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真正的治沙。
阿里木已經很久沒有回過家了,此刻,他飛奔着撲進老木的懷裏,父子倆緊緊相擁,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老木激動得聲音顫抖,他不停地念叨着:
“孩子啊,你可算回來了,爹天天盼着你呢!”
阿里木則哽咽着說:“爸爸,我很想您!”
他們雙手緊緊相扣,彷彿生怕一鬆手對方就會消失不見。
老木這邊也是很快注意到了一旁的齊言,他表情大變,原本因見到兒子而滿是喜悅的臉上,瞬間增添了幾分敬畏和尊崇。
然後非常尊敬地和齊言握手,表情狂喜,那雙手因爲激動而微微顫抖着。
“哎呀呀,這不是齊言先生嗎?真沒想到能在這兒見到您!”
老木的聲音因爲興奮而變得高亢。
“您可是我的偶像啊!我一直關注着您的一舉一動,您做的那些大事,太了不起了!”
老木滔滔不絕地誇讚着,眼睛裏閃爍着狂熱的光芒,
“您就是我們的希望,是我們的榜樣!”
齊言被這突如其來的熱情弄得有些錯愕,他看着眼前這個樸實的老農,竟如此瘋狂地表達着對自己的崇拜,一時不知該如何迴應。
“大叔,您過獎了。”
齊言試圖讓老木冷靜一些。
可老木哪聽得進去,繼續說道:
“真的,齊言先生,您不知道您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能見到您,我這心裏啊,比啥都高興!”
齊言無奈地笑了笑,一個老農形象的人居然說是自己的瘋狂粉絲,看起來確實怪怪的。
但同時,他也被老木的真誠所打動。
阿里木在一旁看着父親的樣子,忍不住笑了起來:
“爸,您別把齊言老師嚇到啦!”
老木這才稍微收斂了一些,但眼中的崇敬依然熾熱。
阿里木也是感覺有點尷尬,心裏想着:
“自己老爸幹啥子啊,這陣仗也太誇張了。”
他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試圖緩解這有些奇怪的氛圍。
齊言這個時候扯開話題,問老木大叔現在要幹啥去。
因爲他發現老木扛着鋤頭和提着水,那鋤頭的木柄已經被磨得光滑,水桶裏的水晃晃悠悠。
老木聽到齊言的問話,樂呵呵的回道:
“當然是要去幹活啊。”
他的臉上雖然帶着笑,可眼神中卻透露出一絲疲憊和無奈。
接着,他嘆了一口氣說:
“那邊的情況不是很好,天氣太乾了,根本沒有一點雨水。”
“這沙漠啊,就像個貪心的怪獸,不停地想要吞噬我們的土地。所以必須要加快速度,增強在做出一條隔離帶來防止沙漠過來。”
齊言望着老木,被他話語中的堅定所觸動,說道:“大叔,這活兒可不輕鬆啊。”
老木挺直了腰桿,目光堅定地看向遠方:
“再難也得幹啊,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裏,總不能就這麼輕易被沙漠給打敗了。”
齊言這邊一聽這話當即來了興趣,他的眼神中閃爍着興奮和堅定,毫不猶豫地說道:
“大叔,那我也跟您一起去!”
阿里木也是一樣,他拍着胸脯說道:“爸,我和齊言老師一起幫您!”
二人很快也拿了鋤頭提着水,準備跟着老木出發。老木看到這情景,連忙擺手說道:
“使不得,使不得啊!齊言,你是客人,哪能讓你幹這累活兒。”
老木的臉上滿是擔憂和猶豫,他實在不好意思讓客人跟着自己受苦受累。
然而,齊言的態度很是堅定,他緊緊握着鋤頭,目光直視着老木,說道:
“大叔,您別把我當外人。我既然來到這兒,能爲這片土地出一份力也是我的榮幸。”
老木看着齊言那堅決的神情,心中滿是感動,但還是有些遲疑:“這……”
齊言再次說道:
“大叔,您就讓我去吧,咱們一起幹活兒,效率還能高點兒呢!”
老木無奈地嘆了口氣,知道拗不過齊言,只好作罷:
“那好吧,真是辛苦你們了。”
風依舊在吹,揚起的沙塵迷了人的眼,可三人的身影卻在這片荒蕪中顯得格外堅定。
他們扛着工具,邁着堅定的步伐,朝着那片需要守護的土地走去。
一路上,老木不停地給齊言和阿里木講述着這些年與沙漠抗爭的點點滴滴。
他說曾經肥沃的土地如今變得貧瘠,曾經清澈的溪流也漸漸乾涸。
但即便如此,他們也從未想過放棄。
齊言聽着老木的講述,心中感慨萬千。
他一邊走着,一邊觀察着周圍的環境,只見茫茫的沙地一望無際,狂風不時捲起沙塵,讓人睜不開眼。
他心中不禁感嘆着老木他們在這裏生活的艱辛。
他望着那無邊無際的沙漠,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他們守護這片家園。
阿里木則是一臉的堅定,他想着一定要爲家鄉多做些事情。
老木走在前面,不時回頭看看齊言和阿里木,心中既欣慰又有些愧疚。
幾人一路前行,腳下的沙地在熾熱的陽光烘烤下彷彿要燃燒起來,每走一步都揚起一陣沙塵。
狂風呼嘯着,裹挾着滾燙的沙礫,無情地抽打在他們的臉上和身上。
終於,他們來到了目的地,也就是大片的治沙帶。
這裏,是阿里木世代堅守的地方,承載着他們家族的希望與使命。
老木有些欣慰地向前指去,齊言和阿里木順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那前方的場景令人震撼不已。
在黃沙漫天的沙漠之中,屹立着一棵棵樹木。
狂風肆虐,卻無法撼動它們分毫。
這些樹木並沒有太鬱鬱蔥蔥,它們的枝葉略顯稀疏,樹皮粗糙乾裂,彷彿在訴說着與風沙搏鬥的艱辛歲月。
然而,它們卻十分挺拔,如同堅守陣地的戰士,身姿偉岸,傲然挺立。
這些樹下面,則是密密麻麻的草方格,一格一格,緊緊相連,彷彿是大地編織的堅韌鎧甲。
草方格中的沙礫被牢牢固定,不再隨風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