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這太和鄉士紳,你來當!
在心裏勸告自己不能發火,不能得罪這個老鄉紳。
大景朝,王權的延伸最多隻到縣一級,各地縣級以上官員流動頻繁。
真正地方管理,往往是靠衙門不怎麼流動的吏員,和這些在當地德高望重的鄉紳統領。
鄉紳雖說不受朝廷直接俸祿,沒品沒級,但在地方權利極大。
除了見到王公貴族以外,見了普通官員也只用行禮不用下跪。
如果官員不回禮便算是“非禮”,不合規矩。
而縣裏有事務或縣令要推行什麼制度,基本上都要跟這些轄區內鄉紳商議後決定。
同樣做鄉紳好處便是不用納稅不用徭役,連帶着家人也能受到這條福澤。
只是普通農家沒資格當鄉紳,一般是科舉不中的讀書人,養老還鄉的官員,被罷免官職回鄉的官員,擔任這個職務。
馮淵平復了一下心情,站起身拱手道笑道:“李伯父說笑了,怎麼能讓您開口呢?明明是我孝敬您的。”
李老爺柺杖杵地,腰桿挺得筆直,喝道:“讀書人做人就要有氣節,你哪裏學來這諂媚的官話?什麼叫孝敬我?你這是拿給我們太和鄉未來的。”
馮淵:“???”
心裏嘀咕道:
論說話還是你老人家厲害,要不要聽聽你在說些什麼?
未來?
什麼未來?
誰的未來?
你老爺子倒是妻妾兩房,兒孫滿堂了,找個這麼高大上的理由,站着都能把錢要了是吧?
是怎麼有臉編出來的!
李老爺當然不知道馮淵心中所想,擡頭望天。
突然語氣一轉,感慨道:“若是我鄉里也有個像樣點的私塾學堂,我和你爹當年便不用每天來回走那三個時辰去縣裏求學。
“如果沒這路途上耽誤蹉跎的許多時間,或許我也能考上個進士,當官造福鄉里呢?也不至於拿着一個舉人身份,苦苦等到如今歲數。”
馮淵聽聞,瞬間瞳孔地震。
他本能的有點不太相信。
擡頭第一次仔細打量着這個李老爺。
大景朝進士人員通脹,官員位置只有那麼多。
告老還鄉或者死一個才空出來一個位置,很多讀書人就算考上了進士身份,往往也需要排個一年或幾年纔有恰當官職補位。
更別說身份還低一等,數量海了去的舉人了。
如果說進士排官至少有一個保底做官的機會,那舉人做官就全靠運氣了。
吏部大臣現場選人做官,有時候也很隨意,看名字是否順耳,看長相是否順眼。
與羣體面試一般,醜的一直沒選上也很正常,有的舉人等一年,有的人等了幾十年都沒等到。
李老爺繼續回憶道:“你爹當年考取功名的目的,就是爲了能在太和鄉開個學堂,能蓋個他名字命名的藏書樓你知道嗎?
“不然你家裏哪來那麼多書?他的夙願都進行到了一大半...可惜人生啊,盡是苦澀。”
說着老人家閉上眼睛,似乎是想到了傷心事,一滴濁淚從眼角劃出。
片刻後他雙眼突然一睜,眼裏神采奕奕。
他將手上的柺杖“嘭嘭”杵地,看着馮淵強調道:“馮淵,開學堂啓蒙童,這纔是造福鄉里的好事,爲了鄉里未來的好事!”
馮淵聽的愣了片刻,他全程根本沒聽到這個李老爺心中其它的想法。
想來他是真心希望這件事能成功。
不禁心裏大爲震撼,難得看到一個見到這麼多錢後,還這麼純粹的人。
他在心裏對剛纔無端的猜測表示道歉。
馮淵記憶裏也聽王伯以前講過,他爹建房子,本來就照着學堂修的,所以堂屋極大。其實他爹的私塾開起過一段時間,幫過幾個蒙童啓蒙。
不過蒙童後面都不來了,各種原因都有。
對於這些農村孩子來說,學堂根本無用。
不是他們學不會。
而是一旦長到能承擔家務的年紀,他們根本沒時間上學。
馮淵不禁在心裏搖搖頭。
李老爺有點太想當然了,一個學堂根本無法改變什麼。
對於大多數農家父母而言,孩子學那幾年花錢不說。
光會認個字有啥用,不如幫家裏播種插秧。
並且對於普通農家來說,以後孩子各種考試的盤纏,都是一筆巨大負擔。
孩子真天賦異稟,考得上進士,做上了官還好。
要是像他爹和李老爺這樣卡在舉人,又考不上進士的讀書人而言。
有做官資格,但又排不到官,才真是心中鬱郁。
或許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從小幹農活,長大生娃,養娃長大,老了幹農活,幹不動了埋土裏,如此往復,纔是他們世代的宿命。
馮淵突然轉頭,想到了剛纔聽到的那兩個精壯漢子的心聲。
看着他們黝黑的臉和還在對着銀子笑那誇張表情,不免心中苦澀。
有錢了誰還買牛啊,享受生活,三妻四妾纔是真的。
他們真傻。
想到這裏,本來準備隨便拿一百兩破財免災的他。
突然改變了主意。
反正都是薛家的錢,拿着燙手,不如借花獻佛。
馮淵直接大手一揮,對着李老爺說道:“伯父,學堂就用這錢來維持,我家裏堂屋剛好寬敞明亮,可以用來做學堂。
“教書先生我來請,學生只要來上學,不管是太和鄉哪個村,每天都能領一文錢。
每月測驗前三甲每天只要來上學,就多加三文。
要是能考上童生,每月銀子五錢,供三年。
考上秀才,每月銀子一兩,供三年。
能考上舉人,每月銀子三兩,拱三年。
舉人考進士要上京,學堂出除了路上喝花酒以外的一切花銷,供考生考試。
其它困難情況,學堂適當安排。”
鄉紳李老爺突然愣住了。
興建鄉里學堂,一直也是他的夙願,其實難點並不是開辦和教學,有個房間幾張凳子他就能教。
難得是教人心。
他真正擔憂且曾經遇見的事,便是農村學生,學上着上着,就沒有後續了。
如今太和鄉連個讀書識字的人都寥寥無幾,更成了窮山惡水。
窮文富武花的錢,是相對而言,而文也不是窮人隨便就能學。
真實情況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承擔一個孩子從蒙童考上舉人的錢,也是不菲,光考試路費往往就需要村子大夥湊錢了。
大多蒙童連秀才都考不上,何況後面的舉人、貢士、進士,很真實,也很殘酷。
他此行目的,無非是希望馮淵能捐點錢,將鄉里只有幾個孩子上學的私塾翻新一下,再請個好點的教書先生。
李老爺雙手高舉看着天,任由柺杖落到地上,口中高喝,“馮子知你真是羨煞老夫,你生了個好兒子啊。”
馮淵聽到這種直白地讚揚,尷尬的腳指都能摳出三室一廳。
李老爺話鋒一轉,低頭看着馮淵,語氣堅定地說道:“這太和鄉士紳,你來當!”
:https://www.biziqu.cc。:https://m.biziqu.cc