身影,獲取最獨家、最有價值的新聞素材。
有的記者一邊擦着額頭的汗水,一邊緊握着攝像機,嘴裏還唸唸有詞地重複着準備好的問題。
有的主播則對着手機屏幕,與線上的觀衆互動,描述着現場的緊張氛圍。
還有的在人羣中穿梭,試圖與同行交流獲取更多的內幕消息。
陽光灑在他們身上,映射出他們堅定而執着的身影。
他們在擁擠的人羣中堅守着自己的崗位,等待着那個重要時刻的到來,期待着能通過自己的鏡頭和報道,將齊言的風采傳遞給全世界。
在三里屯職業技術學院的正門外,記者們焦急地等待着,彼此之間激動地交談着,展現出當下熱烈而緊張的情況。
“聽說學院爲了秩序,優先讓學生們入場,然後是各方大佬,咱們得排在最後。”
一位年輕的記者一邊調整着攝像機的角度,一邊說道。
“唉,沒辦法,誰讓這是人家的安排呢。不過能進去就行,今天這場面肯定小不了。”
旁邊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記者回應道。
“可不是嘛,我已經開始憧憬接下來的大場面了。今天說不準還有大事發生,說不定能拿到超級勁爆的新聞。”
一位女記者眼睛發亮,充滿期待地說。
“你們還記得前幾天齊言的珠穆朗瑪峯一躍而下滑雪的爆火視頻不?那場面,簡直太震撼了!”
一位戴着眼鏡的記者激動地提高了音量。
“怎麼可能不記得!那視頻現在還在我腦海裏呢,我真想當面問問他,當時到底是什麼情況,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勇氣和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