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錢院長的稱讚。
這個世界上的苦難是救不完的,他心裏非常清楚這一點。
他回想起龍國曾經的歲月,那時他們不也是飽受土地沙漠化的侵襲。
狂風呼嘯,漫天黃沙,肥沃的土地逐漸被吞噬,人們的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但龍國人民沒有選擇祈求他人的幫助,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抵禦這一災難。
那是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他們背井離鄉,紮根荒漠,用青春和汗水澆灌着希望的種子。
他們日復一日地勞作,不懼艱難險阻,在茫茫沙海中種下一棵棵樹苗,鋪設一片片草方格。
他們的皮膚被風沙打磨得粗糙,他們的身軀被歲月壓彎,但他們的信念從未動搖。
如今,沙壤轉化技術出來了,這是無數心血和努力的結晶,自然是優先緊着龍國。
這是龍國人民應得的成果,是對他們不懈奮鬥的回報。
怎麼可能無償捐獻?
那些祈求的聲音在齊言耳邊迴盪,但他的內心毫無波瀾。
他在心中冷哼一聲:“這些人還真是異想天開啊!”
龍國爲了這項技術付出了太多,從科研投入到人力物力,從失敗的挫折到成功的喜悅,每一步都飽含着艱辛。
這是屬於龍國的寶貴財富,怎能輕易拱手讓人。
在這個充滿競爭和挑戰的世界,每個國家都應該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難,而不是寄希望於他人的無償援助。
龍國又不是慈善家。
齊言坐在電腦前,看着屏幕上那些所謂道德綁架的言論,眉頭緊皺,心中滿是厭煩。
那些無理的要求和指責讓他感到無比憤怒,他不想再看這些毫無道理的話語。
終於,他再也無法忍受,直接反手用力地按下了電腦的關機鍵。
隨着屏幕的瞬間黑暗,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試圖平復自己的心情。
而幾乎與此同時,錢院長腳步匆匆地走入了他的辦公室。
錢院長臉上洋溢着喜悅和激動,還未站定,便迫不及待地開口誇讚起來:
“齊言啊,你不愧是龍國的福星啊!這次沙壤轉化技術真的是解決了燃眉之急。”
齊言聽到錢院長的讚揚,心中的煩悶稍稍減輕了一些。
錢院長接着說道:
“你不知道,之前因爲米國那些人的污衊,我們面臨着多大的壓力。”
“大家都憂心忡忡。但你的這項技術,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希望啊。”
錢院長越說越興奮,雙手不停地比劃着:
“這項技術的問世,不僅能改善我們的土地狀況,提高糧食產量,還能讓生態逐漸恢復平衡。你這可是爲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啊!”
齊言看着錢院長激動的樣子,淡淡地笑了笑,說道:
“院長,這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
錢院長拍了拍齊言的肩膀,說道:
“不管怎麼說,你就說最大的功臣好吧。”
辦公室裏,錢院長和齊言繼續熱烈地討論着未來的計劃,剛剛那些令人煩惱的言論彷彿已經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此時,錢院長的臉上掛着燦爛的笑容,整個人的狀態明顯比前幾個月好了很多,不再愁眉苦臉了。
之前的他,總是眉頭緊鎖,眼中佈滿了焦慮和疲憊,彷彿被沉重的擔子壓得喘不過氣來。
而如今,他的眼神明亮而有神,步伐輕盈有力,臉上的皺紋似乎都舒展了不少。
那煥發的精神和昂揚的姿態,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內心的喜悅和輕鬆。
看來之前的困境真的讓他很是頭疼啊。
然而齊言面對錢院長的誇讚,對此只是謙虛表示這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的功勞,更靠的是阿里木。
齊言的目光中充滿了真誠和對夥伴的尊重,他認真地說道:
“院長,這次能有這樣的成果,真的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阿里木在其中付出了太多,他非常努力。”
齊言回憶起那些日日夜夜,繼續說道:
“阿里木幾乎是日夜不休地投入到研究中,每一個數據他都反覆覈對,每一次實驗他都全情參與。”
”遇到難題時,他從不退縮,總是積極尋找解決辦法。他的那股拼勁和執着,真的令人敬佩。”
齊言看着錢院長,誠懇地說道:
“院長,我覺得應該爲阿里木請功,他的付出值得被大家看到和認可。”
錢院長聽着齊言的話,頻頻點頭,眼中流露出對阿里木的讚賞:
“確實,每一個爲這個項目付出的人都功不可沒,阿里木的努力我們都看在眼裏,一定會給他應得的獎勵和榮譽。”
隨後,錢院長目光中滿是感慨地看着齊言。
他緩緩開口說道:
“說實話,我是真的佩服你,齊言。”
他的聲音中帶着一絲凝重和真誠。
“在如今這個複雜的科研環境中,作爲導師,完全是可以將這些黑科技的功勞大包大攬在自己身上的,而且不會被人懷疑。”
“畢竟,你想想看,在大衆的認知裏,是會相信一個恆壓時代的年輕院士呢,還是相信一個籍籍無名的小研究員呢?”
錢院長邊說邊輕輕搖了搖頭,臉上露出無奈的神情。
“龍國就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導師把所有的成果都攬在自己身上,學生只能分到湯湯水水。”
“那些學生付出了無數的心血和努力,最終卻只能在幕後默默看着導師享受着榮譽和讚揚。”
錢院長的眼神中透露出對這種現象的不滿和痛惜。
“可是你,齊言,你卻沒有這麼做。你不僅沒有獨佔功勞,還公正地爲阿里木請功,把榮譽分享給每一個付出的人。”
“你的這種胸懷和正直,真的讓我刮目相看。”錢院長的語氣中充滿了讚賞。
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景色,繼續說道:
“在這個充滿功利和誘惑的世界裏,能保持這樣的初心和操守,實在是太難得了。”
“你讓我看到了科研界的希望,看到了真正的學者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